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2016-03-29陈晓华赵婉艺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重构空间研究

陈晓华,赵婉艺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人口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乡村聚落空间是聚落的物质形态[1],可以具体为乡村聚落的规模、职能及空间分布结构[2]。空间重构是系统各要素通过优化配置实现重新组合的过程。聚落重构包括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聚落空间重构类型包括政策性的村落重构和自发性的村落重构[3]。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指聚落空间结构的重新布局与调整[4]。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对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以期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的近今进展和趋向。

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

1.1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转型与乡村重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村镇和产业布局调整等改造传统农村,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优化城乡空间格局都属于乡村转型与重构的范畴。我国正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理性重构阶段[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转型的深化,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县城及周围镇区流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空间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乡村文化发生转型,深刻影响着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分布。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不同地域乡村空间转型。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探讨乡村空间的转型与发展[6];或者从资本循环视角研究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7]。更有学者研究乡村转型发展期间的乡村规划应对策略[8-9]。

1.2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却普遍存在城富乡贫、城新村旧的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对原有乡村聚落空间形成冲击,随着城镇化率提高,乡村人口减少,土地空废化率上升,随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运营难度提高。近年来,城乡人均收入差持续缩小,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这三大指标反映出城乡一体化的长期趋势与不可逆转的关系。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进行重构。相关学者分别从城乡空间[10]、乡村建设[11]、乡村布局规划[12]等方面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

1.3乡村功能活化与乡村复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地域空间功能开始转型,乡村地域空间呈现出功能多元化,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占据主导地位[13],更多乡村功能由传统农业转向休闲观光,休闲、消费是现代乡村聚落空间功能转型的新趋势,乡村多功能性开始呈现[14]。然而部分乡村人口资源大量外流导致乡村衰微现象出现,随之出现大量“空心村”,因此有学者开始重视乡村复兴[15-18],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价值得以保留挖掘的必然途径。

2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1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相关研究认为,乡村聚落经历了传统均质化形态、转型初期异质异构的混杂形态、转型后期功能区块布局形态三个阶段[19]。伴随着这些形态演变阶段,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形式大致有三类,即:沿原有斑块向四周呈蔓延式的块状扩展、带状扩展和分散扩展[20]。

在城市化的不同时期,乡村聚落景观形态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分异特征。快速城市化时期,景观均一性减弱、形态趋于复杂,城市化后期,形态相对规则[21]。乡村聚落空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总体表现出用地面积增加、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等特点,空间形态趋于破碎,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减短[20-22]。在高强度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山地地区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最大斑块指数和斑块面积标准差均减少[23],表明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呈现破碎化趋势。

此外,聚落空间分布形态受地域自然条件及经济变化影响显著,不同地域呈现的特点差异较大,因此全国尺度的研究成果较少,小区域范围研究成果较多。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描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等空间格局,是当前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的主要方法,即运用分维数、邻近度、形状指数等指标,对不同区域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做定量分析。或者借助分形理论和定量模型测度乡村聚落空间景观格局演变趋势,以此揭示其格局演变规律。

2.2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制度因素等方面。

2.2.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中,地形因子对聚落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平原地区聚落分布密度远大于山地丘陵区。北方浅山丘陵区高程越高,坡度越陡,聚落空间分布越少[24],高程和坡度越低,生产、生活和建设成本越低,越适宜农民定居[21]。

水源与聚落空间分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传统耕作习惯,平原水乡农业生产地临近水源,因此其聚落用地多集中在主要河流附近[15],平均最邻近水系距离较小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相反,距离较大的地区聚落分布相对稀疏[25]。

2.2.2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因子对聚落空间的变化起着基础性影响作用。经济水平越高的乡镇,聚落规模扩张越明显。交通线的建设能够快速改变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交通便利程度较低的聚落分布地区平均最邻近道路距离较大,交通便利程度较好的聚落分布地区平均最邻近道路距离较小[26]。

其次,由村民可支配资源变化导致的生计方式的变迁是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村民土地被征收,生产功能退化,村民由务农转为务工或者就地从事二、三产业,部分生产空间被重建为经营场所,从而导致居住空间形式不断调整更新[27]。

