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探析

2016-03-29戴维来王重斌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306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戴维来,王重斌(.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合肥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3060)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探析

戴维来1,王重斌2
(1.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合肥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当中的一项重要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把导师制度引入到本科生教学管理中,拓展了高度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对于全面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在目前的实施过程中,这一制度尚未全面推行,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多措并举、多策并用,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切实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近些年,伴随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一方面,各高等院校积极推进大规模建设,扩大本科学生招生规模,走“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招生体量与既有的师资储备存在不小的落差,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匹配,学生的学业学习、培养方式、就业趋势等都逐渐暴露出相关问题.这些反应出目前在本科生培养上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契合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更好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自2002年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施行以来,已逐渐得到重视,并形成了不少具有特色的探索和做法,在“教天下可教之人、育天下可造英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本科生导师制“为何导”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学生管理与思想品德教育制度,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1]其重点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各自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大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情境下,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和有益的做法.

1.1为发展现代教育制度而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都采取学分制的模式培养本科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宽博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学习需要,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基础上,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不过,这一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往往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内容太浅,系统性不强对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很难,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本科生导师制能更好的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2]

1.2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而导

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三大职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3]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4]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就势必要求一种新的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任务和需要,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动手能力锻炼等都要作相应的改变.[5]本科生导师制正是对这种教育和培养方式的一种改革和改进,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锻炼对问题的认知和能力,进而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一些对实践的动手能力.

1.3为塑造本科生学习适应能力而导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独立自主性开始增强,自觉性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惰性.有的学生高中时代习惯于依赖家长和老师,自律性和自觉性较差,自制力仍显得较弱,毅力相对不足,行事往往欠考虑,表现出冲动.[6]学生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模式变化,初入大学,在学业、专业、生活和情感上有太多的选择,碰到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可能会产生困惑、迷茫.此外,还有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手段等方面,学生都需要指导和帮助.在高年级学生当中,他们还将就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设计,而这也需要有导师介入,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施展帮助.据一份对哈佛本科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学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老师本人的认知.一位好老师(导师),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治学精神、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7]

总的来看,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努力践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

2 本科生导师制“导什么”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秘密武器”,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涵盖包括关注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有余力、富有潜质者在广度拓展和深度发展上的特殊需要.[8]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真正作用,实现教书和育人相促进的目的,就必须对“导什么”,即资格、内容、方法及相关政策配套展开深入认识.那么,到底“导什么”呢?具体来看,一个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应该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其重心是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上,使之学以增智、学以养性,学以成才.

2.1指导学生成为善学之才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导师制旨在打破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用现代化的“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把对本科生的教学方式从传授转变为引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发现学习,能够与老师进行互动探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大有裨益.精心指导学业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要求,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共同商研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和学习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学习进程,指导学生修读个性化学分和选择专业方向课程,特别是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教育质量工程,指导学生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论文写作、科研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设计,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维创新能力,为高年级或者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途径,把课堂学习、课后温习、课外阅读等多种学习途径结合起来,结合学科特点,还要深入实地去学习,如新闻专业类的学生,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单位考察学习;比如政治、社会类的学生,可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基层一线以及政府机关去参观考察;譬如法律类的学术,可带领学生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地进行实地观摩,通过以上这些途径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专业知识.指导所带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可经常举办读书会、研讨会等活动,就某些专题进行头脑风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指导学生成为慎思之才

本科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加强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辅导员制度,而辅导员数量有限与学生数量众多之间的差距,往往使得本科生思想状况难以及时掌握和解决.对学生来说,本科生导师学识、见解以及政治素质都是学习的对象,后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导师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保持同学生密切的思想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困难和心理动态,不仅在学习上,而且还在生活上、思想上时刻关注所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文明道德教育,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特别是针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解决其思想困惑,排除心理障碍,建立恰当的学生品德.

