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勒庞的群体特性思想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2016-03-29张丽琴魏功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勒庞领袖观念

张丽琴,魏功祥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2.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勒庞的群体特性思想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张丽琴1,魏功祥2

(1.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2.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群体特性表现为群体心理的鲜明从众性、群体观念的普遍适用性以及群体领袖存在的必然性和权威性。分析发现群体特性与国家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对于群体特性及其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必将给国家认同以重要启示。

群体;群体心理;国家认同

1 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特性思想

根据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的观点,群体即是一帮“乌合之众”,一帮丧失自觉个性,“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1]的心理群体。因而其所指的群体特性就是指个体聚合成群体后所显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并且这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绝不简单地只是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总和或者说融合产物。事实上,群体心理的特性和结构会受群体支配,并产生一些完全不同于其生成基础的各个个体心理状态的内涵和特点。就如勒庞所说“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它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1]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1 群体心理的鲜明从众性

就是说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其有独立意识的人格会被群体无意识所吞没,具体表现在,个体会在群体中做出一些在其孤立存在时不会做的举动,并表现出冲动、急躁和缺乏必备的一些推理能力甚至丧失理性。因为在群体中,成为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因同属某一群体而使其相互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其程度可以使个体将自我的价值判断亦或利益选择置于群体利益之下,且足以使个人随时可能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了群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正是由于这种传染性使得群体之中的个体产生了不可回避的从众心理。另外也表现在,个体易于接受暗示的事实,即在群体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由于受到相互传染导致个体极易受到群体暗示,进而产生某种难以抗拒的情感乃至将其付诸行动。个体只要身处其中就无法与这种暗示相抗衡,并且在相互传染的影响下这种暗示的力量只会日趋壮大。

1.2 群体观念的普遍适用性

因为在群体中所广泛传染的,能给予个体以暗示的观念必然是被个体所普遍理解、接受和认可的。由于身处群体中的每个人,其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在群体中被普遍传播并予以接纳的观念必然采取了最简单明了的形式,也就是说需要将群体观念特别是其核心思想通过最朴素的语言,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来使其适用于群体中的每个人。因为一种观念不论最初如何闪耀着理性的智慧,都需要剥除其华丽的外衣,显露出其质朴的本质以便符合群体成员的智力水平,从而使其最大程度地顺利进入成员的认知范围。当然,需确认的是,要想使普遍适用的群体观念能够根深蒂固于群众的脑海中,特别是化无形于其潜意识中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反过来说要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清除出群众的脑海,消除某种群体观点潜移默化的影响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3 群体领袖存在的必然性和权威性

勒庞认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1]也就是说领袖的存在对于群体来说是必然的。这主要源于群体本身以及群体成员本能的对领袖有一种需求,一种潜在的期待和愿望。并且可以说正是这种期待和愿望驱使群众去服从领袖,群体的存在是以领袖的存在为前提和结果的。当然群体对于领袖的本能的期待只解释了群体领袖存在的必然性即群众是否需要服从于领袖,而要进一步实现群体领袖存在的权威性,则需要领袖自身做出一些努力,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作为领袖的领导能力,从而加强群体成员对于自身的服从欲望。对此,勒庞认为最有效的力量还是在于语言,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比如利用断言法、重复法以及传染法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群体魅力,通过这三种手段,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群体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于群体成员的影响,提升了其服从欲望。另外就领袖本身来说,其自身的名望和权威性也是群体服从力量的重要来源。享有权威和名望的人才能将其影响力传染开去,当然领袖的名望是以成功为前提和基础的。

2 群体特性与国家认同的密切相关性

2.1 群体本身之于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马克思曾就人的本质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这种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他必须依赖于一定群体而存在,甚至如勒庞所说的人本身有一种对群体的服从欲望:“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1]而再往上追溯就可发现,当个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不管是同质性群体还是异质性群体。从最低标准来说,这个群体必然有其成员认同的要素。换句话说,认同是一个群体生成的根本性要素。因为“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那个群体的问题。”[3]由此可见,群体本身就与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某个群体必然有认同的要素存在,换句话说群体在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是作为必要的主体存在的。

对于认同可以根据其认同主体的不同进行一定分类。比如说,族群认同的主体是各个群体。再比如说国家认同,当我们在探讨现今中国的国家认同现状及其塑造时同样涉及到某些成员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和选择归属于某一群体这一根本性问题。因为就国家形成的前提来说,“一个群体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持续,才有可能成为国家”[4]。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指作为国家主体的公民对所属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一种相对于 “他者”而言的,基于“我者”感受的归属感和心理认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群体成员——公民对于群体——国家的接受和认同。但归根结底,国家认同就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情感皈依和心理归属,是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虽然作为公民的群体成员对于国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认识、情感、心理乃至行动,对比作为单纯群体成员对于一般群体的认识、情感以及具体行为必然有着很大不同的,但这只是在普遍性前提下的个体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否认群体本身以及群体成员之于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2.2 群体特性对于国家认同塑造的双重影响