再次,农户意愿是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主观反映,农户是否愿意接受整治、进行重构,是农户家庭特征、基础设施和农户的职业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28]。问卷调查和集中居住满意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学者最常采用的方法[26-29],同时,采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相关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30]。综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农民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政府补贴力度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均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和购买新型社区的房价与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呈负向关系[31]。因此,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快,农民接受整治的意愿也越强烈,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越容易进行。相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缓慢,农民接受整治的意愿越低[30],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越难推进。

2.2.3 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制度因素方面,随着国家对乡村重视程度的加强,政策调控和规划引导的新型发展模式逐渐接替传统较为缓慢的自发生长模式,政策因素也成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政策计划指令性加快了聚落空间的重构,同时也带来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特色与传统的无序破坏,空间文脉消失的现象[32]。因此有学者提出建立规划空间与自主空间的协同共生机制,保证政府规划空间得以实施的同时引导无序自发性建造行为[31]。

综上,传统因素中,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底,表现在水源、地形等方面,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加速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农户意愿日渐被重视,而多尺度多维性的核心驱动力,有待于从要素转变、行为空间变化、制度技术转型等方面[33],以多层面和多视角进行综合研究。政策制度方面,应该重视空间文脉的保留。

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精明收缩理论。根据源于德国、对贫困落破的东部社会主义城市的“精明收缩”理论,国内学者针对现阶段乡村衰微的现状,提出针对乡村聚落空间的“精明收缩”。基本内涵可以总结为,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实质性减少、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相应改变的条件下,农村人居资源合理退出和优化重组[34]。精明收缩理论视角下的乡村重构是以空间收缩为表征的乡村功能现代化重构[35]。即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公众参与,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以精明重构,空间上实现乡村聚居点的形态收缩,但对乡村的历史文化基因进行保留,实现合理规划管控下的保留和发展[36]。目前关于乡村精明收缩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的界定[36-37]、现状及规划策略的选择[38],研究对象集中在山地和贫困山区[37-40],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

城乡互动理论。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城乡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城乡关系不断变动的同时,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迁,形成新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4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42]、分形理论[43]均被应用于乡村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

此外,有机更新理论、人类聚居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都是聚落空间重构的基础性理论。乡村聚落空间转型重构研究是一个涉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问题。基于不同学科理论视角的研究是全面阐释该问题的必然需求,诸多学者引入生态位理论、生活质量理论、共生理论等对该问题展开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对该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有益补充[44-47]。

3.2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中,有研究结合规划案例,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析地形地貌特点和资源条件对乡村聚落空间规模、密度和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并提出迁并标准、布局调整重点和分类指导方案[48]。

也有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进行定量分析。如:在县域层面,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36];村域层面,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各村评价参数,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计算村庄潜力评价综合分值,运用聚类分析确定村庄分级,最后用Voronoi图分割势力范围,验证村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37],加权Voronoi图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优化中较常用到的GIS空间方法[38-39]。此外,可利用引力模型测算聚落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聚落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乡村聚落空间重构[49]。

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分类评价方面,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村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48];利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值;为改进评价方法的片面性,融合分层次评价和综合分值法两种方法,构建出两步评价法,实现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分区的评价。

综上,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研究方法较多运用空间分析及计量软件,也有研究基于规划理论。将空间分析与规划理论相结合是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法的发展趋势。

4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路径与重构模式研究

4.1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路径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传统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层面上重构路径有所不同,侧重的重构体系和空间布局也不相同。

在县域尺度上,有学者提出以新市区与新城——城镇组团(重点中心镇、一般城镇、集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农村城市化平台,并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50]。还有学者认为乡村聚落空间应按照“重点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3级体系进行重构,其他学者从中心镇合并、重组以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论证了镇与村两个基本层面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体系组织优化[51]。

在镇域层面上,有学者采用分区思想构建加权Voronoi图,将乡村聚落空间划分为重点城镇村、优先发展村、有条件扩展村、限制扩展村、拆迁合并村等5个等级体系[52]。