2.3指导学生成为能用之才

学生是否成才,更多的是体现在就业上.而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与努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学校的培养,其中导师制的推出对于培养学生求职能力非常关键.本科生导师制的存在,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导师讨论职业规划、价值取向等问题,导师也能就是否深造教育抑或求职就业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导师在日常教育中,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推荐学生实习,及时给予学生成长方向、职业生涯、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增强学生的求职能力.一些社会经验丰富的导师,还可以传授学生有关求职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面试和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如果学生有意向进一步深造,导师也可结合自身的经历,在学校报考、研究生导师选择以及应试上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

2.4指导学生成为模范之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还在于引导他们如何加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导师要经常与所负责学生加强彼此沟通,增进师生情感,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锤炼提升情商指数,使学生成为公平正义、道德风尚的践行者,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作为本科生的导师,职责十分重要,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的学生群体,要施爱于细微之处、意料之外、批评之时、困难之际,在教学相长和关怀帮助中帮助学生更好成长,护航大学人才培养.

3 本科生导师制“怎样导”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只是部分高校的探索实践,并没有全面铺开,教育行政部门尚未明确规定如何开展,也无硬性要求.实际上,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加强本科教育的创新之举,的确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无论在校学习以及毕业之后均收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应当看到,在推进过程当中,这一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解决.

3.1观察本科生导师制度不足的三个视角

从学校角度看,部分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本质上还是属于教学管理的辅助制度,各高校多是要求导师们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课程研究设计,并没有从学生教育管理层面来深入探讨,与制度化、有针对性地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与生活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还有距离.[9]另外对于导师的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要求很多,激励措施不足.从导师角度看,大都承担较多的一线教学、科学研究的任务,头绪多、任务重,能够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经验,难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并且,相对于规模庞大的本科生群体,高校教师的数量总体偏少,造成严重的供求不平衡,特别是按照双向选择,一些名师,更是学生扎堆抢着选,结果学生一个学期都可能见不到导师几面.这些必然会影响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影响因材施教的推行.从学生角度看,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热情不高,加上导师工作繁忙、指导学生过多、缺乏指导热心,致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3.2多措并举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在落实过程中,尽管各校做法不尽相同,但指导学生成才的目的是相通的,这就需要再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巩固基础,促进成长成才,实现学校、学生和社会共赢.

第一,学校层面,完善制度与激励保障相结合,调动学校与教师的两个积极性.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和职责,确定导师制为一项本科基本教学制度.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建立起本科生导师聘任的规范机制,将那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思想品德的教师选拔到本科生导师的岗位上,特别是知名教师要首当其责.确立适当的导师-学生比例,确保导师能够有较多的精力,对所带学生进行充分的针对性指导,避免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围绕人才培养和导师配备,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推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为导师提供便利的辅导场所,给予导师额外工作量的津贴,适当评定导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做的特殊贡献.[10]要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所需相关设备等,都应予以充分的保障.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对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的导师,应予以相应的惩戒.

第二,师生层面,“导”与“学”相结合,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积极性.建立双向选择机制,避免制定导师或者学生,不仅导师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亦可自由选导师,且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申请调换学生或导师.对于导师,要以人文关怀、精心指导为本,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困惑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对于本科学生,应尊重导师的指导,结合兴趣爱好、学术倾向、职业规划及其他因素,保持与导师的经常性沟通.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共同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学术的征程中相互影响、砥砺同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术空间和人生道路.本科生还可与高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建立定向沟通渠道,特别是其导师同时指导硕博研究生的,要善于利用这些学长们的学术资源和学习经验,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第三,操作层面,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优势.应当看到,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各个高校、各个院系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本科生导师制绝非千篇一律,并非有最佳模式,关键是根据教学、研究和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各家各法、因情施法、贵在得法”.开展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术沙龙、创新知识讲座等活动,广泛吸纳学生和导师共同参与,增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谊.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包括面对面和微信、QQ、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并举,鼓励师生尽可能地拓展沟通交流的途径,确保能时时、处处予以指导.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具有其科学性和规律性,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为了适应这种人才成长观,本科生导师制应运而生,它针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为本科生配备专门导师予以指导学习和生活,弥补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异于研究生的不足,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顺应了我国全面改革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刘安吾.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8):109.

〔2〕王钰.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1(13):18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

〔4〕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2):31.

〔5〕王丽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思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7〕刁孝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8〕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

〔9〕李和章.德学理工思考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0〕郑旭.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0.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院校文科应用性专业‘双平台、双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2015ZDJY026)

收稿日期:2015-12-3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4-0224-03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