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原理课程新教学方法初探

2016-03-29吕婵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原理规律动画

吕婵

(武夷学院 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动作原理课程新教学方法初探

吕婵

(武夷学院 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本文以动作原理课程为主线,剖析动画运动规律、原理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结合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以及动作原理教学的创新应用,来探讨动作原理课程融实验性表现方式的交叉研究,旨在突破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具备趣味性的创意表现能力.

动作原理;实验性;表演;教学方法

《动作原理》是动画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时间轴上运动动作的顺序性、节奏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包括人物、动物、自然规律等的运动规律,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绘制原画和动画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对动画中的动作设计的理解和创造能力,为以后的动画创作和影视制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原画与中间画的设计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动画片“动”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深入人心、各式各样的动画角色.

1 传统的《动作原理》教学方法

传统的《动作原理》课程,立足于动画角色动作原理的讲述与动作的绘制.这固然是动作原理课程属性的必然,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师生易于陷入这样的误区:过于强调造型技巧和运动规律的训练,而忽略了主题内容、多元化素材等的视觉形式的训练.

传统的《动作原理》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弹性形变运动、惯性运动、综合曲线运动、预备与缓冲动作、跟随动作、人物的基本运动规律、动物的基本运动规律、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相关原理知识以及技法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沿用早前书本的图片案例.上的不好很容易上成枯燥无趣的纯技术课,出来的作品,也是就练习而练习,往往缺乏动画动作本该有的创意趣味设计性.

由于延续了十几年的“遵循运动规律、画原画、添加中间画”的传统教学思路,使得《动作原理》课程变得模式化,在课程的形式与趣味性的创新上陷入了一个被动的位置.按照《动作原理》课程教材,把动作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都是强调动作的技法、原理知识而在创新、表演等问题上缺乏训练与实验,从而使运动规律的创新性表达方式得不到本质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无形的建立了一套固化思维模式.学生创作出来的动作,往往依赖课上所给的案例,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事实上,在当下的数字媒体环境中,动画这个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专业,《动作原理》课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把握最新时代审美趣味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跨学科、跨媒体地将众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思维融入运动规律教学过程,囊括了图形设计、时间轴节奏设计、非线性叙事的内容,同时又赋予网络审美趣味和时代特征,以提高课程的创新、趣味性,培养学生研究及创造能力.努力探索出融设计感受与科技手段于一体的、兼有时代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作品.

2 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

根据我院教改,本课程分为《动作原理I》、《动作原理II》、《动作原理III》、《动作原理IV》四个部分,授课对象为大一、大二动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习《动作原理I》、《动作原理II》,主要内容是点、线、面、幻变;人物、动物基本动作.二年级学习《动作原理III》、《动作原理IV》,主要内容是动画表演、集体动画短片制作.这四个部分包含了动作原理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的运动原理知识,同时通过这个课程一系列的案例的学习与练习,还延展激发学生剧本创作构思、角色设计、简单的动画软件应用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是就动作原理而单纯的手绘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在动画这门综合性艺术的总要求下,遵循所学动画运动规律,融不同表现方式,进行实验趣味性表现创作.

在点、线、面的学习中揉入形变、跟随、惯性运动等动作原理知识,在掌握了点、线、面的学习后,通过“幻变”的有规律和无规律的变形,将不同动作元素在一定的主题下串联起来,实验趣味性的制作出来,类似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人物表演动作等,在仿真表演体验过后进行集体动画创作.

2.1 实践课题1:“幻变”短片制作

“幻变”短片制作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依托动画动作技法的本身.“幻变”是指在动作原理相关内容的掌握下,以一定主题为主线,通过运用变形的技巧,将各部分视觉图像、动作等元素不受形态的限制互相连接、转变、组合.

这一课题,经过观摩讨论、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后,每组给出各组“幻变”短片的主题、结构.小组每一个成员在大主题的框架下,将手绘、线描、照片、音乐等不同风格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在摄影机、数位板、拷贝台、动检仪等工具的辅助下,制作完成自身动作片段.其后,开始根据“go straight”或“pose to pose”的概念研究幻变转场过程.如何对各部分动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场进行结构、解构、重构的选择与编排,对手法的夸张性表达,对经典风格的演绎等都是该课题一直要设计与思考的部分.最后,将所有完成部分通过PR或AE等软件后期合成动画短片.

短片通过“幻变”的过程,创造出各种无法预期的衔接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冲击性的体验感.2013级“幻变”动画作品——《我爱武夷学院》,即是全年级每一位同学在统一主题“爱武夷学院”的框架下,进行自我卡通形象设计,通过形象进行不同出场方式动画片段绘制,每段动作的衔接统一“幻变”为方形(长方形、正方形),最终组成“我爱武夷学院”方块字体Logo.整部作品,每个同学都以极富个人风格的创作方式来进行动态联想、动态表现,在衔接处“幻变”转场,幻变过程形态各异、创意十足,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三届海峡版权(创意)精品奖”动漫文化创意展区银奖.

