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3-29张忠

甘肃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张忠

(庆阳市农牧局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甘肃 庆阳 74500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忠

(庆阳市农牧局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甘肃庆阳745000)

结合庆阳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现状,深入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对策建议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庆阳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贫困面大,要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庆阳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现状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重中之重”,把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强化措施,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培训工作力度较大

庆阳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农民培训工作,下发了系列文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不仅组建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而且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有力推进了农民培训工作。

(二)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从组织培训的层次看:有市、县、镇(街)及村级四级培训,层次多。从受训的时程看:有长训、短训、机动培训和实用技术现场指导的临时培训。从培训的内容看:有政策理论培训、科普常识培训、转移就业劳动技能培训、种养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自主创业能力培训等。从实施的方式看:有人社保部门的“转移就业工程”、农牧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科技部门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此外,还有村级远程教育体系、妇联和团委联合实施的“春蕾计划”、“双学双比工程”等。

(三)提升产业示范凸显

各级各部门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加速了全市草畜、苹果、瓜菜、苗林等主导产业开发,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四)成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

2014年,我市农牧部门在正宁、庆城、宁县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 660人。同时,我市还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业基地24个,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田间学校8所,努力探索教育培训方法和模式,完善教育培训扶持政策和质量管理办法,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建立本地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产业的相关政策,为全市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难

人社、农牧、扶贫、科技等部门,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都在抓农民培训工作,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一个主管部门一条线、一张网,部门之间重复设置机构,浪费教育培训资源。各部门的培训任务、资金都是由其上级部门对口下达,对培训的管理、资金的报账拨付都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起来难度大、难协调,用在农村教育培训的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二)机制不健全,工作随意性大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长远的规划,个别培训机构为完培训任务而培训,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从短期的培训学习来看,一些培训项目本着“短、平、快”的速成原则,三两天或一两个星期培训一批人员,培训结束即代表完成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学习机制、跟踪机制。工作随意性大,缺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分析。现有的培养方式中,往往不是建立在培养需求基础上,而是根据上级指示,通过短期的培训课形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培训班的农民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彼此之间因为没有日常的业务往来或工作关系,学员的学习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联系机制和互动机制,培训后所学知识或技能难以指导具体的生产经营,不少知识被遗忘,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三)学习培训与农民实际脱节,培养效果不佳

一是学习内容与农村发展实际有所脱节。农村社会变迁,农民职业日趋多元化,所需要的知识也是多元化的,目前集中的培训学习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培训的内容往往只与一少部分的需求相吻合,导致培训学习的内容转化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不高。二是培养方式与农民学习特性结合不紧。目前的培训项目或成人学习项目在把握农民学习特点上做得不够,缺乏对农民这一群体的学习特点深入研究,难以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经常是用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那一套方式来教育农民,理论脱离实际,为培训而培训,完成培训任务就行。三是培训与农民创业需要脱节。目前的培训在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注重形式上的数量培训,忽视了培训质量及培训效果。农民经常在接受一次培训后,在创业之前还得进行“二次投资”。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差,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培训意愿不强烈。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受家长、自身和社会择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培训不够积极主动。专业农民培训由于务农人员大多老龄化、兼业化,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难度大。

(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有的是从高校或科研单位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但大多数是从相关的部门临时抽调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课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成员单位职责,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整体规划、部门工作协调、日常工作开展、培训工作监管等。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实行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编制和审查培训教材,统一审定培训学校,统一核拨和审计培训经费,统一聘请技术教员,统一进行监督检查,统一实施考核发证,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办法,对各县(区)、相关部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规划实施、责任到位、培训质量和经费落实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督查和考核评价。

(二)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产业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分产业、分行业,建设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示范点,充分发挥基地培训示范点的作用,组织从事相同产业的农民到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观摩,参观学习,技术指导,交流提高。三是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按照技术种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要求,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既要整合各级农广校、各类专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所的专职师资力量,又要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乡土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三)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改革学习内容。根据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设计符合其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简洁实用、便于掌握,力求避免高深的理论分析和专业研究,以能理解、会使用为前提。二是掌握学习动机。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了解农民的学习动机,对不同对象的学习动机作全面分析,改目前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改进培训方式。要组织农技人员把农民培训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棚果园、牲畜暖棚,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服务,让受训农民耳闻目睹,亲手操作,眼见为实,学以致用。同时要通过巡回辅导讲座、讨论交流心得、结对帮扶学习、典型示范带动、参观启发引导、编印农民技术读本、录制技术讲座光盘、农民技术员有偿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多种形式,搭建农民“常学习、常受益”的再学习的平台。

(四)突出重点对象,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一是抓好种养能手队伍建设。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依托当地产业发展,以村为基础、户为单位,加强实用科技和新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和具备一定管理能力,适应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种植、养殖能手队伍,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二是抓好能工巧匠队伍建设。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主要是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热心为农的青年农民,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成为农业科技的使用者、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抓好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选拔一批具有创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通过强化培养、政策引导、创业扶持和跟踪服务,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五是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择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乡村干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率先运用农业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引导,带领农民致富。

(五)深入摸底建档,严格资格认定

一是做好培育对象的摸底与建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以应以乡镇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对现有的规模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入户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进行建档立卡。二是完善培育机制。围绕创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重点突出“苹果、草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村、小杂粮、杂果”三大特色产业,分产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三是确定资格认定标准。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工作原则和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的认定原则,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是通过广泛宣传,解决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不是要对农民设置门槛,而是要引导和支持优秀人才从事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不是为了给予部分农民资金和物质支持,而是为了找准对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广泛宣传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成功经验,宣传通过培训而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七)加大政策扶持,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各级财政要按照当地需要培训持证农民的数量进行测算,明确每个受训人员的投入标准,并明确各级财政的承担比例,持续加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坚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挂钩,新增农业补贴项目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广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给予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和有关证件审核备案。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三是鼓励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把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引进农村,吸收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使得新农村建设拥有坚固的人才后盾。

(编辑:刘国华)

F328

A

1673-9019(2016)01-0035-03

2015-06-25

张 忠(1978-),男,甘肃宁县人,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区划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