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巴渝舞考

2016-03-29柳亚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

胡 帅,柳亚奇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巴渝舞考

胡帅,柳亚奇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摘要]巴渝舞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代表了巴人后裔的骁勇与刚毅,展现了浓郁而深厚的巴文化内涵,成为巴人、巴文化重要的积聚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巴人和巴文化,从三个重要视角再现巴渝舞的发展,针对当代巴渝舞发展困境进行探索,简析巴渝舞文化传承的思路,以促进巴渝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巴渝舞;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川东北

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特有的风土人文特征,生成了以巴渝舞为文化符号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巴渝舞作为骁勇善战的巴人、粗狂豪放的巴文化的积聚体,成为巴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身体表达,通过这种身体表达的实践完成了对巴文化的诠释,并实现着对巴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承延续。站在文化多元化、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审视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审视巴渝舞起源发展的重要节点、审视巴渝舞发展的困境并找出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1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巴人与巴文化

1.1巴渝舞的文化载体:巴人

巴人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为巴人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源流上,巴人的起源有诸多说法。最早关于巴人记载的《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而太昊即为伏羲,此即为巴人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太昊说。另一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巴人起源于廪君。关于廪君的记载最早出自《世本》,而《后汉书·巴郡南蛮郡传》也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关于巴人起源虽有诸多各执一词的学说,但人们在对巴人骁勇善战问题上的观点具有空前一致性。巴人骁勇善战的性格形成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迁徙生存过程中,巴人不得不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面对绵延河谷山岭、大江大河、野兽怪虫,巴人学会了攀爬、操舟及狩猎,这些活动造就了巴人强壮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其次,巴人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在战争中巴人的善战得到了淋淋尽致的发挥,接连不断的战事也在不断磨练着巴人的骁勇性格。

1.2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巴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巴文化。巴文化的物质文化主要是以陶器、青铜器为代表的器物文化,居住在川东北的巴人多以白虎为图腾,青铜器上大多有白虎的纹饰,对白虎的崇拜体现了巴文化豪放粗犷与骁勇刚直,其器物文化成为巴人体育文化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巴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其原始的宗教文化特色、刚劲的舞蹈艺术文化特色、独特的巴族图语文化符号特色等方面。首先,自然环境是文化生产的依托,独特的巴地人文自然环境孕育了巴人浓郁的原始宗教崇拜及尚武精神,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巴人对自然的崇拜凸显,万物有灵的观念也深入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其次,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族群,巴人的舞蹈不仅展现了其生产生活的状态,锐气而刚劲的舞蹈更显现出其崇力尚勇,有《华阳国志·巴志》为证:“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第三,独特的巴族图语文化符号,巴族图语是原始初创阶段的巴文字,在巴族图语中诸多的象形文字如:虎、鸟、鱼、兵器、船等,巴人将这些图语铭刻在青铜器和兵器武器上,这些古老的文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该民族的尚武好战。

2巴渝舞发展的三个重要视角

2.1神话传说中的巴渝舞

最早有关巴渝舞的历史来源于古代的神话故事。相传,人类始祖伏羲之母华胥氏在今巴地的阆中阆苑“履雷神迹而孕伏羲”,伏羲出生之时,手持一小鼓从华胥氏体内跃出,“手舞足蹈”、“哭声如雷”,手中所持小鼓也震得响动起来,节奏鲜明、律感很强。其母华胥氏由此突发奇想,创编了巫雏舞。后经女娲编排衍传,再经居住在川东北部嘉陵江支流巴郡渝水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演练和再创造,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巴渝舞,今四川省阆中市保宁镇被世人奉为巴渝舞之乡。巴渝民众为巴渝舞伴奏的“夔鼓”也是源于神话传说,传说黄帝得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用来震慑四夷、号令天下。有学者认为巴渝舞是古代传说中“巫舞”的一种,在汉字中“舞”与“巫”、“武”同源,远古时代巫师作法祈求天降神兵以助其获得战争的胜利,而其敲击“夔鼓”发出的声音雄厚响亮、气势庞大威严,巫师作法之“巫舞”也与今天的巴渝舞在形式和功能性上有相似性。古老的神话传说虽不足为考,但勇猛无畏的精神作为一种强烈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以巴渝舞为代表的川东北体育文化。

