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原传真

2016-09-06

甘肃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靖远农膜贫困村

陇原传真

武威市8万多农牧民“下山入川”奔小康

2011年,武威市委实施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逐步将居住在海拔2 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移居川区。2015年,武威市搬迁1.96万居住在高深山区的农牧民入川定居。至此,全市已完成移民搬迁8.43万人,超额完成五年规划目标。

“下山入川”的核心是让搬下来的群众脱贫致富。武威市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使移民点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鼓励移民就近发展加工、运输、建筑、餐饮、商贸等产业,促进多种经营,提高移民收人。至2014年,“下山入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较搬迁前增长2倍以上,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

定西市安定区多项举措推动精准扶贫

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聚焦60个当年脱贫村和1万户4万名计划脱贫人口,制定周密完善的脱贫计划,采取得力有效的工作措施,实现了2.03万户8.15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识别和平台管理,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完善精准扶贫台账。对2.03万户8.15万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识别,并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台账。二是加强富民产业培育。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家庭农场54家,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农户的产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投入扶贫资金12.08亿元,集中用于贫困村改造。四是强化金融助推力度。向1万余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亿元。五是突出能力素质提升。在全市率先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贫困劳动力2.62万人。六是推进扶贫模式创新。七是健全扶贫工作机制。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区精准脱贫到村到户指标基本完成,70个贫困村和4.53万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02%。

“靖远羊羔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12月23日,靖远羊羔肉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技术审查,成为靖远县继“靖远枸杞”“小口大枣”“靖远黑瓜子”后的第四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靖远羊羔肉具有膘肉厚实、鲜嫩多汁、肥而不腻、无膻无腥等独特品质特色,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畜牧产品。近年来,靖远县突出发挥靖远羊羔肉品牌优势,以高扬程黄河灌溉区为重点区域建设100万只养羊基地。先后建成乌兰、高湾、大芦、刘川、北滩、靖安、东升、五合、永新、石门等10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成标准化养羊小区及规模化标准养羊场236个,并投资2.2亿元建设清真牛羊肉交易市场。截至2014年底,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132万只,年产值达4.3亿元。

静宁县“生态+苹果+旱作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静宁县坚持走立体农业发展路子,突出经济生态融合发展,24个乡镇呈现出山顶退耕还林、山腰旱作农业、房前屋后果园连片,沟道刺槐锁边的良好发展态势,“生态+苹果+旱作农业”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果、粮、林产业获得协调发展。

一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3.4%提高到目前的25.9%,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苹果产业稳步发展。全县果园面积已突破100万亩。2015年全县果品总产值29亿元,占到总农户的一半以上,有15.4万人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三是旱作技术不断推广。全县万亩以上旱作农业区就达到了19处,千亩以上的达到了35处,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5.3万亩。

宁县2015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惠及农户433户

2015年,宁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全县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惠及433户。该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工作圆满完成。

近年来,宁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农机补贴政策,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扩大作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该县严格按照“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规范操作程序,严把信息审核关和资金拨付关,切实做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全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及特色优势产业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的推广。

庄浪县废旧农膜再加工“利好”多

寒冬时节,很多庄浪农民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开始收拾堆在地里的旧地膜了。一车车的旧农膜被送到庄浪源茂废旧农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与往年不同,农村收购点的建立,这些让农民头痛的废旧农膜在家门口买成了钱,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清洁了农村环境。

2015年,庄浪县投资1295万元实施了旧农膜加工项目,同时,县上还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化工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在全县建立标准地膜使用示范点,在18个乡镇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网点,通过示范推广适时揭膜、一膜两用及机械回收等技术和“以旧换新”等措施,提高了农户捡拾地膜的积极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废旧农膜危害和回收利用的认识。

古浪:“四个课堂”助农增收致富

古浪县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开设农家课堂、典型课堂、田间课堂、专家课堂对农民适时进行培训,不断促进农民提高技能,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家课堂”传授农民增收新技术。县农牧局通过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技术培训,主要培训肉羊育肥技术、日光温室番茄栽培、甜高粱栽培等特色农业技术。“典型课堂”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依托华伟蔬菜、陇泌农牧、皇花种羊场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将全县在产业结构调整、致富增收中有突出表现带头人组织起来,深入到各村各组“现身说法”,通过示范引领,转变农民致富观念。“田间课堂”把实用技术送到地头。依托感恩新村、利民新村等蔬菜生产基地,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手把手传授农民实用技术。“专家课堂”成农民致富好帮手。先后与省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相关部门联系,不定期聘请专家到农村传授种植、养殖新技术。

岷县打造“网上村庄”新模式

岷县不断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大力实施电商扶贫,着力提升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层次和水平,为当地优势特产走出大山、增值提效搭平台、找销路,打造了“网上村庄”新模式。

“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开展电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正成为岷县作为资源大县的一种积极实践和探索。”据岷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岷县对排摸出的122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建档立卡,锁定电商扶贫重点对象,建立电子商务和贫困户的连接帮扶机制,给予确定专人开展培训指导,兑现扶持政策。在贫困村组建电商扶贫合作社,按照“专业电商+贫困农户”、“网络销售+定制生产”、“优质产品+优质市场”、“线下体验+网上预订”的思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扶贫”的新格局,计划未来两年每年培训2000名贫困村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带动300家电商,形成“网上村庄”新模式。

(编辑:张琼琼)

猜你喜欢

靖远农膜贫困村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靖远羊羔肉:华夏饮食中的一朵奇葩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选购农膜时的注意事项
攀岩
“靖远羊羔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