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晋商活化石

2016-03-29辛贵强秦良彦

文存阅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院

□辛贵强 秦良彦



太行晋商活化石

□辛贵强秦良彦

建于明清时期的侯家庄古宅

一村豪宅的侯家庄

山西省陵川县秦家庄乡侯家庄村,位居县城西北十公里处,坐东朝西建村于半山坡上,土瘠地贫,寒冷干旱。然而,就在这样的穷乡僻壤,古民宅建筑群却蔚为壮观,堪称一村豪宅。这些豪华民宅建筑群,无声地叙说着明清至民国之时,侯家庄村的先民们从纯农业经济转向工商流通业,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大蜕变。

侯家庄村的布局呈象征吉祥的凤凰体形。村的最顶端,有两院房屋为凤凰头。往下是近百米的排洪沟,因为此段坡最陡,就用大砂石砌铺,并用石灰勾缝,是凤凰的颈项。靠近凤凰身的地方,用砖石修起拱形涵洞,洞内流水,洞上看景,一举两得,村民俗名小桥上。从小桥顺坡(河)而下约一百五十米处,修有一座阁,意为凤凰的尾部。阁内行人、排洪,阁上敬着“奶奶”,村民称阁路上。从小桥至阁路上,是凤身,也是村庄的主体。凤身左右有北庙、南庙、北院、南院、垴院、山门垴院、小场院、老街门院、老后底院、北头院、里头院、外头院、叉拉院,组成凤体与凤翅。阁的偏下左右侧,各有相对称的三座院落,名为新屋上院、底南院、底院、当中院、旧院、新院,为凤凰的腿和爪。整个村子,远看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村中共有二十四个古院落,有四个院是状元插花式的二进院、三进院,多数是四合头或七裹三院落,里外全是青砖二层楼瓦房。房子的高度,都是一丈八至两丈,里外青砖,房顶罩瓦。院院都是青石或片石铺底填壕,精工细凿的青石做根基,青石廊阶砖铺院。门楼高耸,牌匾辉煌。有四处房屋设有五脊六兽,一处房屋上还有一般人家不可以随便安设的“兽头钢杈”。上世纪初,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尚密集见于各座大院的房屋及门庭。可惜,这些文化含量很高的建筑艺术品,在“文革”初的“破四旧”中,多遭到人为破坏。

与豪宅建筑群相匹配的是,侯家庄各家的“阴宅”修建得规格也颇高。其中有碑楼、望柱、石门石闸、双复双券多达十四处,均古木参天。侯姓头门家松树坟地的松树,粗得一人抱不住,树冠遮天蔽日。庙底秦姓苇池坟的国槐,四人才能合围,可惜于1958年被砍伐。

民国年间,侯家庄名气很大。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陵川县城北门,侯家庄生意第一,文人第一,房舍第一;还有一句民谣流传很广:“想住好房,石井、庄上;想种好地,东尧、原望”。“庄上”,指的就是侯家庄。

侯家庄这样的一村豪宅,修建之时当然要有巨大财力的支撑。该村的先人们,是怎样拥有雄厚家产的呢?

侯家庄建庄于明代,祖上从洪洞的老槐树下迁徙而来,弟兄三人分为三门。后来侯家庄发展成一个多姓村庄,以侯姓最多,秦姓次之。从明代起,侯家庄就开始了工商运输业活动。最初是挖掘铁矿石。侯家庄西岸上和东岭脚的地下,有储量不大却品位很高的铁矿石,含铁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现在,铁矿石早已采空,但管理不很严时,仍有村民在遗落之处刨挖矿。村里的老人们小的时候听说,早上给挖铁矿的人送上一锅糠糊饭,晚上回来就可挣到一桶锅(专用作送饭带提手的桶状小铁锅)铜钱,可见那时候的铁矿石何等走俏。村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一句谚语:“南同兴,北同盛,比不上西岸上的朱砂洞。”此话是说,在河南通许经商的“同兴”和在长治县的西火、荫城开门面的“同盛”,都比不上朱砂洞的铁矿窑。说明朱砂洞铁矿储量之大,销路之好。1988年,西岸上的铁矿窑出土了一个已烂得不成样的铁锤,重量仍有三十四斤。还有一个铁锲,宽一尺三,重达九斤。铁锤和铁锲,都是开启石头、铁矿石的专用工具,大到这样的程度,十分罕见。铁矿石之所以销路好,是因为这时陵川的好多地方,冶炼铸造业崛起,形成了大气候。仅从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村名和地名上,就可窥见一斑:北冶、冶则、冶子、冶头、冶南、冶番底(现为野川底);炉家、冯家炉、南炉上、北炉河(后串音为北路河)、南炉河、炉山(后改为鲁山)、嘉炉铺(后改为嘉洛铺)、炉河沟;拱池、拱山底(拱,本地人对铁矿石的俗称)等等。据《陵川县志》载,这些带“炉”、“冶”、“拱”、“窑”等与采矿业、冶炼铸造有关的村名,多达一百八十多个。

