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现途径
——以池州学院为例
2016-03-29罗志刚
苏 飞,罗志刚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在推动党员发展、服务地方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的组织优势,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迫切需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发展和组织学生党员的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1]。为更好实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功能亟需强化。创新基层学生党支部工作形式,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基层服务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1 基层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
1.1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需要
新常态环境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上教育环境和个体原因的影响,一些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在学校中表现出服务意识和服务意愿较低,到社会上存在着工作服务意愿与日常生活中服务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为引导和动员学生党员尽义务、做奉献、树表率,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十分必要。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在服务学生上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使学生党支部引领大学生服务学生、服务学校,进而服务社会,这也是大学生党员成长的需要。
1.2党的建设对学生党支部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不断增强党支部服务学生和社会的功能,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以后工作的重点方向。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以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生党员发展、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学生党支部创新建设,这不仅是党的建设对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对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并根据面临的问题、形势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和符合对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要求。
1.3保持党员和普通学生密切联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有出于信仰和追求上进的目的,也有盲目追求和功利性的目的,后者在大学生入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比如为“毕业后考公务员”,“党员在工作中好发展”等,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需要进行教育引导。另外有的党员入党动机端正,但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作用不明显。这些现象都需要加强对党员的继续教育,通过服务于普通学生增进与非党员学生的感情,也是为了以服务为纽带贴近学生、团结学生、赢得学生认同,获得学生的尊重的需要。
2 基层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出现的问题
2.1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实效性较差
传统管理式的组织建设使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单调,把组织生活会、发展讨论会当作开展党支部活动主要甚至唯一的形式,组织活动有的也仅仅满足于说得过去应付的心态,更谈不上对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2003年冯碧元等对湖北10所高校党员调查发现:87.8%的党员对“读报纸、学文件、交学习体会”这种组织生活形式感到单调、乏味[3];2009年蒋冀骋在湖南高校学生党员抽样调查中,在回答“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有近96.0%的学生选择“参加会议,讨论发展积极分子、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4];2015年季志刚对沈阳四所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基本特征认知的调查中,仅18.9%的学生选择“党支部服务理念先进,有号召力”,仅13.6%学生选择“服务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有效”[5]。可见开展党建工作形式单一、单调的状态在一些高校始终存在,池州学院也存在这种现象。长此以往,党员学生对党支部活动也存在走过场的心态,仅仅满足于入完党了事,对党支部的活动不重视,根本体现不出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功能。
2.2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认同感低
有的学生党员受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为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等就业因素影响而入党,或者仅仅觉得作为党员有面子,这样入党动机不端正,存在前期为入党表现积极,入党后失去激情;还有的学生党员仅仅是因为是班干或成绩好,“稀里糊涂”地“被谈话、被入党”,缺少对党的认识和服务的热情。这些同学在各方面的表现上有的同普通同学一致,没有能够切实发挥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做到以身作则。这一方面导致其他普通学生对党员学生身份的不认同,甚至有个别同学对学生党员有排斥心理,认为他们入党是因为班干表现、送礼得来的,或者是仅仅成绩好,品行却不行;而另一方面这些党员学生也存在对党支部布置的任务不情愿接受,缺乏为学生服务的热情,对党支部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这使党支部工作或活动开展也比较被动,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党支部的形象和服务能力。
2.3党员老师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流于形式
池州学院从事党支部建设和管理的专职人员很少,培养和指导党员学生的老师在各党支部也不足,有的党员老师仅仅把培养学生作为一项不得已完成的任务,只做规定要做的事情,对学生的培养不够深入。一些老师作为学生的入党介绍人或培养联系人,不主动深入学生,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等学生联系他,沟通少;甚至有的老师坐等学生自己成熟,对学生的意义仅仅是填填表、写写培养意见或者是签字;这样“等待联系”、“坐等成熟”,对学生是否思想上入党,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把握不足,更不用说指导学生实践锻炼。这样“重发展数量,轻培养质量”培养的学生仅仅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党员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
3 基层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
3.1选好支部书记,加大培训力度
注重推选政治业务素质高、作风良好、奉献精神强、党性观念强、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年轻老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池州学院目前没有专职人员从事支部书记工作,大多数党支部书记是由专职辅导员兼任,专职辅导员本身班级多,班级事务复杂,精力有限,可以考虑每个二级学院配备1、2名专职党支部书记,或专职辅导员兼职党支部书记考虑减少带班人数,这样有利于支部书记专心做好党支部的党务工作。加强对新上岗学生党支部书记任职培训和集中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务工作能力,学校组织部和各二级学院可定期组织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工作交流,集体钻研党务工作,在培训、交流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党支部书记切实承担起支部建设者和组织者的责任,培养其较强的党务工作能力。