2.2历史典籍中的巴渝舞

巴渝舞是一种武舞。所谓武舞,起源于西周,是六代舞雅舞的一种,手持刀斧盾牌作舞。最原始的巴渝舞源于乡村民间,是一种集狩猎、农事、日常生活等内容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巴渝舞似乎始终不为世人所重视,它的前世今生亦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纵观我国历史的演进,有文字记载的《尚书·牧誓》是最早记录巴渝舞的文献。文献中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巴渝舞首次亮相历史舞台[1]。到秦末,汉高祖在阆中巴人的帮助之下“还定三秦”,巴渝舞在征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汉代的巴渝舞逐渐分为两支:一支为宫廷巴渝舞,用来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朝廷接待“四夷使者”;另一支为民间巴渝舞,在川东北部地区一直沿袭流传至今。至魏晋时期,巴渝舞已经完全演变为一种庙堂祭祀性质的专用舞蹈。唐初的巴渝舞虽数次改名,但依然盛演不衰,这是巴渝舞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末,巴渝舞在宫廷宴会上逐渐销声匿迹。到清代,宫廷巴渝舞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反,民间巴渝舞汲取了巴文化的精粹,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逢年过节时表演场面热闹非凡,清末文人赞云:“巴象鼓声骤,列队环游行,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

2.3现代场景中的巴渝舞

古代巴渝舞的功能无非是在战场上鼓舞士气、弘扬军威,在朝堂之上娱乐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如今的巴渝舞早已脱去了宫廷御用的华丽外衣,转而流传于大街小巷、乡间村落之中。人们在把巴渝舞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的同时,不断继承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巴渝舞,特别是在组织形式方面大胆创新,用新时代独有的视角沿袭巴渝舞的独特魅力: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将巴渝舞编排进了电视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听到了巴渝舞的演奏声,才得出了“我主危矣”的判断;商家将巴渝舞融入旅游文化的培育中,在“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演员在演绎张飞巡城时的开幕压轴舞蹈就是巴渝舞;高校将巴渝舞选编入重要的教学资源中,将巴渝舞为代表的民族特色舞蹈搬上展演的舞台。另外,在巴渝舞表演形式方面,人员编排从最初的36人制变为现在的10人以上制,更有500人左右阵容的超大规制演出形式,表演配乐依旧以鼓为主,表演内容依然与沙场征战相关。在当今,巴渝舞的光辉不但没有因为历史车轮的远去而黯淡消逝,反而在越来越多的情境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媒介的角色,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尤其是在文化传媒、体育旅游和高等教育领域焕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3当代巴渝舞发展困境探索

3.1原有社会形态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巴渝舞的原生环境——川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结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经济链条断裂,原有的家族结构正在向家庭结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社会正处于旧的形态崩塌、新的形态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巴人后裔逐渐向城市集中,使得传统的巴渝舞文化圈内常住人口减少,区域人口基数的下降令巴渝舞失去了原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巴渝舞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其组织必须以相当数量的参与人数作为基础支撑,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很难再出现巴渝舞发展初期那种“千人唱、万人和”的状态,其发展也因此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之中[2]。在巴渝舞的组织主体方面,传统的族群式活动形式开始逐渐没落,而新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又难以支撑巴渝舞的组织工作,所以民间巴渝舞往往陷入一种无人组织的尴尬境地[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而变革的过程中总会充斥着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碰撞。在巴渝舞的发展传承方面,“文化”与“社会形态”的激烈碰撞时有发生,原有社会形态的改变对巴渝舞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2外来文化风暴的冲击

巴渝舞的应用场合以祭祀、婚嫁和丧葬为主,无论是表演模式还是表演方法都比较单一。然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外来文明的渗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淹没在广播、电视、网络所带来的信息海洋中无法自拔。现代文明对巴渝舞传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弱化了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神话故事再也激发不起民众的好奇心,人们不再尊崇传统的体育游艺方式,而是被更加新颖和更具科技感的外来文化所吸引。就像国人对于京剧戏曲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一样,新一代的青年人无法认同巴渝舞这种看似并不高雅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加之对巴渝舞历史文化底蕴的漠视,使得巴渝舞失去了支撑其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另外,国人依旧停留在“礼失而求诸野”的文化状态之中,过度地借鉴外来文明,导致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逐渐被冷落,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新兴的文化形式。

