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道旅游利用初探
——以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为例

2016-11-22艳,杨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九华山廊道古道

许 艳,杨 钊

1 引言

线状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1],往往出于人类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纽带,具有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生态维护、经济振兴及社区发展等多方面功能[2],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它的两种主要形式[3]。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古道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青睐。王丽萍认为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和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是专门针对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指出构建文化遗产廊道(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是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适合途径[4]。李彪以重庆南山黄葛古道为例,认为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构成历史游径(Historical Trails),在简要介绍其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古道开发设计原则和五要素[5]。梁保尔从遗产廊道的角度观察,认为“古道”沿线承载了两种遗产形态,即物态遗产和活态遗产[6]。崔卫华、胡玉坤通过分析近15年国内线状文化遗产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且以个案研究为主,其次是保护开发研究、系统规划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技术研究[2]。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线状文化遗产个案研究日趋饱和,主要理论和理论体系也日趋成熟,但系统性规划、原真性保护和破坏性开发相统一的文化遗产线状规划开发研究则相对较少。同时,古道作为一种特殊的小尺度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在构建景区“斑块—廊道”旅游全域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因此,本文以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为例,依托旅游经济学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全域旅游指导思想,遵循系统性规划要求,在阐述古道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对南麓古道予以全面系统性的规划,实现满足外来游客需要与满足本地居民诉求的双重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古道旅游整体发展。

2 古道旅游资源特性及利用原则

2.1古道旅游资源的特征

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等功能[8],具有线性景观及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两个特点[9]。文化线路是文化线路是一条交流之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10],更多强调其文化和社会属性[5]。古道作为一种小尺度线状文化遗产,既具有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双面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则古道旅游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线(带)状性:古道传统意义上指古旧的路径,是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遗产廊道[6]。它可以将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串联在一起,会更好地展示地方景观多样性和典型性,同时也会带动沿线地区的旅游繁荣和经济发展[11]。

综合性:古道作为历史留存文化路径,兼具“通勤功能——生产功能——旅游功能”等多重功能,在地方景观展现和景区通达工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是地方文化、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共同载体。

定势性:古道游是一种眼下悄然流行且标榜个性的小众化旅游出行方式,是非惯常环境下人们对古道遗产的旅行消费和户外生活体验[6],往往有其特定的市场主体和消费人群。

原始性:古道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地处山林僻道,沿线生态环境与景区整体风貌存在差异性,部分古道由于常年废弃和失修,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且沿线资源景观、景点偏少,供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内容不多。

回忆性:古道是具有生命气息的“活物”[12]。古道被人类社会活动所养育,其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人文气息浑厚,有其特殊的的魅力和活力。

2.2古道旅游资源利用原则

充分发挥古道资源富集的优势,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特色内涵,在保护前提下,对古道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综合开发,以实现最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古道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古道具体旅游利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保护性创新原则:旅游产品创新是景区生存的法宝,但创新不等于破坏原真性转而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在古道开发中,切忌破坏古道原始沧桑感,建设过多的现代设施。要特别突出古道“野”元素,保持原味沧桑感和山野气息,要重视对古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可持续发展原则:古道历经“军事功能→交通运输功能→生产功能→旅游功能”的演进,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的产物。在古道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古道优良的自然景观,更要突出沿线特色的人文历史风貌,实现古道有形自然景观与无形历史人文的高效传承。

标准化战略原则:古道旅游产品开发需要与国际标准密切契合,构建系统化战略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大大推动古道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能够扩大古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有利于古道旅游长远发展。

3 九华山古道旅游利用现状及SWOT分析

3.1九华山风景区古道旅游现状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青阳县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核心资源吸引物。李白有诗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依据方志及相关资料[13-15],本文整理得出古时九华山风景区古道六条(表1),进而以南麓古道为例,分析古道现存状况,探索古道旅游开发利用。

表1 朝山古道——贵池区至九华山风景区

3.2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SWOT分析

3.2.1优势分析(strengths) 贵池区是安徽池州市辖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南部。连接九华山风景区与贵池区的古道贯穿南部集镇村落,是贵池区境内通往九华山风景区的陆上通道和重要门户,区位交通优势尤为显著。其次,古道旧时为地藏王金乔觉登山历练成佛之路,厚重的禅宗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古道历史融为一体,成为南麓古道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第三,古道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如地方傩戏、目连戏、诗歌文化、村落遗迹、溶洞瀑布等,郁葱盎然的山林古道、自然交融的水脉肌理与悠久流长的地藏文化成为南麓古道开发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最后,《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省内全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新构想,其中皖南区的主体功能是旅游业,九华山南麓古道位于皖南旅游发展区,“一群三区”新构想的提出,为古道开发创造了更好的平台。

