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文化研究
2016-03-29宗莉加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宗莉加(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文化研究
宗莉加
(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茶马古道”是我国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的重要通道。云南是“茶马古道”途径的重要省份。本文在简要介绍了“茶马古道”与民歌音乐的概念之后,详细阐述了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的主要形式(《赶马调》)、主要功能(抒情功能与实用功能)以及文化特征(包容性与民族性),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茶马古道;云南;民族音乐
1 “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一词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根据古道的“茶马属性”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绵延盘旋于滇、川、藏“大三角”高山与丛林之中,是多民族物产相互交流的重要见证。一方面,藏区群众平日多食用牛羊肉、牛羊奶、酥油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需要内地茶叶解除燥热,分解脂肪;而内地连年征战,同时需要藏区、云南、四川边界出产的好马。它们耐力久、体质好,是内地战马的首选。军队与民间互通有无,从唐代开始进行了茶叶与马匹的贸易。然后交通十分不便,一代又一代赶马人于崇山峻岭之间发现、开拓了便于行走、通商的道路,这便是“茶马古道”的由来。贸易并不局限于汉族与藏族,滇川藏各个少数民族因为对于茶叶的需要也参与到“茶马古道”的贸易中来;贸易也不局限于茶叶与马匹,同时增加了红糖、毛线、羊毛等生活用品。“茶马古道”随着贸易的增加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形成了规模巨大三条主干线、无数支线,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为我国的民族间贸易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2 民歌音乐简介
人们内心的情感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表达便是音乐。劳动时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丰收时敲打石器的声音都是音乐的雏形。音乐可以只有音符的节奏,而没有文字。当音乐既有音符产生的节奏,也有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我们将这种音乐称为歌曲。歌曲由歌词与曲谱组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歌便是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民歌是一个民族既定的传统歌曲,是流传于民间口口相传的歌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著名的《敕勒歌》是古鲜卑族创作的民歌,由鲜卑语翻译至汉语,风格明朗,意境开阔,传唱甚广且经久不衰。《康定情歌》是近代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后经广播电视的传播在全国流传,深受国人喜爱。民歌音乐的作者一般难以考察,均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口头流传的歌曲,一传十、十传百、一代又一代的传播开来。民歌可以按照所属民族来分,有藏族民歌、壮族民歌、汉族民歌等;也可以按照区域分,有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等;还可以按照体裁进行分类,有;劳动号子、山歌、小曲小调等。其中,劳动号子是劳动时创编的并服务于劳动的民歌;山歌是人民在山野放牧、行脚、小憩时抒发感情创作的歌曲;小曲小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时创作并流传的民歌。
3 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分析
云南“茶马古道”南起普洱,经过丽江中转站,北至迪庆藏族自治州,纵贯整个云南。云南同时是多民族聚集地区,拥有我国56个民族中的52个民族。云南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汉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白族等。多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丰富了民歌音乐创作的题材。云南“茶马古道”中产生了众多以马帮(即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人、马、货队列)生活为主题的民歌音乐。赶马人通过民歌抒发情感,排解苦闷。同时,民歌也是赶马人与当地不同民族人民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音乐土壤孕育了瑰丽多彩的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
3.1民歌音乐的主要形式
云南“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主要形式是《赶马调》。《赶马调》是赶马人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歌唱的以马帮文化为特色的曲调,具有的抒情性、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点。《赶马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赶马调》泛指“茶马古道”上的所有民间音乐,可能与马帮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也可以是长篇叙事诗歌,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狭义的《赶马调》是指特定的某个民族或某个区域流传下来的特定的民歌。狭义的《赶马调》特指某几首名为《赶马调》的歌曲,如云南省宾川县流传的《大赶马》与《小赶马》以及云南省弥渡县流传的《老赶马调》等。云南“茶马古道”上的《赶马调》还可以按照民族进行分类,常见的汉族《赶马调》、纳西族《赶马调》以及藏族《赶马调》等。