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镛的社会诗研究
2016-03-29崔书萌
崔书萌
(长春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丁若镛的社会诗研究
崔书萌
(长春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丁若镛是朝鲜李朝时期的一代文学鸿儒和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文作品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社会诗、寓话诗和自然诗。其社会诗以描绘百姓疾苦、社会腐败为主,词句间充溢着实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笔墨间抒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力求改革的志趣抱负。丁若镛的社会诗尖锐地指出了朝鲜王朝后期存在的种种弊端及腐朽的社会现实,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创作批评社出版的由宋载邵译注的《茶山诗选》为主要研究文本,主要选取丁若镛的社会诗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展开考察。
[关键词]丁若镛;实学思想;儒家思想;社会诗
一、丁若镛的时代背景与生平
(一)丁若镛的时代背景
丁若镛所处的朝鲜王朝是以朝鲜族为主体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历经27代,共519年。在朝鲜王朝统治时期,朝鲜半岛在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上取得明显进展,抵御住了壬辰倭乱和丙子虏乱等外侵。但是,李朝王位更迭的纷繁复杂,两班和士林党争的混乱无休,以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局限性,使朝鲜王朝历经多次政变与外敌入侵,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李朝时期历代君主崇儒废佛,均采用儒教思想来治理国家,忠与孝一度被奉为是最高美德。17世纪以后,李朝社会逐渐衰落,儒学中的朱熹性理学派被认为脱离生活、陷于空谈。于是,实学派思想应运而生,主张重视百姓的生存状态。
(二)丁若镛的生平
丁若镛(1762-1836),字美镛,号茶山、舆犹堂、三眉、俟庵。1762年6月16日(英祖38年),丁若镛出生于京畿道马岘,是“晋州牡史”丁载远的第四个儿子,原名为归农。他4岁熟读千字文,7岁便能作诗。1776年(正祖继位),丁若镛受李瀷先生的思想影响,立志追求经世致用之大学问。经过刻苦研读,22岁的丁若镛顺利考入成均馆深造并于28岁考中科举,步上为官之路。他的官场之路开始于“禧陵直长”,继而“从七品”,陆续升为“正六品”的“司谏院正言”和“正五品”的“司宪府持平”。1794年,他任京畿道“暗行御史”,深受百姓爱戴。
1800年(正祖离世),丁若镛受天主教事件的牵连,从1801年起在康津开始了长达18年的流配生活。其著作既包含了研究如何运营国家赋税与财政政策的《经世遗表》,也有研究地方官员应如何为百姓制定政策的《牧民心書》,甚至还有载有麻疹与天花疗法的医书《麻科会通》等。从1818至1836年,丁若镛结束了流配生活并于家乡潜心研究学问。1836年2月22日,丁若镛辞世。这位鸿儒一生创作了500多本著作和近2460多首诗作,为朝鲜文坛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二、丁若镛的社会诗
丁若镛的诗文作品中,社会诗占有重要比重。丁若镛的社会诗注重写实性,多以朝鲜时代的官场现状和农村生活为主要对象,把握住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实反映。如《夏日對酒》一诗客观且深切地批判了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三政”(田政、军政、还政)制度[1]。诗人将内心的愤懑难平与对无情制度的控诉倾注于笔端,给世人一定的警醒。
(一)官僚生活时期
丁若镛任京畿道“暗行御史”时,惩处了大量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并力求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革新。《奉旨廉查到积成村舍作》便是丁若镛1794年任“暗行御史”时于積城创作的。“臨溪破屋如磁盋,北風捲茅榱齾齾。舊灰和雪竈口冷,壞壁透星篩眼濶。”这首古体诗通过描写一户农家的真实情景,再现了18世纪末农民困窘的生活现状。这首社会诗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共鸣,有着很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流放生活时期
1801年,丁若镛受辛酉士禍牵连,开始了18年的流放生活。他在流放时期的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与实学思想探究上愈加成熟。《山翁》的创作时间被推定为1810年前后。此诗通过一老翁的视野,描写了农民悲惨的生活现状,借其所见所思,较好地把握了当时民众的悲欢苦乐。诗中“南村貧婦聲悍毒,與姑勃谿喧復哭。大兒槃散手一瓢,小兒蔫黃顔色焦”所描述的妇孺们饱受饥饿折磨的惨状并非诗人臆想的无稽之谈,面黄肌瘦的孩童和骨瘦如柴的老人于当时绝不少见。在这满目疮痍之景的背后是诗人对这社会现状的深思,如实地影射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状,并反映了诗人迫切地想通过政策革新来改善民生的夙愿。诗人只有真正地走近民众,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
三、社会诗中体现的文学思想
(一)实学思想
实学思想肇始于我国宋代,发展于明清,主要讲求“经世致用”与“实事求是”。朝鲜实学也是深受中国实学思潮的影响,反映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改革要求。韩国的实学流派大致可分为“经世致用学派”、“利用厚生学派”和“实事求是学派”。丁若镛是经世致用学派(也称星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实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在文学上,他具有强烈的文学“主体意识”,并主张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具有“匡济一世”的功用[2]。
《哀絶陽》一诗充分体现了丁若镛的实学思想。此七言诗收录于《与犹堂全书》,四句为一段,共五段,是丁若镛于19世纪初创作的一篇以批判“三政”为中心并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作。诗句“蘆田少婦哭聲長,哭向縣門號穹蒼。夫征不復尙可有,自古未聞男絶陽”中的“哭聲長”反映了少妇的痛苦与无助。而“舅丧已缟儿未澡,三代名簽在軍保。薄言往愬虎守閽,里正咆哮牛去早”则体现了丁若镛实事求是的学风,真实地描述了百姓在不合理军政下痛苦的生活现状,实乃“苛政猛于虎也”。而“磨刀入房血滿席,自恨生兒遭窘厄”就更叫人心寒,迎来新生命本是喜事,却为何因军政而反成罪过?另外,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贫苦的农家陷入绝境,而“豪家終世奏管弦,粒米寸帛無所損。”这明显的对比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索。