在村域层面上,有学者通过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提出撤村改居、联片聚合、积极发展、控制发展、原址改造、整体搬迁等6种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类型[53]。有学者结合城乡统筹背景,确定村庄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重构方法,提出村庄合并、异地新建、禁止新建、原址改造、重点建设模式[54]。还有学者通过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聚落空间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55]。

综上,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点不同,县域及镇域层面从划分等级体系进行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村域层面一般是通过评价发展潜力或者综合水平进行重构。

4.2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模式

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实践经验,有日本的“市町村合并”、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美国的“都市化村庄”及德国的“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而国内根据现阶段学者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实践概括总结为4种类型。

4.2.1利益导向型模式 客观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居民建房周期是重构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观上,不同地区农户对居民点重构模式的选择偏好以及重构目标都会影响重构模式的选择[56]。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从表征上看,是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形态变化过程;从内涵上来讲,是空间利益在多元利益主体间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将一些学者倡导的重构模式概扩为利益导向型模式。

现阶段研究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随着社会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农户利益受到更多关注,有学者从农户视角提炼农民居民点重构模式的理论特征[57]。制定“以人为本”的“精明收缩”理念,在充分理解村民真实意愿的基础上实施规划,同时制定精细化的政策和保障策略,引导村民向集中居民点集聚[46]。

4.2.2动力导向型模式 按照聚落空间重构的动力来讲,重构模式分为城镇化引领型和村庄整合型两种典型模式[58]。更进一步讲,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模式可分为以城镇化、工业化等外部关联为动力源的“城镇化引领型”、以产业发展为内生动力源的“内部改造型”和“中心村整合型”以及以政府政策引导为动力源的“生态移民型”模式[58]。

4.2.3撤并优化型模式 根据不同的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方式,有学者主张低密度团块型聚落采用归并中心村的模式优化,高密度条带型聚落采用融入城镇模式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59]。按照不同区位条件,有学者主张在不打破村界的基础上,将乡村聚落空间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挖潜型、并点型和迁移型5种优化模式[60]。

4.2.4价值导向型模式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产业支撑、乡村经营,实现内部要素重组,是当前一种以文化为导向的重构模式。浙江德清的“洋家乐模式”,外国人和大城市里的文化人、学者和“文青”一代主动下乡建设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安吉模式、永嘉模式、江宁模式,以规划为引领,产业为支撑,已经创造了完整经验和建设模式;“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模式”,是以福民富民为核心,以农民就地城市化为特点的一种乡村重构模式;另一种就是安徽黟县碧山模式,即通过老宅基地的流转创造一种新型区域旅游和保护乡愁的重构模式。

综上,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模式的主流是根据乡村在城乡空间区位的定位,并结合生产力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重构。重构进行到营建阶段时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不是简单的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当前以理论为指导的相关重构研究较为缺乏。

5 研究评述与研究展望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乡村重视程度的提高,学者从规划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各种规划及其他学科理论如精明收缩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活质量理论、共生理论被应用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研究;研究的技术方法日益丰富多样,并从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乡村聚落空间转型研究的思路和范式基本形成。

然而,在乡村功能文化价值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目前我国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重构研究侧重于从耕地、农地产出等生产性指标对聚落空间进行定量评价,而忽视了基于地方性、乡村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考量,研究内容忽视了乡村聚落空间整体文化脉络的传承。研究尺度方面,当前研究较多的侧重从宏观或中观尺度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发展、区域差异等,而缺乏村域、聚落内部空间等微观视角的解读,忽视村民意愿对乡村聚落重构的作用等。

未来研究中,研究尺度及内容上,不仅宏观尺度方面区域乡村聚落体系的重构和聚落空间组织的重构研究应加强,注重区域聚落体系的协调性和空间布局重构的合理性,更需从微观尺度上对农户行为和村民意愿对乡村重构的影响等方面完善研究内容。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更应该关注人居环境塑造、人地关系优化以及乡村功能转型与活化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导向下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研究。方法上,将进一步综合空间计量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强调多种技术方法的综合。

[1]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

[2]金其铭.江苏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布局[J].建筑学报,1983(10):55-56.

[3]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1):148-153.

[4]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1):184-194.

