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蚜抗药性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6-03-29霍成梅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棉蚜用药量抗药性

棉蚜抗药性现状及防治对策

棉蚜是危害棉花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该虫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棉花受害后生长缓慢、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生产上,棉蚜的防治使农民最为头疼,原来防治棉蚜好用的药剂不灵了,原来稀释2 000倍、3 000倍就能达到防治效果的用药量控制不住了,原来喷药1次能控制7~10 d,而同样的药剂,同样的用药量,现在3 d棉蚜又繁殖起来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棉蚜繁殖速度快,二是棉蚜的抗药性增强造成的。

1 棉蚜的抗药性

棉蚜在棉田进行孤雌生殖,也就是说,每1头蚜虫都可以不经过交配,直接陆续生产50~70个后代,而它的后代生长6~7 d后,就可以同样地进行繁殖。所以,只要温度、湿度、食物等条件合适,棉蚜的繁殖速度之快难以想象。正因为如此,如果一次防治杀掉蚜虫的90%,在没有降雨干扰,没有天敌取食的情况下,剩下的10%在短短几天内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

棉蚜的抗药性是国际上的重大难题,其产生抗药性的速度之快、抗性倍数之高在所有害虫当中也是最为突出的。以棉蚜抗性发展情况不难看出这一点。上世纪60~70年代,棉蚜的防治以有机氯的DDT、六六六和有机磷的3911、1059、氧乐果、久效磷等为主,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用药量和用药频率都较低,棉蚜抗药性发展也较慢,但尽管如此,棉蚜逐渐对这些药剂都产生了10倍以上的抗药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引入杀灭菊酯和溴氰菊酯时,稀释8 000倍喷雾即可达到100%的防治效果,但广泛应用几年后,棉蚜对所有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普遍产生,抗性倍数达到10 000倍以上,这类药剂防治棉蚜彻底失效,生产上只能继续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这些药剂防治棉蚜。1995年起,生产上开始逐渐引进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等应用于棉蚜的防治,防治效果非常突出,得到迅速推广,但2000年棉蚜抗吡虫啉的品系就已经产生,随之抗药性不断提高和扩展,近几年抗药性普遍产生,最高抗药倍数也达到了10000倍以上。

根据河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最近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棉蚜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溴氰菊酯、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对有机磷类药剂氧乐果、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有些地区也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因此,棉蚜几乎对目前使用的所有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且仍有增加的趋势。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

2 防治对策

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有效防治棉蚜,并且避免抗药性继续发展呢?

2.1应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积极采用农业措施控制棉蚜的种群数量。例如,采用棉麦套种或者棉花与洋葱、大蒜等套种可有效减轻棉蚜的发生。

2.2保护和利用天敌。天敌能有效地控制蚜虫数量,应该尽量保护。例如,在棉田边上种植少量油菜(上面生长的蚜虫不为害棉花),能繁殖出大量瓢虫等天敌,这些天敌迁入棉田可取食棉蚜。在用药时,采用隐蔽施药如拌种、灌根等措施,可避免对天敌的直接杀伤。选用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的药剂如吡蚜酮也是保护天敌的有效措施。

2.3应积极采取暂停用药、交替用药、轮换用药等抗性治理措施。不使用菊酯类或含有菊酯类的药剂;限制使用吡虫啉,选用其他新烟碱类药剂,以新烟碱类药剂、吡蚜酮、氟啶虫胺腈以及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如丁硫克百威、灭多威等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

057250河北省曲周县农牧局霍成梅

猜你喜欢

棉蚜用药量抗药性
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的影响
七星瓢虫对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的调控作用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澳大利亚谷物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原因和管理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分析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半夏泻心汤临床案例用药量的聚类分析
植物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