在幻变课题中,还融入图形幻变动画、Gif表情动画等动作训练,学生片段性的组织剧本结构,不画故事版,通过拍照、速写、素描、色彩、插画、拼贴、定格等方式将动作串联制作组合,如字母幻变、文字幻变、表情幻变等.幻变动作课题在实验的逻辑中进行探索,过程中的规律与无规律性、趣味性、概念性、多样性、未来性都值得我们继续学习,才能更综合的培养学生动画能力.

2.2 实践课题2:动画“表演”

动画,仅仅会“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画出来的动作”来直抒胸臆、传达情感、表达意境.动画导演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能够深入到我们所描绘的角色、角色所处的处境,他们所需和所想及其原因,并把这些通过我们的画或构想出的画面表达出来,这就是“表演”[1].

这一课题主要针对人物、动物肢体与表情动作展开,旨在完成对应的运动规律学习后,要引导学生在符合规律和特定情境下,完成富有趣味并且表达自身想法创意的动作设计.课题要求,通过“表演”进行片段动画绘制.如:在一定的剧本情境下,进行夸张、大胆有趣的动作表演,并通过摆拍或直接拍摄过程进行记录,经过师生讨论后,将这些“表演”素材进行提炼、符号化,进而进行动作“表演”小品的绘制与制作;又如小组找好相关的电影、综艺等表演素材,根据素材中角色的表演,自行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对话内容,做到素材与声音内容合为一体,毫无违和感的赋予视频新的故事.

这期间有《不一样的表演(口型)作业之——XXX》系列作业、摆拍表演+动作绘制作业等.在制作这些具有实验意味动画“表演”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能够鉴赏什么是好的表演、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的表演的能力.并尽快完成由“技能训练”向“设计创作”过渡,从“动作练习”向“传情达意”过渡.

2.3 实践课题3:集体动画

集体动画是指,集体中的各成员在一定主题的逻辑关系下,激发个体创作热情,每个创作者在各自负责的部分将自己的想法、创意表达出来,最后形成风格混搭、别具一格的动画作品.从早期的集体动画始祖《学院变体立达》到现在国内AT网发起的集体动画项目——“冰糖葫芦儿”,不难看出集体动画中包含各种创意、风格,是一种锻炼综合能力很好的试炼.

本课题旨在综合训练学生动作原理知识技法的同时,激发个体实验创造力与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练习中,首先,进行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定好作品的规格、主题.组内各成员最大限度的创作自己所负责动画部分,一般一个人10—15秒,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下进行串联,最后剪辑成一部完整的集体动画作品.

在集体动画过程中,每个同学每部分动作的衔接、转场设计都是需要叙事结构与镜头的合理安排,每一个片段都是服务于统一的主题.如在学习人物运动时,以跑步动作为主要内容,制作了《奔跑吧——XXX》系列集体动画.其中《奔跑吧——美食》就是将各种美食拟人化设定,根据所学奔跑运动规律知识,分别绘制不同种类食材的奔跑动作,最后跳进火锅,变成一道美味的火锅大餐.同系列的《奔跑吧——情书万里》就是将人物奔跑传递情书这部分作为一个个体自由发挥的部分,开头和结尾呼应,交代情书传达的始末,形成一个趣味性的奔跑集体动画.

练习、制作期间每个部分都体现着每个学生的个人风格,作品整体主题统一,表现方法与美术风格各异,别具一格.实践集体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创作激情.完成片子后,组织年段观影会,各班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负责人上台讲解,教师点评,让学生整理和沉淀练习中所收获的经验.

在课题中,我们还基于服务地方的理念,对当地小微企业进行调研,根据需要集体制作宣传片或形象推广,旨在课程中让学生更早接触“项目式”课程,与社会接轨,服务社会.

3 思考与展望

动作原理课在动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具有联系多门学科、多门类课程的纽带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动作原理课需要与时俱进.动画的综合性,混搭与视觉多样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动作原理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中,努力在学习动画运动规律知识的同时,能够将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多门专业知识以及当代影像艺术、设计时尚、生活等等相融合,为培养真正全面性的动画人才做努力.

通过课程教改,试着改变了传统动作原理课程的一些教学观念与习惯,调整了课程结构.通过在课程中多元的、开放式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动作原理知识,对图形、色彩、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及直觉的判断力,也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课程中大量的讨论、设计思考、使学生从传统动作技法思维模式转换到更为灵活多变的视觉动态思维中,当然目前尚不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

〔1〕查理德·威廉姆斯.原动画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15.

〔2〕哈罗德·威特克.动画的时间掌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3〕南希·贝曼.动画表演规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8.

〔4〕余为政,冯文.动画笔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8.

〔5〕薛燕平.动画表演与真人表演之不同[J].现代传播,2012,7 (192).

〔6〕张丽,陈志.微动画短片创作在动画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5).

G642

A

1673-260X(2016)11-0251-02

2016-09-23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少年朱熹动画影片制作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JAS14297)

猜你喜欢

原理规律动画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我的动画梦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