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闽西商业发展研究
2016-03-29张胆,张强
张 胆,张 强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龙岩 364012)
清代闽西商业发展研究
张胆,张强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龙岩 364012)
分析指出,清代,闽西的商业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商业性农业逐步发展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手工业也逐渐繁盛,商品流通趋于活跃,闽西商帮的商贸之路也逐渐拓宽,闽西商人的身影活跃在全国各地。同时伴随商业的不断发展,闽西商人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他们也开始积极参与家族、宗族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在地方乡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清朝时期;闽西;商业发展
闽西地区山多田少,交通较闭塞,明代以前是福建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居民过着相对封闭的经济生活,外出经商者少。明代《闽书》说:“汀州府士知读书进取,民安稼墙,少营商贾。”但到了清代,闽西诸县人口增长很快,大部分县的粮食不能自给,需从外地输入。长汀县“惟米食仰给予江右之赣宁,而(上)杭,永(定)及潮往资贩籴于郡”。连城县“岁收不敷民食”。人多地少的境况使处河谷和山间盆地的闽西人民的生计变得困难,这势必要打破以前相对封闭的社会经济环境。山区人民缓解人口压力、解决生计问题的主要做法除了向外移民和经商,更为重要的是将注意力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生产转向利润更加丰厚的经济作物,开发山林等丰富的天然资源。并在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清代闽西山区人民因地制宜,广泛种植适宜山区的经济作物,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商业化倾向和市场化趋势明显,商品流通活跃,城乡市场繁荣,新兴市镇崛起,涌现出了大批商人。他们凭借刻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依托闽西山区丰富的特产资源,活跃在海内外商品流通的大舞台上,与泉州、漳州、福州等地商人并驾齐驱,成为福建商帮中的一支劲旅,为繁荣商品经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与手工业的繁盛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有机结合。闽西不适宜种棉花,这里的纺织业主要是从事芋布和麻布的生产,但生产的数量十分有限。农家的衣被,基本都是从江浙一带运进来的。在闽西地区,家庭手工业主要还是利用当地拥有的自然资源而从事的造纸、制茶、木材等[1]。与纺织业不同,这一类手工业一开始就主要面向市场,商品化程度较高。
明清时期闽西地区的产业形式主要还是以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利用相关资源生产的手工业制品为主,其中农产品的种植是以谷物为主,经济作物的种植则是以竹、木、烟叶、茶叶、香菇等为主,手工业制品以纸、烟、茶油、糖、夏布、酒等为主。清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烟草、蓝靛、茶叶、杉木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在闽西地区广泛种植,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市场化趋势。造纸、印刷、制烟、冶炼等手工业也普遍发展。
二、清代闽西商帮的商贸之路
随着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日益加重,商业逐渐成为闽西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而交通的改善则进一步加快了闽西商帮对外贸易的步伐。
(一)闽西与沿海地区的贸易活动
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由原先隶属汀州改隶漳州,此后龙岩一直隶属漳州,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独立成州,龙岩与漳州的历史关联甚为亲密[2]。南宋时汀江航运已分段开通,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汀州的上杭、连城、武平三县改食漳(州)盐。食盐供应路线的变更,使汀州与漳州的联系加强,龙岩的地理位置对汀、漳两地的交通重要性显现出来,九龙江航运也更为活跃。明中叶之后,闽西境内的农业不再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逐步在两地推广开来[2]。同时,漳州海外贸易繁盛一时,明中叶以后到清初,漳州的月港是我国东南一大重要港口,是东南沿海与东西二洋的一个贸易中心,这大大刺激漳、汀两地经济作物的种植及与此相关的加工产业的发展,蓬勃兴起的海外贸易强烈要求汀、漳经济一体化,在这一要求下,汀漳两地的交通改善不少。在政区建置上,汀州新增的永定、漳平、宁洋三县对两地交通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中叶之后,汀江和九龙江流域的水、陆交通已基本形成规模,两地的交通线之间通过永定县连接起来,并且,取道龙岩或者永定,可连接九龙江与韩江的水路,最终形成地跨粤、汀、漳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的打通又促进了汀、漳、潮州经济圈的形成。