《赶马调》虽然以“调”命名,却是名副其实的民歌,不但有曲调,同时有歌词。歌词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同时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甚至有的还含有一定的哲理与韵味,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汉族《赶马调》歌词中有“砍柴莫砍葡萄藤,嫁女莫嫁赶马人”的名句,人人传唱,“茶马古道”沿线妇孺皆知。第一句“砍柴莫砍葡萄藤”采用传统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先言他物,借以联想。第二句“嫁女莫嫁赶马人”既是对年轻女子的规劝,也是赶马人的自我解嘲。长期漂泊孤单的生活在“嫁女莫嫁赶马人”的自我嘲弄中觅得一点宽慰。《赶马调》中不仅包含这种略带幽怨的歌曲,也有欢快积极的旋律。流行于宾川地区的《大赶马》中有歌词“阿哥莫说客气话,阿哥能干把名传;田中活路样样会,执鞭是个赶马郎”。这是男女对唱中女方歌词。歌词中展现了女方对赶马人的高度认可,认为能够做个赶马郎的一定是能干之人,值得托付。赶马人在途中一人分饰两角,给自己加油鼓劲,增添信心。
3.2民歌音乐的主要功能
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对于赶马人具有同时具有抒情与实用两种功能。抒情是指赶马人通过歌唱抒发情感,这其中包括对生活艰辛的慨叹、对远在外地妻子的思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马帮内部的兄弟之情等。这其中最常见的抒情是前两种。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言,马帮生活清苦无比,于崇山峻岭之间经年累月穿梭只为挣得一点生活费用,便有了“身着土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的歌词,表面上看乐观积极,其中又饱含了对生活的无奈。爱情生活是永恒的主题。赶马人身为青壮年男性,有的尚未成家,有的阔别新婚妻子从事马帮这项高危职业。赶马人难免在路途中孤独寂寞,思念妻子,许多《赶马调》均展现了赶马人的爱情生活。云南大理汉族民歌《老赶马调》“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要出门。阿妹我的心肝”直白的表述了赶马人对妻子的喜爱与思念。山歌“马儿走过的地方山环水绕,马儿走过的地方寂寞多情,赶马哥哥呦,怀里揣着谁的荷包”展现了赶马人通过揣着荷包表达思念妻子的情感。有的歌曲男女对唱,如云南密祉乡《赶马调》有这样的歌词“女:你要出门莫讨妹,你要讨妹莫出门”“男:我不出门咋个得,银钱欠下几百个”。赶马途中鲜有女性参与,同为马帮中的两名男性互唱互答,既调侃逗趣,又抒发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当然,这些情感可能混杂在同一首歌曲之中。一首《赶马调》同时具有慨叹与思念之情。如“男走夷方,女居则孀;生还发疫,死弃道旁”等。同时,云南“茶马古道”民歌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在赶马的路途中,不同马帮之间都可以使用民歌的形式进行交流、示好或者远距离打招呼,类似于不同军队之间的“拉歌”。通过民歌进行交流,拉近了不同马帮之间的距离,化解了诸多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3.3民歌音乐的文化特征
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同时具有包容性与民族性的特点。
包容性:有关马帮生活的点点滴滴均可以在《赶马调》中找到,内容十分丰富。云南“茶马古道”中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赶马调》,体现了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赶马调》中既可以如山歌一样粗犷豪放,也可以如小曲小调一样含蓄婉转。这与云南“茶马古道”的民歌诞生的环境息息相关。面对无尽的路途与生活的迷茫,赶马人不能退缩,必须以万分的斗志宣泄情感激励自己面对艰难的生活,体现在民歌之中必然曲调高昂、曲风豪迈、歌词洒脱、直抒胸臆。另一方面,人性同时又是脆弱与无助的。面对亲人的分离、生活的无奈,赶马人不免内心彷徨,体现在民歌之中曲风便含蓄悠扬,歌词中含有几分无奈与感伤。
民族性:云南“茶马古道”沿途有几十种民族,主要民族也有汉族、藏族、纳西族等。不同民族的《赶马调》具有不同的特点。汉族的《赶马调》风格上直抒胸臆,语言上通俗易懂,内容上包罗万象,篇幅上可长可短,甚至拥有民间叙事长诗《赶马调》;藏族《赶马调》曲调上较汉族《赶马调》更为高昂,体现了藏族人豪爽洒脱的性格特点,但是在语言上相对隐晦,寓有深意。这与藏族马帮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渗透至民歌音乐之中使其具有歌词含蓄、内涵丰富的特点。而纳西族马帮《赶马调》呈现出以本民族曲调为基础,兼容汉族、藏族曲调的风格。云南“茶马古道”上各种相互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民歌曲风与歌词展现了不同民族赶马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展现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4 结束语
云南“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商路之一。时至今日,“茶马古道”多处已经毁弃,成为历史留存。但云南“茶马古道”中所诞生的民歌音乐却传唱至今。“茶马古道”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容纳了不同民族的歌曲,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当代社会应更加关注云南“茶马古道”中体现的音乐价值,努力开发马帮音乐文化产业,使民族歌曲发扬光大。
[1]姚琴.云南茶马古道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J].福建茶叶,2015(6):243-244.
[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14.
[3]张璐.茶马古道音乐调研[J].艺术教育,2015(5):157-159.
[4]张璐.茶马古道滇藏路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歌海,2011(5):35-38.
[5]张璐.茶马古道云南段音乐文化现状的选点调查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
宗莉加(1981-),女,四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