侯家庄最早采挖的铁矿销往高平一带。在铁矿窑的山后往高平方向的后背老八亩,有一个用石头垒成的拴牲口大圈,墙上有很多“拴驹石”。当时运输主要靠牲口驮,这个大圈就是专供牲口歇息的地方。

侯家庄的矿主们,在挖铁矿卖铁矿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秦姓首先请进冶炼师傅,引进冶炼技术,在村东建起炼铁炉,搞冶炼铸造。建炉的地方,现在叫炉坡、河炉上。

但他们没有就此满足,又把发展的眼光放在商业流通上。秦家在西火、荫城办起经营铁货的货栈,起字号“同盛”。侯姓则跨越省界,在河南通许县经营起经销铁货的货栈,起字号“同兴”。至民国,侯家庄的人共在四省十一地开辟了十四家商业码头。有山西长治的南街、荫城、西火;河南长葛的东关、西关,尉氏县的南徐街,鄢陵县城,辉县的薄壁,通许县的东关;湖北省的老河口、丹江口;山东的曹县。于本地则在县城东关、平城开有商铺。随着他们开拓的脚步越走越远,财源滚滚而来。

侯家、秦家为主的先人们在挣到钱后,前前后后将原来的破房烂屋改造为豪宅大院,二十四座古院落于明清和民国先后落成。尤其让人刮目的是,这些大院中,有八个院的大门上挂有朝廷和官府赐予的牌匾。老后底院秦家大门上,挂的就是朝廷所赐的“恩荣”二字滚龙竖匾,以及地方官府赠送的“国恩家庆”横匾。北院大门上挂的是地方官府所题“盛世奇英”横匾。里头院和新屋上院挂的是“贡院贡员”横匾。

皇家、官家之所以赐匾给这些大院的主人,是因为这些人家都曾经拿出为数不菲的钱财,为国、为地方、为民纾难解忧,或者为办学兴教等行过善举。侯家现存的一块刻有“□□二十六年泽州府正堂嘉奖监生侯瑾珩捐城工有功”的金字横匾,上书“踊跃趋公”四个大字,证明了这一点。至于挂“贡院贡员”的横匾,是在会试中推荐考生所在地,院主人家并有人考中过贡员。

侯家庄的先人们在富起来后,还曾出钱捐官。据墓碑记,光侯姓头门一支,从清道光到光绪年间,“皇清例授”和“议叙”的官员就有六人。另外,还有八名儒士被封妻荫子,亦有墓碑为证。

在河南经商发家的侯家

“顺义成”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在河南省长葛县的一个商家字号。该商号的创建人是侯家庄村侯家二门的侯先有,把事业推向鼎盛的是其第三子侯德成。

侯先有,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卒于1934年。他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喜成、林成、德成、镇成。侯先有掌有祖传的做醋技术。二十八岁时,带长子喜成闯入河南长葛,以酿醋为业。初时,他做醋,年幼的喜成担着两只特制的小木桶,沿街敲梆叫卖,并负责定点送货。后来,随着销路的见好,醋坊规模扩大,侯先有又将次子林成从家乡带来,也为他做了一副小木桶,游走卖醋。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侯先有小有积累,看准经营铁货比做醋利润大,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兼营铁货。主要品种有晋城、荫城和本县产的条铁、钉线、铁锅、小板铁之类。至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发展到以经营铁货为主,兼营食醋。这时的生意已经形成规模,侯先有的四个儿子全部参与进来。这时的侯先有年逾六旬,看到四个儿子都已成才,便将大掌柜移交给最出色的三子侯德成,自己返回祖籍,经营土地,安度晚年。

