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英译的现状、研究价值及其可行性
2016-03-29翁漪柔
翁漪柔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 521041)
潮剧英译的现状、研究价值及其可行性
翁漪柔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 521041)
研究指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的潮剧在现代文明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一直无法摆脱困顿,呈萎缩状态。为了振兴潮剧,潮剧英译的工作对其传承与传播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潮剧;英译;现状;价值;可行性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冲击和挤压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萎缩的速度岌岌可危,比如首批国家非遗名录中的潮剧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国内趋冷、国外渐热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实,为应对这种发展趋势,对潮剧进行英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理论与研究现状
在戏剧英译的理论方面,前人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围绕翻译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能够让英译“传神达意”[1],保留原文的艺术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目前存在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可供戏剧英译参考。
首先是美国翻译家Eugene A.Nida[2]提出的翻译法——功能对等论,他认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应该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其所谓的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能恪守形式的对等,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因素。如果抛开形式对等仍然不能达到读者能够理解的层面,就要对译源进行重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功能对等论虽然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但却会破坏剧本的原汁原味及艺术欣赏价值。
关于Lawrence Venuti对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的讨论,也是历来争论较大的问题。文化差异至始至终都是戏剧翻译的核心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当遇到典故、称谓或双关语,提倡保留原文本选择异化译法,正视差异,才能保留戏曲的特色,传承戏曲独有文化[3]。杨益宪、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4]较多使用异化译法,保留剧本的原汁原味,但同时一些术语还是遭到不理解。比如对“惊鸿一舞”,杨先生的翻译是“That Frightened Swan Dance”,这里虽用的是异化处理,但是“frightened”不但没有准确传达意境,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也难以理解。因此部分译者则选择替代或者再创造对差异进行归化,以满足读者观众的理解需求。
Hans Vermeer在目的论中指出译者可以根据其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且适当对原文进行修改调整,以达到交流的意图和目的。但即便是在“目的原则”基础上,也要遵循“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即要求译文不但有可读性还要忠实于原文。同时,目的论也对异化或归化等翻译方法争论进行了解释,提出一切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在《海上花列传》英版中,张爱玲对“有个米行里朋友,叫张小村,也到上海来寻生意”[5]这句方言的翻译如下:“A friend of mine from a rice merchant’s has come to Shanghai to look for work.His name is Rustic Zhang,and he’s staying with me.”[6]其中Rustic Zhang是对人名张小村的翻译,因为rustic本身就有乡下人、乡巴佬的意思,因此很容易为读者塑造一个乡土等级人物的形象。而“寻生意”很容易会因为被误翻为“do business”而无法达到塑造一个还没有在上海站稳脚跟的乡下人的效果,因此此处翻译为“look for work”显然因有效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而更为妥当。这些都体现了张爱玲对翻译目的论“忠实性”和“连贯性”的遵循,同时保留了原作内涵信息传递的目的。Susan Bassnett[7]也提出将目的论运用于舞台戏曲的翻译。
在诸多戏剧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已有翻译学者都对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以及黄梅戏等剧种进行英译实践。国外从事我国戏曲英译实践的学者比国内多,因为大多数翻译工作都是为了引进国外著作而由外语译成本国母语。国外戏曲翻译上较有成就的都是汉学家,比如Cyril Birch翻译的《牡丹亭》、《桃花扇》,William Dolby翻译了《霸王别姬》,Wilt L.Idema 和Stephen H.West翻译的《西厢记》等。而国内戏曲翻译者中以杨宪益和戴乃迭为主,已经翻译了《长生殿》、《牡丹亭》,元代的《关汉卿杂剧选》,近代各剧种有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临江亭》、《拉郎配》,昆曲《十五贯》,评剧《秦香莲》,晋剧《打金枝》,闽剧《炼印》和粤剧《搜书院》等。由此发现,我国其他传统剧种已有相当的英译成果。
然而,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的潮剧,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剧目翻译成果。虽然潮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潮汕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如早在60年代就被搬上香港银幕的潮剧经典剧目《陈三五娘》(《荔镜记》),虽是根据潮汕民间故事改编的民间艺术,但在漫长的岁月积淀过后却越来越呈现出经典性,充分表现了潮汕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那么为何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潮剧会遭受冷遇面临困顿?除了本身剧目质量、人才培养以及剧团财力物力等硬件设施的发展受到限制以外[8],其方言特性更是制约了潮剧的对外传播。传统的潮剧除了国内市场之外,海外华人圈也是其生存的市场舞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潮剧广受海外华人的欢迎,它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自然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它独特古老方言的自我沉淀,在时代的变迁中已经无法满足潮汕方言使用群体外的需求。许多年轻一代的海外华人华裔逐渐丧失对潮汕方言的听说能力,特别是海外群众在没有语言工具辅助下无法体验感受潮剧的文化内涵。正式潮汕方言使用群体的局限性,导致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潮剧英译作品出现。失去了国内研究学者的研究支持,即使海外不乏许多潮汕文化爱好者,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学习了解的参照。
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潮剧英译工作刻不容缓。
二、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潮剧本身是在潮汕方言的基础上,汲取了古老的南戏声腔和民间音乐,传承并开创了许多古典戏曲的优秀因素[9],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还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戏曲渗透着文化,潮剧既是潮汕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潮汕地方文化史乃至悠远绵长的古代戏剧史有着格外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有据可考的第一部用潮汕话编写的戏剧《荔镜记》算起(即1566年)[10],潮剧的历史已有449年之久。其历史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著名剧种都要长。而潮汕方言一直被誉名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剧也成为识别“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11]。
