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武威市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

2016-03-29万积平

甘肃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武威市农牧业设施

万积平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新常态下武威市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

万积平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武威733000)

本文概述了武威市实施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分析了武威市实施产业扶贫面临的制约瓶颈,并提出了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武威;产业扶贫;思考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崛起;没有产业的区域,必定是一潭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近年来,武威市通过积极培育富民产业,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全市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困难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与全省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武威市实施产业扶贫的实践探索

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扶贫问题也并非始自今日。一些地方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制约,虽经过多年帮扶,成效并不显著,贫困问题尚未得到根治。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输血”、轻“造血”。近年来,武威市多措并举,通过大力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直接带动了困难群众收入迅速增长,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一)立足实际,科学决策

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恶劣、贫困人口多是武威的市情。2010年初,为了破解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市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提出实施“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在贫困片区大力发展以反季节蔬菜、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种植业,以红枣、皇冠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肉羊、肉牛、獭兔为主的设施养殖业。截至2014年底,贫困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17.28万亩,特色林果23万亩,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主体生产模式。实践证明,主体生产模式节水、集约、高效、生态,生产竞争和抵御自然灾害力强,破解了几十年来全市扶贫开发的制约瓶颈,为全市农村经济转型跨越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党政齐心,强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设施农牧业放在实施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实施,抓决策、抓规划、抓考核、抓奖惩,形成了强力推进的态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武威市设施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确定为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确定了“211”目标(即到2016年,实现农村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把武威建成国家级设施农牧业示范区)。坚持年初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县乡村四级分解任务,细化目标,年终抽调专门力量,采取GPS定位方式,逐棚进行验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三次现场会,逐县区进行巡回观摩,交流经验,督促后进。

(三)金融扶持,激发活力

为解决群众建棚投入大、缺资金的问题,武威市在大力整合国家和省上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菜篮子工程、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设施农牧业建设的同时,抢抓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机遇,创新方法,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每棚5 000元补助资金作为妇小贷担保资金,放大10倍,抵押贷款,累计向12.81万农户发放贷款53.99亿元,全部用于设施农牧业建设。用足用活双联惠农贷款政策,规定将80%以上双联惠农贷款用于发展设施农牧业,已累计放贷11 276万元。加大地方财政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力度,市、县区财政近三年共投入设施农牧业发展资金3.2亿元。对设施农牧业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地表水优惠不低于执行水价的20%,地下水优惠不低于执行水价的50%。资金瓶颈突破后,设施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四)科技服务,保驾护航

武威市为解决农民群众不会建相棚的问题,由市、县财政设立专款,聘请山东寿光等地外聘技术人员28名,组建专家咨询顾问团;组织部门从“田秀才”中选聘村级科技助理员600人、从机关、院所选派科技副乡镇长93人、科技特派员2 661人。实行市级技术人员包县区、包区域,县区技术人员包乡镇、包村组,乡镇技术人员、村级科技助理员包村组、包农户,实现农户技术指导服务全覆盖。紧紧围绕设施农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农民需求,坚持集中培训、现场演示相结合,大规模培训农民,实现了户均1名科技明白人。

二、武威市实施产业扶贫面临的制约瓶颈

精准扶贫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近年来,武威市虽然在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同样也面临着诸多制约瓶颈。

(一)少数困难群众思想观念有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少数困难群众思想保守,观念更新慢;特别是少数长期居住高深山区的贫困户,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使少数人其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懒、懈、散”的作风,艰苦创业激情低,思想、观念、行为、能力跟不上生产方式的转变,“下山入川”后等待观望,全托政府“关照”,无所适从,甚至坐吃山空的现象在一些贫困户中任然存在。

(二)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主要瓶颈。一方面由于贫困群众积累少、家底儿薄,没有钱;另一方面,设施农牧业建设成本逐年上升,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按照当前设施农牧业建设成本和收入计算,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需2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同时,贫困群众资金筹措能力比较弱,从银行贷款,贫困户因无资产可抵押,缺少有效担保,“双联、妇女小额贷”等方面的贷款不能达到贫困户的全覆盖。

(三)技术服务力量不足

目前,全市大多数培训机构办学层次低、规模小,城市布点多、农村布点少,布局不均衡,农民进城参加培训食、住、行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导致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机构招生人数少,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我市职业学校主要开设旅游服务、电子技术、数控加工、电器维修、汽车修理、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而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种植、养殖、特色林果产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少,与农民正在从事的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着设施农牧业等富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贫困乡村仍未解决饮水安全人口还有24.29万人,涉及37个乡(镇)、282个行政村,其中古浪县7.86万人,天祝县1.l8万人,凉州区6.26万人,民勤县9.02万人。至今还有一些日光温室、养殖暖棚水电路还没有完全配套。

(五)利益联结不紧密

贫困农户和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目前虽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达到4 000多家,但由于合作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农户与合作组织联系不紧,农民入社“早进晚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追求眼前利益,入社农户观念跟进慢,产业合作意识不强,存在寻求国家资金项目支持,“搭便车”心态。不少农民入社只是为争取国家补助资金、享受惠农贷款等优惠政策,短期行为突出,在生产、销售、加工方面互联互通、抱团发展意识不强。

三、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贫困地区跳出“越扶越贫”的怪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必然选择。精准扶贫重在扶业、贵在扶业、难在扶业。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笔者提出以下粗浅认识。

(一)注重“产业扶贫与扶志”的结合

俗话说,“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扶贫必先扶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从扶贫对象而言,贫困群众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内因和力量源泉,亦是落后地区进步的践行者,因此对贫困群众“志”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加强人文关爱,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并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穿插其中,帮其树立信心;二要积极培育脱贫致富的典型,用典型来说服群众,引领群众。比如“民勤沙滩经验”;三要整合各级培训资源,加强对“主体生产模式”相关技能的培训;四要优先解决贫困乡村“主体生产模式”中水电路不配套的问题,及早做好建设规划和项目申请,为困难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便利条件。

(二)注重“产业扶贫与互联网”的结合

当下,“互联网+”风生水起,为很多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产品生产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卖出好价钱。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是一种便捷、高效的销售渠道,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益。农村电商缩短了农户与市场的距离,其发展让普通农户可以通过网络对接全国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贫困地区获得持续的自发展能力,为贫困县域“换道超车”提供了新机遇。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村任职、创业发展,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电子商务网点,使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

(三)注重“产业扶贫与龙头企业”的结合

搞好产业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制定特殊政策,搭建融资平台,推动贫困乡村“主体生产模式”从规范扩张到效益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一是招商引资建龙头。各乡镇、重点村要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客商到本地区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二是重点帮扶强龙头。要整合资源,形成捆绑效应,把财政、小额信贷等涉农部门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四)注重“产业扶贫与农民合作社”的结合

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是提高新时期农民合作化程度,解决发展特色产业距离市场远、产品销售难的有效途径。一是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逐步取缔;二是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总之,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不能靠一朝之力、一夕之功。产业是检验“精准脱贫”效果和提振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必须用持续的耐力、韧劲,才能改变贫困地区产业单一的局面,让贫困地区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

(编辑:刘国华)

F323.8

A

1673-9019(2016)01-0029-03

2015-12-11

万积平(1984-),男,甘肃天祝人,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武威市农牧业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小刺猬的秘密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