交通的改善,有利于闽西将其境内的土特产品运送到漳州和广东韩江沿海,保证沿海贸易的货物供应,闽西对沿海贸易更为繁荣,而沿海贸易的繁荣又刺激了闽西山区的商品化生产,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同时原先作为漳州一个属县的龙岩,在清雍正时升为与汀州和漳州平起平坐的直隶州,亦说明龙岩地理位置以及在山海互动中的重要性。至迟在清乾隆初年,龙岩境内的木材商就利用九龙江水流将木材扎成捆运到漳州沿海。汀、漳交通的改善也使得汀州府的土特产大量输往漳、厦福建沿海。除木材,汀州和龙岩山区售往沿海的大宗产品还有土纸、土烟等。盐、糖、海味等日用消费品也从沿海地区运进龙岩、汀州。
(二)清代闽西商人在外经商区域
随着商贸之路的不断扩张,闽西商人对外经商的区域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闽西商人出现在全国各地。清代闽西商人在外经商的区域主要有:
1.韩江流域
清代的潮州、汕头是经济繁荣、万商云集的大商埠。成就潮汕繁荣的不仅有它们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还有人文环境的特点。清代潮汕有几十万人到东南亚国家谋生,这些侨民中又有许多人回到潮汕经商,贸易往来。清代闽西商人“走广东”成为一股潮流、一种时尚,汀江航运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说,潮汕地区成为闽西诸县及江西各地的货物集散地。
2.九龙江流域
自明隆庆年间起福建漳州府海澄开港“准贩东西二洋”。从那以后就有西班牙、吕宋人到漳州贸易往来,购买生丝和土特产品。而厦门自鸦片战争后开放海口,成为东西洋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漳厦成为东南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闽西商人利用九龙江水运优势,将货物在龙岩万安下船,经华安至漳州石码、海澄码头,在厦门、漳州开行设店,直接与福建沿海贸易相连接。
3.吴越京津
闽西通往吴越商道有二条,一是由闽江顺流而下,到南平转浦城至浙江江山、衢州后,沿钱塘江而下抵杭州、上海、乍浦、苏州等地贸易;二是由水路经永安、南平至福州后,转大商船运到上海、杭州、苏州、天津、北京等地。
4.江右汉口
由闽西过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入赣南,利用赣江之水陆联通,可北上湖广至四川等长江流域各省。或从汕头、厦门出海,到上海后沿长江抵长江沿岸各省。
三、清代商业组织方式
(一)商业经营模式
商贸的繁盛也促进了商业经营组织的出现,这里以永定烟商为例,概要了解清代闽西商人的经营组织模式。清代永定的条丝烟业,具备新生产模式的某些特征,即商品经济高度活跃,有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在从事烟叶加工的烟铺或作坊中,具有一定的规模,他们购进原料,出售成品,发生新的交换关系,而且己经开始使用较多的雇佣工人,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这已经比原来意义上的家庭手工业有了更大的进步。而这些改变恰恰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增强了永定烟业抗击外来竞争的能力。
烟丝的作坊雇佣工人少则几人,多到上百人。每个大型的土楼里都有一个大型的烟丝加工厂,全楼的劳力都在烟丝加工厂从事生产。在烟丝制作至销售的各个程序,都有独立的分工和专门化生产。这种特征不但体现在烟丝业,也体现在高度依存烟草的其他行业当中。同样,依靠家庭血缘关系组成的烟号也是永定烟商最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烟号合作者都是兄弟和父子关系,至多到达第三代,第四代则基本少见。以永隆昌为例,作为永定最大的烟行,由黄万斗、黄万才、黄万鹏三兄弟进行分工协作经营——老大万斗在家购烟叶,开“烟棚”;二弟、三弟则相应地分别在湖南长沙、湘潭、浏阳,江西九江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开设“永隆昌”分号,不断扩展销售业务[3]。
在永定近两百年的烟丝历史中,曾经出现了无数的烟号,而不少著名烟号往往只能辉煌存在几十年甚至只维持了一代人。
(二)清代商帮(纲)及会馆的兴起
由于商业的发展,闽西在清代形成了以地域性质的商帮如龙岩帮、永定帮、长汀帮、连城帮、上杭帮等。到民国时期,单龙岩县,在全国许多地方如河南、中州,江西的南昌、九江、市搓,湖北的汉口,江苏的南京,北平(北京)等地建有会馆。
清代闽西地区的汀州府和龙岩州地处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但因有汀江、韩江相连,使得水路交通极为便利,这也就促使闽西的商人与粤东潮州一带的商业联系相对会比较密切。因此,清代闽西的商帮,则自然主要出现在闽西与粤东潮州一带的商业活动中。
清代闽西商人为联络乡谊和方便商业,在潮州府城内共建了“汀龙会馆”。潮州汀龙会馆所属的各纲,其组织形式主要有行业与地缘两种,篓纸纲、福纸纲、履泰(杂货)纲等,是以行业组成纲,而龙岩、上杭、武平、莲峰(连城)、九洲等纲,则是以地缘商人所组成的纲[4]。清代闽西会馆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联络汀州、龙岩各属在潮州的乡谊。二是筹集经费并且代替商人完纳国税。这些经费一方面用在公馆及商帮的联谊活动;另一方面主要是帮助商人缴纳国税。而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最开始是由各商纲轮流执掌,后期则实行聘请经理制,任期三年。三是制定一些同业行规,协调同业之间的行为。这种行规、脚规,在本纲之内具有法律般的效力,纲内的商人都应当遵守执行。
总之,清代闽西的商纲组织及其会馆,对闽西商人在潮州粤东一带的商业活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商人与地方社会