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传播与交流。文化全球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2],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向世界传播潮剧传播潮汕文化,才能进一步扩大潮汕文化的影响,将潮剧扎根在世界的舞台上。去年三月,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攻关项目“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更是肯定了潮汕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首次系统地对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进行研究探索。而“优秀的戏剧翻译和翻译研究是增强中国文化和戏曲艺术在世界上的交流和传播的必由之路”[13]。因此要解决潮剧的生存发展困境,就需要将潮剧推上国际化道路——对潮剧进行英语翻译。京剧、昆曲、越剧以及黄梅戏等剧种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戏剧中脱颖而出,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们进行的大量英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息息相关。黄友义教授也曾说过,“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呼唤翻译事业的勃兴”[14]。将潮剧翻译成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为跨文化交流架起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加强戏剧的英译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戏剧文化。
潮剧的英译对于潮汕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其旅游业主要集中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充满奇趣的民俗风情。虽然近年来国外游客以及东南亚华侨陆续增多,但由于语言交流受限,旅游价值得不到挖掘体现。特别是潮州,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城市,却迟迟无法得到巨大的突破。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使得潮州的旅游业缺少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假如能将潮剧英译运用到旅游业中进行普及推广,提高旅游资源运用的张力,相信能够引起更多人群观赏的雅兴,增加外界对潮汕文化的了解。通过潮剧让国外游客和海外华侨真实深刻体验到潮汕的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客,才能帮助扭转潮剧财力的困境,振兴潮汕旅游业,推动潮汕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可行性
虽然潮剧的英译需要准确地对方言进行传词达意,甚至偶尔需要先在方言和标准语之间进行转换,同时还需具备对古文理解的能力,在英译过程中必然存在重重障碍。但即便如此,潮剧英译依然存在很高的可行性。
以《荔镜记》为例,它现存最早有明嘉靖年间的刊本,而这个版本是经过文人整理,已有明确完整的剧本形态,为翻译提供了成熟的原语文本。剧本中虽然涉及许多潮汕方言如“呾”、“伊人”、“乞”,但有方言基础的译者便很容易理解其表达的是“say”,“they”和“give”的意思。而关于方言翻译的问题,已经不乏有学者进行研究并予以实践。除了前文提及的地方戏剧翻译作品之外,还有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中苏州方言的英译,杨宪益、戴乃迭对《红楼梦》部分人物方言的英译,都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对于剧本运用的古诗句或古文,目前已有诸多对《荔镜记》的学术研究成果,使译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及对话的内涵,能够大大提高翻译的准确度。至于对翻译方法的选择,有了前人研究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成果提供的经验参考,相信译者在对潮剧英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突破层层阻碍。比如嘉靖版的《荔镜记》开篇就有“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以秋云”[15]的诗句。这时便可综合归化和异化法,尝试译为“Life is as short as dreams in spring,relationship is as fragile as clouds in autumn.”因为在英语应用中“thin relationship”这样的修饰搭配会让读者一头雾水,“fragile”对读者来说则更能形象地表达人情关系的脆弱,因此选用归化的处理更为合适。其他则进行异化处理,更能保留原文的意境及欣赏价值。另外虽然古文中“以”是“比”的意思,但如果后半句用“more than”则会破坏了句子的形式美,所以也修改为和前半句同样的比较方式。其实对于翻译理论的讨论,不能单一地进行取舍,我们更多需要的是结合实际语言语境,综合各家方法选择合适的译法进行翻译。
无论是方言英译、古文英译或是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可以看出,潮剧的英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四、结论
潮剧英译并不单单是为了将其推上国际舞台的文化传播,也不只是为了促进潮汕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是让潮剧文化得到传承。为了让潮剧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中屹立不倒,潮剧的英译工作迫在眉睫。
[1]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09-117.
[2]Newmark,P.Approach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聂燕燕.我国五大戏曲英译及其研究回顾与展望[J].海外英语,2013(21):175.
[4]杨宪益,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韩邦庆.海上花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Eileen Chang,Eva Hung.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7]巫元琼,等.论传统戏曲的翻译标准——兼评杨宪益、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J].四川戏剧,2009(4):49.
[8]王美芳.浅析潮剧艺术的发展与改[J].戏剧之家,2013(3):16.
[9]邹锋.潮剧之古剧地位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0(18):104-106.
[10]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J].语言文字应用,2000(4):78.
[11]刘祯,王馗.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N].文汇报,2008-07-13(008).
[12]林华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潮汕文化建设[J].现代情报,2004(4):208-209.
[13]曹广涛.戏曲英译百年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42.
[14]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9.
[15]郑国权.荔镜记荔枝记四种[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Current situation,research values and feasibility of Teochew Opera’s English translation
WENG Yi-ro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521041,China)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es of national class non-material cultural inheritance,Teochew Opera has been in a state of decline and suffering hardship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In order to revitalize Teochew Opera,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because there is certa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 existing in its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High feasibility can also be found in it.
Teochew Opera;English translation;current situation;values;feasibility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2.021
2016-04-13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WQNCX094)
翁漪柔(1988—),女(汉),广东潮州,助教
H159
A
1009-8976(2016)02-0073-03
主要研究英语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