我们知道勒庞将群体看成是一群“乌合之众”,并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剖析和研究过程中犀利地揭示了群体心理的鲜明特性,对此本文在第一部分进行了粗浅的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群体心理的特性对于公民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认同其所属国家有着双重的影响。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群体从众心理所包含的群体无意识,特别是个体会在群体中做出的一些在其孤立存在时不会做的举动,所表现的冲动、急躁乃至缺乏理性和必备的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国家主体的公民要认同其法律上所归属的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上的认可和归属,更多的是处于理性思考和判断基础上对于其身份归属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利义务的理性认识。所以,他需要以公民必要的智慧和推理能力为前提。但现实中作为群体成员的公民通常会受群体心理影响表现出非理性的冲动和从众,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对于我们现代国家认同的构建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特别当这种无意识的非理性和冲动记忆在暗示中得以广泛传染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各种有损国家认同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然,这里群体成员的易受暗示和传染并不构成其消极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能说是一种催化剂。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虽说群体无意识包含巨大力量且很有可能是一种破坏力量,这种力量记忆通过暗示和传染可以在群体成员之间迅速扩大影响,但我们发现在群体心理中可以找到一些有利于国家认同塑造的蛛丝马迹。特别是群体对于领袖和权威本能的服从欲望,服从本质上就体现了群体成员先天的有一种归属于某一群体,听从领袖指导的本能。在国家认同的塑造中关键一点就是提高公民对于其所属国家的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双重认同。因而我们在塑造公民的国家认同时,可以通过领袖名望和权威的提升以及群体本身的完善来提升群体成员对于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当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在轻易的暗示中广泛传染开来时,就会有利于整个国家认同水平的提高。

3 群体特性对于国家认同提升的启示

国家认同作为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样受到了群体普遍性特征的双重影响,因而我们在探究国家认同塑造的具体路径时必须将群体特性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3.1 考虑国家主流观念的广泛适用性

作为特殊组织群体的国家,其成员包括了在法律上归属于它的所有公民,但这些公民无论是本身的智力水平还是后天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公民对于国家倡导的主流观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间接地体现于是否认同以及何种程度上认同其所在国家。因而为提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将一些关于国家形象的正面宣传内容尽量以人民大众广泛接受或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观念思想的广泛适用性,甚至是生活化,这可以涉及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方针政策,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亦或是其核心价值观。

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就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强调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充分考虑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能力,不仅在深度上更在广度上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各个层面。因为正如勒庞所说的:“一种观念,不管他刚出现是多么伟大或正确,它那么高深或伟大的成分,仅仅因为它进入了群体的智力范围并对它们产生影响,便会被剥夺殆尽。”[1]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使社会大众认识和了解国家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导向,最大程度上提升国家主流观念和价值导向对于群体成员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最大程度地提升群体成员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认可,进而提高公民对于其所属国家的认同度。

3.2 关注国家认同塑造的时空跨度

勒庞在研究“乌合之众”时提到要实现群体成员对于群体的服从,认可、特别是信仰,这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有些一旦形成就能数百年保持不变。作者列举了过去的封建主义、基督教和新教,以及现时代的民族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观念的例证。我们说国家认同的塑造并不需要达到信仰的高度,但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其间的时间跨度,因为对于国家认同的塑造来说不仅需要国家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国家公民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国家的观念、形象通过情感体悟、理性分析或者行为践履中不断进行检验,进而慢慢地不仅从情感上更从理性认知层面接受和认可其所属国家。

另外,同样需要关注国家认同塑造的空间跨度。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群体成员包括了所有的合法公民,而其空间则囊括了整个国家的疆域领土。因而我们需要关注这一极大的空间跨度,不仅要关注尽量扩大与这一空间跨度相适应的公共领域,从而扩大群体的相互交往和观念传染的空间可能性,也要尊重各个地域空间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现国家所推广的政策观念的广泛适用性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进而将群体中无意识的传染性发挥最大程度的催化作用,来提升公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度。

3.3 重视执政党形象和权威塑造

勒庞认为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他们靠自身的坚强意志和信仰,靠自身的成功赢得了群体成员的广泛信服和认可。由此群体成员在何种程度上服从和自觉归属于一个群体都是受群体领袖的影响的。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家塞缪尔·享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存在着的权力和权威的真空,可以暂时由魅力领袖人物或军事力量来填补,但只有政治组织才足以永久地填补这一真空。”[5]因而对应于国家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其执政党就发挥着核心领导者的作用。现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政党政治。因而具体来说,为了提升公民对于国家这一特殊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就必须重视作为群体核心领导层的执政党的建设及其权威的塑造。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的领导核心,保持和维护党的政治形象和政治权威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执政党建设和权威塑造所展现出来的整个执政党的正面形象,良好业绩才是政党认同的根本来源,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条件。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强大权威的缺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极有可能就会沦为一盘散沙。鉴于此,可以说当下党和国家所重点关注且落实于实践的“四个全面”建设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都是合时合宜且必要的。

[1][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81.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

[3]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7.

[4][美]约瑟夫·R.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427.

责任编辑 周丁力

Bon’s Group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National Identity

ZHANG Liqin1,WEI Gongxiang2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d,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2.Xin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Urumqi Xinjiang 830000,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s described by Gustave Le Bon perform as the distinctive conformity of group psychology,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e group concept and the existent necessity and authority of the group leader.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research it.

group,group psychology,national identity

D631

A

1674-5787(2016)02-0046-04

2015-11-18

张丽琴(1990—),女,汉族,浙江海盐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功祥(1988—),男,新疆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13887/j.cnki.jccee.2016(2).13

猜你喜欢

勒庞领袖观念
领袖风范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维生素的新观念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