3.2.2劣势分析(weaknesses) 旅游规划指为促进和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旅游相关要素进行全面系统谋划的一种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型技术[16]。依据规范性概念性规划要求,发现古道现存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点:一是部分古道由于常年废弃和失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损,致使古道登山可进入性降低,自然环境与交通环境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二是古道旧时为地藏王朝拜成佛之道、诗仙李白游山之路,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但古道当前文化旅游开发力稍显薄弱,致使古道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可供旅游者游览体验的内容不多,市场响应力度不高;三是古道资源富集,但旅游配套设施不足,致使古道旅游整体呈无序状态,产业联动性偏低,未能成功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2.3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单纯以风景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方式已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动机,文化体验与户外休闲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新方式,背包客、自驾游、徒步旅行者等新兴户外旅行方式已成为旅游市场的核心市场,为古道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古道旅游开发秉持保护性开发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完全符合“登山经济”发展需要,为古道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前景。当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为徽州古道旅游开发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更是古道复兴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2.4挑战分析(threats) 安徽省地处丘陵地带,山岳众多,古道密集,在为旅游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同时,也为南麓古道如何实现创新开发平添压力。古道作为地藏王金乔觉登山遗迹旧地,其所囊括的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无疑加大对古道旅游开发具体操作的实践难度。而在新一轮旅游热潮背景下,旅游者需求动机日益差异化,对古道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求也呈现高标准和高要求。

4 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旅游利用路径选择

4.1古道旅游利用总体思路

图1 古道资源与旅游规划的对接

南麓登山古道沿线串联刘街、源溪、柯村等集镇,辐射周边石门高等村落,依据地理区位和旅游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古道外围综合接待功能区和徒步旅游体验休闲功能区。古道整体呈现线状分布,蜿蜒至九子岭,与南麓深山密林互融;且沿线资源密集,遗迹丰富,人文气息浑厚,是九华山风景区旅游开发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规划以南麓古道多元化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化旅游产品,满足宗教朝拜者、文化旅游者及徒步旅行者等个性化市场需求目标,力争在政府引导力与企业助推力的双重力量作用下,形成一条集宗教朝圣、旅游观光、户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朝山古道,推进九华山风景区古道旅游开发利用,盘活九华山南麓城镇经济发展。

4.2南麓古道旅游利用路径与策略

4.2.1资源创造性保护是古道旅游利用的前提 南麓古道旅游生态资源密集,郁郁葱葱的山林、自然交融的水脉机理、源远流长的地藏遗迹等覆盖古道沿线地域,展现着南麓古道的厚重沧桑感和山野凌乱美。因此,在南麓古道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保护古道的原味沧桑和落魄感,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创新,建设过多的现代旅游设施。不清理古道上的落叶、泥土,不清理倒在古道上的枯树,尽量少建护栏,一切保持旧模样,坚持原真性开发,保留古道要素,这样反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开发。

4.2.2产品系统性研发是古道旅游利用的关键 南麓古道年代悠久,道路交通多有不便,整体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滞后,需要进一步推进古道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在充分考虑旅游区位的便利性、设施服务的完整性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九华山风景区建设,需要合理布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充分展现南麓古道魅力及活力。其次,在深入分析古道旅游者类型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及便利性为准则,以古道网络体系为依托,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为宗教朝拜者、文化旅游者及徒步旅行者提供满意的配套服务,促成古道旅游功能属性成功转型。第三,根据古道沿线多样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针对特定市场消费主体,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以因地制宜为开发原则,策划旅游项目,建立旅游项目库,丰富古道旅游产品,推进古道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旅游者多元需求,并最终实现古道自然与文化持续传承。

4.2.3人才标准化管理是古道旅游利用的保障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形象是潜在市场的重要吸引物,品牌是形象的灵魂,形象是品牌的载体,两者统一在旅游文化中。南麓古道奉行“问道九华”的形象口号,以九华山地藏遗产廊道品牌为建设目标,整治旅游步道、配套旅游设施,开展地方傩戏、手狮舞等文化演艺活动、九华山诗歌比拼、徽州村落速写等项目,针对特定市场主体进行专项营销,全面拓展古道旅游利用。其次,重视古道旅游产品的科技建设。加强古道旅游智慧建设,推行电子解说、智能导游、网络预订、电子支付、信息推送等活动方式,拓展古道旅游客户群。第三,全面推进古道申遗战略,操作途径为先市级,次省级,最后国家级,待条件成熟时再申报世界级,通过标准化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战略措施促进南麓古道整体保护与开发工作,促进南麓古道的长远发展。同时,培育古道管理服务人才,提升本地居民责任感。以高标准、高要求划定南麓古道发展方向,以规范性要求系统培训地方居民,构建古道旅游服务有序化管理体系,推进古道旅游产品开发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图2 古道旅游利用路径与策略

[1]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2-5.

[2]崔卫华,胡玉坤.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92-100.

[3]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3):108-114.

[4]王丽萍.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29):34-38.

[5]李彪.浅析历史游径及其旅游开发的五要素—以重庆南山黄葛古道旅游开发为例[J].新西部,2013:13-14.

[6]梁保尔.古道游研究[J].旅游科学,2015,29(2):28-37.

[7]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8]Charles A.Flink,Robert M.Searns.Greenways[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9]梁洁.城乡规划遗产廊道研究信息统计分析[J].规划师,2013(29):272-276.

[10]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

[11]巫宁.遗产廊道:一种乡村旅游的联合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5-12-02(011).

[12]薛倩.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关于子午古道旅游开发的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37.

[13]安徽省地方志丛书.贵池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池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14]安徽山水志丛书.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0.

[15]青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阳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2.

[16]陆林.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九华山廊道古道
走古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Гармония гор Цзюхуашань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