清朝定鼎之后,社会趋向稳定,经济逐渐恢复,闽西各宗族致力于恢复宗族组织的活动,各大宗族的族谱大都于康熙雍正年间重修,修建祠堂也在此时进入高潮。随着商人阶层的发展壮大,闽西商人们“出则长驾远驭,执商场之牛耳,处则慷慨施与,驰社会之声誉”,积极参与家族、宗族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表达自己的权势、财力和人力,追求社会声望与地位,在地方乡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商人们积极参与家族、宗族组织的建构和管理,热衷于将其经营所得用于修祠宇、造坟墓、编族谱、置祭田等,在家族或宗族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其次,商人们积极主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的建设,在修桥、铺路、赈灾、济贫、兴建义仓、义冢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商人们建义学、修书院、办文会,扶持和资助乡、族的教育和科举等,有力地促进闽西各县教育和科举的发展。关于这些事例,清代以来各县的方志以及各宗族谱牒中的记载举不胜举。权举几例:
连城县李德恩,“经商赣州,值(太平天国)乱后,亲族多失所者,收集而养赡之。宗堂被寇拆毁者修葺之。助创义仓局,倡设宏仁堂,经理各祖祠,增置祀产数百桶。建亭、修路诸善举,莫不乐为。助戚族婚葬不责偿。典卖田产,赔偿、代认亲族债务。”龙岩林俊明,“年十五,往玉谋生。……上及高曾祖,下及子而孙,筑坟婿配,逐一完全,又置有尝田,以作列祖祭资。归就有楼间以遗苗裔。”长汀县王凤仪,“清国学生,业商,运木潮(州)峰(市)间,恒获赢余。辄倡置祭田,兴义塾……”。
地方志的《人物志》或《列传》中出现了不少有经商背景的传主,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清代闽西商人在宗族组织的建构和管理、地方公益事业、乡族的教育和科举等方面,逐渐取代原先地方士绅的部分社会功能,在地方乡族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人与士绅相互结合,二者共同在地方基层社会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清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基层社会乃至地方社会控制管理体制转变的一个趋势。
五、结语
有清一代,由于全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闽粤海洋经济的推动,闽西的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化趋势明显,闽西山区呈现出商品经济繁荣的景况,闽西商人活跃于海内外商贸舞台。同时,随着商人地位的提升,他们也积极参与家族、宗族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在地方乡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戴一峰.环境与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闽西农村的社会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4):1-12.
[2]郭飞燕.试论明清汀、漳山海互动及龙岩经济地位的提升[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钟毅锋.烟草的流动——永定烟草历史及其文化[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陈支平.清代闽商纲零拾[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2):71-75.
[5]张胆.连城四堡雕版印刷业崛起的原因——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龙岩学院学报,2014(4):13-18.
The research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Minxi in Qing Dynasty
ZHANG Dan,et al.
(Dep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LongyanCollege,Longyan364012,China)
Business of Min-xi had rapid development in Qing Dynasty.Commercial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gradually developed.The commodities have become more active.And the trade road also gradually broadened.The merchants of Min-xi figure active in the country.At the same time,they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family,clan affairs and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s.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country clan society.
Qing Dynasty;Min-xi;business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2.011
2016-03-15
龙岩学院校立服务海西面上项目(项目编号:LYXY2011032)
张胆(1980—),男(汉),福建龙岩,硕士,讲师
F127
A
1009-8976(2016)02-0037-03
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学、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