[5]邹利林,王建英.中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59-68.

[6]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4):110—114.

[7]逯百慧,王红扬,冯建喜.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43-50.

[8]罗小龙,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5(3):15-23.

[9]许世光,魏立华.社会转型背景中珠三角村庄规划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4):65-72.

[10]张沛,杨欢,张中华.城乡一体化导向下西北地区县域乡村空间发展研究——以青海乐都县为例[J].华中建筑,2013(10):85-88.

[11]李欣鹏.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思辨——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建设的思考[J].规划师,2013(S2):32-35.

[12]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147-152.

[13]李平星,陈雯,孙伟.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797-807.

[14]张娟,王茂军.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研究热点识别与推移[J].地理科学进展,2016(6):779-792.

[15]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28-35.

[16]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划,2014(5):1-7.

[17]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18]朱霞,周阳月,单卓然.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5(8):38-45,72.

[19]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7):1271-1284.

[20]冯应斌,杨庆媛.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效应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15(3):7-11.

[21]梁发超,刘诗苑,刘黎明.近30年厦门城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159-165.

[22]王彬武,周卫军,马苏,等.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89-92.

[23]赵明月,彭建,刘焱序,等.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3803-3810.

[24]吴冬宁,李亚光,李四高.自然因素影响下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点及人居适宜性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4):129-136.

[25]朱彬,张小林,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4):453-459.

[26]蔡弘,黄鹂.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安徽省1121个样本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7-147.

[27]马恩朴,李同昇,卫倩茹.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7):816-828.

[28]张璐,杜宏茹,雷加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影响机理——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139-147.

[29]吴云青,张文静,张再生,等.中心村集中居住区农民满意度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天津市21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69-75.

[30]孔艳芳,张海鹏,贾庆英.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26个乡镇的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7-35.

[31]王江,赵继龙,周忠凯.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5):33-38+2.

[32]段进,章国琴.政策导向下的当代村庄空间形态演变——无锡市乡村田野调查报告[J].城市规划学刊,2015(2):65-71.

[33]杨忍,刘彦随,龙花楼,等.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5(8):1019-1030.

[34]赵民,游猎,陈晨.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15(7):9-18,24.

[35]周洋岑,罗震东,耿磊.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J].规划师,2016(6):86-91.

[36]郑文升,姜玉培,罗静,等.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4(11):120-127.

[37]张艳粉,刘科问,陈伟强.基于AHP和GIS的中心村建设选址研究——以巩义市西村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 149-153.

[38]谢正伟,李和平.论乡村的“精明收缩”及其实现路径[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2014.

[39]邹亚锋,刘耀林,孔雪松,等.加权Voronoi图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5): 560-563.

[40]樊天相,杨庆媛,何建,等.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长寿区海棠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5(5):883-894.

[41]马亚利,李贵才,刘青,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3):55-60.

[42]潘菲,杨庆媛,樊天相,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8):89-97.

[43]庄至凤,姜广辉,何新,等.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9): 1534-1546.

[44]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

[45]李君,陈长瑶.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10(5):29-33.

[46]王成,费智慧,叶琴丽,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4(3):205-214,294.

[47]张玉芳,邢天河.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和实践——以河北省武安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11):88-92.

[48]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33(9):1716-1727.

[49]杜相佐,王成,蒋文虹,等.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5(12):154-160.

[50]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1]赵思敏,刘科伟.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以咸阳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8):121-127.

[52]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2(9):71-77.

[53]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等.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6-544.

[54]孙建欣,吕斌,陈睿,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策略——以怀柔区九渡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75-81,107.

[55]王成,费智慧,叶琴丽,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4(3):205-214,294.

[56]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

[57]刘建生,党昱,曹佳慧,等.农户利益导向的居民点重构模式研究——以江西省赣县大都村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7):73-80.

[58]杨庆媛,潘菲,李元庆.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及模式研究——重庆市长寿区实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8.

[59]朱彬,张小林,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4):453-459.

[60]谢保鹏,朱道林,陈英,等.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J].农业工程学报,2014(1):219-227.

猜你喜欢

重构空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城叙事的重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