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传播刍议
2016-03-29海娜
海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传播刍议
海娜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输入,导致了学习者中普遍存在本土文化欠缺现象,这不仅阻碍了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影响了优秀本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本文提出了有必要加强本土文化在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初步探索了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实施本土文化传播的策略。
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本土文化;传播
随着语言交际的日益增长以及语言教学理论的日新月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各院校中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我国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中分别有明确规定,在各层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研究者发现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3]。由此可见,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而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训练其批判地吸收英美文化精髓,也体现在培养其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上。
民族地区本土文化植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历经多年发展演变,体现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地方民族院校的英语教育承担着传播本土文化的义务。学习者只有在既了解西方文化,又了解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本土文化知识的语言输出,才能成功地进行跨语言交际。但是,长期以来地方民族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的输入,造成其在对外交流时,难以准确地表达本土文化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的内涵,最终导致其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1 英语学习者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文化交际者只有同时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储备才能使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4]认为,文化价值体系会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还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Chen等学者[5]认为,全球化不仅要求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同时应反映人们发展自我文化的需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高校出现了英语学习者“只知课本事,不知身边事;只知外国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6]。而地方民族院校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输入,从而导致大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正确表达其民族文化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事实上,地方民族院校的英语人才肩负着向国外传播民族地区优秀本土文化、增加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话语权的责任。因此,如何在地方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有效地传播优秀本土文化,如何提高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民族文化现象和事物的能力,从而顺利地实现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已经成为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新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例如,张兰[7]、张淑菊[8]等人调查和研究了大学中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刘长江[9]、刘懋琼[10]等学者先后论证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的必要性。本土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各高校对其重视程度更低。刘庆林[11]、彭清[12]、何开丽[13]等人通过调查发现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忽视本土文化输入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2 本土文化缺失调查
笔者从2013年开始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内容是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状况以及用英语正确表达带有本土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调查显示,80%左右的受试学生了解并且能够用英语简单地介绍诸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解莎士比亚、海明威等英美作家,了解三明治、汉堡包、比萨饼等西方食物。调查还显示,学生英译中国文化的标志语诸如京剧武术、灯谜对联、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孔夫子、端午节、中秋节和故宫等等的正确率为35%。而且,学生翻译和介绍富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地标名词的正确率却不足20%。例如,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述黔西南布依族的音乐演奏形式“八音坐唱”(Buyi Eight Notes),不知道如何翻译著名景区名称如万峰林 (Peak Forest)、马岭河 (Maling River Canyon)、双乳峰(Double Breast Peaks)、晴隆二十四道拐(Qinglong 24 Turns)、何应钦故居(The Former Residence of He Yingqin)、刘氏庄园(Liu’s Mansion)等,也不知道如何表述当地特色小吃如五彩糯米饭(Colorful Glutinous Rice)等等。这组调查数据反映出英语国家文化、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教学中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学生在其语言输出方面出现了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有位布依族学生虽然回答出了“三月三”的英文翻译为Double Third Festival,但是对其节日的来源却一无所知。其实,对布依文化稍加了解就会知道,布依族人在其传统节日“三月三”这一天,扫寨驱邪、祭祀山神,以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DoubleThirdFestivalisoneofBuyi people’s traditional festivals.On that day,people will clean their villages and sacrifice mountain gods in order to pray to keep themselves and livestock safe and have a bumper grain harvest)。这一例子不仅反映出学生本土文化储备不足和英语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还暴露出我们在教学中只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了母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概况,提高了英语综合能力,然而教学中忽视本土文化输入却让学生陷入了“本土文化失语”的困境,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失败或者低效,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由此可见,在地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有待加强。。
3 加强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传播策略
本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母语文化应该与目的语文化并重,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单一性与片面性的局面应该得到改变。在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起来,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大大提高。加强地方民族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传播,不仅可以培养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还可以对外弘扬我国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更能增强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地方民族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传播本土文化。
3.1 设置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将富有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内容带入课堂,多采用英汉和汉英双向翻译模式,增强学生的口语、口译、笔译能力。课程教学方式可以是“见缝插针”式的,即在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将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也可以是专题讲座式的。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任翻译课的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导游翻译的单元,让学生就本地的景区(如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小吃(如五花糯米饭、杠子面等)等进行英译,再让学生扮演英语导游的角色加以介绍。上综合英语课时,教师每次课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英文介绍黔西南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如安龙永历故宫)、历史人物(如张之洞、何应钦等)、民风民俗(如布依族、苗族婚俗等)。此外,还可以开设用英语授课的本土文化选修课,也可以安排教师做英语专题讲座,介绍黔西南地方文化、地方史志等。
3.2 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
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学院可以建立本土文化展览馆,陈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物品或模具,鼓励学生报名成为义务讲解员,用英文介绍本地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导游英语培训,在重大对外活动(如万峰林峰会)期间向活动组织方推介英语导游志愿者;组织本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口语竞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导游大赛等等,鼓励学生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内容的能力;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和景区调查和体验民俗文化;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科研立项 (如对景区导游词的英译研究,本土文学与英美文学的对比研究、布依族方言与英语发音的对比研究等等)。只有营造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的英语学习气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输入本土文化知识。
3.3 培养“本土化”英语教师
在英语教学的本土文化传播过程中,教师既是教授英语知识和训练学生技能的导师,又是传播本土文化的使者。只有当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掌握了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教师应当“自我充电”: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努力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同时丰富本土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对本土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另外一方面,学院可以与重点大学建立对口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访学、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4 结 语
地方民族院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向学习者输入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更要重视向其输入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输入,无异于“一条腿”走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势在必行。地方民族院校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元素,培养学习者的本土文化意识,丰富其英美文化和本土、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其用英语推介和传播中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吕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4]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5]CHEN G M,STAROSTA W J.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society[M].New York:Peter Lang,2000: 11-17.
[6]程家惠,张明宏,麦明耀.大学英语中少数民族文化导入教学的调查分析[J].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5):676-678.
[7]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339-341.
[8]张淑菊.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J].南充:读与写,2008(7):54.
[9]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10]刘懋琼.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153-156.
[11]刘庆林.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139-141.
[12]彭清.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英语教育本土文化输入[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55-58.
[13]何开丽.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英语教学的尝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154-156.
责任编辑 刘志明
G642
A
1674-5787(2016)02-0136-03
2015-12-18
海娜(1977—),女,硕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10.13887/j.cnki.jccee.20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