3.2贴近生活,增强服务理念
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或服务实践应该有服务学生的理念和意识,要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首要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进而才能走出学校服务社区或社会。二级学院可以设立一定的“党员示范岗”或“挂牌服务”,每个学生党支部设立至少一个为学院、班级服务或同学服务的项目。如成立党员学生检查队和院学生干部一起每天轮流检查各班班级出勤率,上课状态;示范岗党员学生可以参与到食堂管理,督查和引导学生文明就餐;党员学生参与寝室卫生和安全检查,对寝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并上报。示范岗或服务项目要注意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党员,确定其岗位职责,在服务学生中亮出党员身份,从而把良好党员形象树立起来。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激情和活力,发挥服务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普通学生对党员学生的认同,增加了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
3.3加强服务制度建设,强化服务保障
池州学院对学生党支部建设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和草案,但是缺少正式执行的细则和方案;推进服务制度化、经常化是以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各二级学院对学生党支部建设在文件和会议上强调多,但缺少具体的工作和考核量化细则。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展学生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及时制定《池州学院学生党支部工作细则》《池州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规范化实施方案》,《池州学院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和考核细则》等制度方案,并保证制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优化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各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改革,并加强对党支部的检查和指导,促进党支部工作有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服务保障措施,进而使党支部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
3.4建立激励机制,加大投入,提升学生党员服务的积极性
池州学院对党支部书记每年有评优活动,即优秀党支部书记评选,有一定的资金奖励,但缺乏其他的表彰评比,普通党员老师得不到认可和表彰,更没有学生党员的表彰和评比,久而久之,普通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足,普通学生党员只满足于完成必要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学院对于党支部开展实践活动资金投入太少,更是缺少校外实践资金支持,使得活动开展不能深入,效果差。学院需建立对学生党员的激励机制和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各类表彰,如“党员实践先进个人”、“党员优秀志愿者”、“党员服务标兵”等,通过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服务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通过先进和标兵等的示范作用,在党员学生中起到你追我赶的形势,也是对党员学生进行再教育的有效手段。另外,需加大对服务型党支部实践项目和活动的资金投入,改变学生党支部创新活动因资金限制无法开展和活动形式陈旧单一的局面,进一步调动学生党员服务的积极性。
3.5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平台
服务型党支部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如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服务站”、“学生党员联系室”、“党员示范岗”、“党员挂牌服务”等新模式;引导学生党员开展新颖的、内容丰富的、全方位的服务模式,为学校和普通学生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一方面更好地使党员学生能有效、持续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进而提高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党员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
拓展各类服务平台,实践平台更为重要,如建立不同的“党员志愿服务基地”或“党员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党员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党员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定期、持续开展各类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关注留守老人、儿童,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把对党员的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教育,锻炼意志,提升服务意识,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6以多种主题活动激发党员学生的参与和服务意识
各二级学院的各党支部每学期可举行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党日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党员参与和服务意识,不断扩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从而积极推进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如“亮身份,作表率”“志愿服务,你我同行”“两学一做知识竞赛”“党员风采大赛”等各种主题活动,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党员在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向入党积极分子和非党员学生诠释学生党员如何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更好地将党员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统一起来,更好地为同学服务。不同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也很好地展现出了大学生党员的青春风采和新时期学生党员的新形象。
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严治党,提出“八项规定”的背景下,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务实有效的迫切要求下,学生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影响党员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学校重视党支部建设,各级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学生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切实增强学生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成效。
[1]杨晞帆.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探究[J].老区建设,2015(10):36-40.
[2]林天翔,董塔健.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23-25.
[3]冯碧元,刘炳春,李水莲,等.关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3(9):25-27.
[4]蒋冀骋,冀学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4-236.
[5]季志刚.高校“三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