3.3相关政策性保障的缺失

巴渝舞既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又是一项重要的舞蹈艺术,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代表了当地重要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前川东北地区相关决策部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形成的部分政策处于非激活状态。另外,现有的部分关于巴渝舞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很大的笼统性,而关于非遗保护相关的政策又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了不同传统文化间的差异性,导致政策执行力下降。总体上讲,现有的关于巴渝舞的政策措施还存在很大的空缺,导致民间有关于巴渝舞活动的开展没有既定的方向,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与把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动力与发展路径。

4巴渝舞文化传承的思路简析

4.1巴渝舞文化的发展需顺应历史潮流

川东北地区正在经历巨大的历史变迁,顺应历史潮流是巴渝舞发展传承的必要条件[4-5]。研究学者应勇于探索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脉络,敢于探索巴渝舞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所适合的普及路线。鉴于现代社会中民众愈发注重健身娱乐,应积极向群众普及巴渝舞的健身价值,顺应民众强身健体、娱乐自身的需求,培养民众利用巴渝舞等民族体育项目参与体育健身的理念,同时大力培育巴渝舞文化的“接班人”:促进以巴渝舞为代表的传统舞蹈进学校,学校中数量众多的学生可以为巴渝舞这种大型体育舞蹈提供肥沃的群众土壤,更多地让青年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青年一代开始培养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巴渝舞融入群众基础广泛的“广场舞”等舞蹈形式当中,可以唤起老一辈人对巴渝舞文化的热情,而巴渝舞的衍生舞种中的“巴象舞”,因其表演人数缩减为10人左右,尤其适合在广场等场合演出,这是促进巴渝舞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4.2妥善应对当前的文化冲击

在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文化生活面临着外部冲击和自身转变[6]。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损失了诸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体育文化,这些文化的失传是令人惋惜的。巴渝舞的传承同样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带来的诸多挑战,而文化冲击的挑战将成为其发展传承道路上必须要逾越的一道鸿沟。多样性文化的世代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像巴渝舞这样的地域体育文化是无法模仿与复制的,因此,巴渝舞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如今为大众所常用的电视和网络媒体上要积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详尽地讲解巴渝舞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要使民众了解巴渝舞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对群众的文化观、审美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增强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妥善应对文化冲击、促进传统巴渝舞传承的关键。

4.3实现巴渝舞文化发展的国家在场

当前巴渝舞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场的引领。地方权威政策性的合理制定、科学引领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巴渝舞当前发展中的“乏力”、“混乱”的状态。国家的在场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巴渝舞文化符号的协调发展,在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内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措施使巴渝舞文化得到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通过丰富国家激励政策使巴渝舞的传承工作真正具备“造血”功能,体现出川东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结语

基于巴渝舞的原生土壤,分析了巴渝舞起源发展的三个重要视角,即神话传说中的巴渝舞、历史典籍中的巴渝舞、现代场景中的巴渝舞,从原有社会形态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政策性保障缺失等方面探讨了当代巴渝舞发展困境,提出了巴渝舞文化传承的思路:巴渝舞的发展需顺应历史潮流,妥善应对巴渝舞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实现巴渝舞发展的国家在场。

[参考文献]

[1]杨爱华.巴渝舞[J].体育文化导刊,2003:78-79.

[2]李先长.百年来中国民俗体育研究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6):16-18.

[3]孙亮亮.川东村落民间传统体育变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48-50.

[4]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73-876.

[5]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26(7):71-73.

[6]刘朝晖.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J].民族研究,2005(3):95-99.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4-0077-04

[作者简介]胡帅(1990-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川东北村落体育文化研究”(427346)。

[收稿日期]2015-11-31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中的文化符号
当代竹构建筑的表现与应用探究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文化符号理念的城市色彩形象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