丁若镛认为“君子之学,修身为半,其半牧民也。”民本亦是国之本[3]。我们从其《湯論》和《愿牧》中也可以发现民本思想。丁若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记录着民生百态,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重要思想。一般认为,丁若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在社会诗《叹贫》中,引用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安贫乐道”一词就来源于《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表明“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通过丁若镛的汉诗,我们可以看出丁若镛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可以总结出他的“仁学观”。如其《读孙武子》诗中首联“人生如遠客,終世在路歧”与我国《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句“六經本可樂,九流思徧窺”亦体现着教民思想,而尾联“安心履名敎,此樂何可言”更是直抒胸臆,点明志趣且发人深省。
另外,诗人的儒家思想在《饥民诗》《古意》《古诗27首》等社会诗中亦有明显体现。丁若镛满怀对于人性、仁政的思索,认同“仁”且践行“仁”,其社会诗强烈地表现着仁爱精神与社会责任感[4]。
四、丁若镛社会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语
丁若镛的社会诗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语言真切深刻,引人深思。他用词质朴,行文淡而有致,意蕴精深。他的社会诗多为体察民间疾苦,故而在用词上平易近人,并通过运用方言与汉字化的民族语言较好地体现了“朝鲜诗”精神。如《耽津村謠》“黃頭來博吏房錢”中的“黃頭”一词,原是我国汉代管理船只的官吏名称,这里意指地方官吏。再如《長鬐農歌》“分與籌司大監嘗”中的“大監”一词,方言中把“宰相”称之为“大監”[5]。
(二)描写手法
丁若镛的社会诗多为五言或七言古诗。诗人善于对偶和用典,并熟练运用比喻、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而形象地指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耽津村謠》一诗“棉布新治雪樣鮮,黃頭來換吏房錢。漏田督税加星火,三月中旬道發船”[6],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农民困苦的生活状况。首联押韵工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劳神编制的棉布比喻成白雪。这一比喻衬托了官吏们的无情,令人感到心酸与愤慨。“漏田督税加星火”一句再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星火”来比喻紧急的事,体现了对农民的压榨程度之深。“三月中旬道發船”则通过时间等细节,描写了真实的社会环境。这首诗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亦有人物描写,既有动静结合,亦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衬托等将腐败的贪官污吏与受压榨的农民作对比,体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丁若镛的社会诗中常引经据典,用词精炼,立论有据而引人联想。他的《哀絶陽》有一句“均吾赤子何厚薄,客窓重誦鳲鳩篇”,其中的“鳲鳩篇”引自我国的《诗经》。再如《智異山僧歌》中“少林面壁愚莫测”一句,“少林面壁”引自菩提达摩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参透禅意的典故。诗人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使其社会诗作品更为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具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春茹.朝鲜汉文学家丁若镛汉诗的民本思想—以批判“三政”诗歌为中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1-65.
[2]柳春花.丁若镛文学思想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9.
[3]丁約鏞.韓國思想大全集-茶山詩文選 牧民心書[M].良友堂,1994.
[4]李永男.丁若镛与顾炎武的“社会诗”之比较[J].东疆学刊,2009(2).
[5]宋载邵.茶山诗研究[M].首尔:创作与批评社,1986.
[6]丁若镛.茶山诗选[M].首尔:创作与批评社,1981.
The Study of Chong Yag-Yong’s Societal Poetry
CUI Shu-meng
(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Abstract:Chong Yag-Yong is a master of literature and real-learning in the Joseo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his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social poetry, fable poetry and nature poetry. His social poetry mainly describes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and social corruption. The social poetry’s words are full of real-learning and Confucianism. And his words express the patriotic sentiment of concern for the fate and ambition of striving to social reform. Chong Yag-Yong’s social poetry sharply points out the drawbacks and the decay of social reality in the Joseon Dynasty. So all of his poetry has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ue to limited space and capacity, this paper will make a general analysis about Selected poems of Dasan which was translated by Song.Jae-so and published by the Changbi Publishers, Inc. And this paper will mainly choose Chong Yag-Yong’s societal poems to be the major study content.
Key words:Chong Yag-Yong; real-learning; Confucianism; Societal poetry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132-03
[作者简介]崔书萌(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