侯德成接手生意后,每次来山西订货,都是先预付货款。多雇用八渠村的郎家马帮,从陵川、潞泽各地装货,然后从陵川东部的白陉古道运到河南的薄壁、博爱、新乡等货栈,用马车拉到黄河边,装船渡过河,再经郑州货栈运到长葛。后来,铁路修通,才改用火车直接从新乡、天津、青岛等地进货。

由于讲信誉,善经营,侯家在河南长葛的“顺义成”生意越做越大。据说,赚的银元是用好多只大缸来装。清代,侯家仅住着九间又低又窄的平房。清末民初,侯家修起了第一座高门大院的四合院,住房二十间。民国时,又开始修第二座大院,适逢日军侵入陵川而停建。

侯家还在河南长葛县的东关,连买带修发展起一处邻街大院,有住房、库房、门面房多间。此时的侯家,家大业大,在河南长葛很有名望。

侯德成是一个热心为国出力的人。1951年,长葛县要办电灯公司,县长姓孟,是山西阳城人,动员侯德成为县里电力建设出点力。侯德成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武汉请来工程师,雇了技术员,从天津、青岛购进机器、电杆、电线、辅料,修成发电配电厂房。电灯公司于1952年竣工通电,电灯照亮长葛县城。这项工程的所有费用,全由“顺义成”担负。

侯德成曾经给三个哥弟与侄子们算过一笔账,1952年至1954年所缴的税金,能再修一个二十四座大院规模的新侯家庄。1955年公私合营时,侯德成和兄弟子侄们,无条件地将所有资产充公,而不是像其他工商户一样入股。而且,侯德成将1951年至1953年买的公债票据,用大床单包起来,亲自扛着送到银行充公。当时的张姓行长再三解释,公债是国家向人民借的钱,国家有借有还,银行绝对不能收,派人给他送回来。可侯德成却再次将票据送到银行,再三表明自己为国出力的心情而充了公。

解放后,侯德成被选为长葛县商会会长、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于1968年逝世于河南长葛。

侯德成家族的创业经历,与晋商的经商风范非常相似,解读之间令人产生许多感慨与由衷敬佩。

朝廷御赐匾额的秦家大院

侯家庄清代人秦辅义家的“秦家大院”,建筑于明清时期,也是经商发家后建成的豪宅大院。

秦辅义家大院的主院,俗名是“老后底院”,为三进院,共三十一间房。其中二、三进院较为讲究,设有仪门,一般人只能从仪门两侧的旁门进出,只有身份特殊的人到来才开仪门。正房的屋脊安有等级制度下受严格限制的“兽头钢杈”。大院的一进院,依山势挡起高大围墙。大院南侧,有戏楼一座,“贞节牌坊”一座。与主院相接的,是一座七裹三院落。在主院大门南边,还有一座名叫北头院的状元插花式二进院。此院房比老后底院的房稍低一些,可建筑结构、风格和用料都相当讲究。该院落坐北朝南,大门漆彩,大门外上下通道设有砂石台阶,院内青石铺院,后院有后门通过,石灰砌券的窑洞顶上的祠堂和戏楼相连。秦家数院房屋组成的建筑群,因坐落在山坡上,所以高低错落,随势赋形,以老后底院为主,连成一个整体。

与村里其他豪宅不同的是,秦家大院大门之上挂有一块清朝廷御赐“恩荣”二字的滚龙竖匾。同时,朝廷还赐给秦辅义祖上(名号不详)朝服玉带一套。秦家之所以受此殊荣,是因为其家曾为国分忧解难。乾隆年间,朝廷派兵南下平乱。大军返京途中,路过侯家庄村与德义村中间的山岭,因粮草尽绝无法前行,扎营于此,向附近富户求助。面对平乱军队的困难,秦辅义的祖上慷慨解囊,捐钱捐粮草,解了燃眉之急。后来,朝廷专门派人前来,赐给秦辅义祖上按察使官衔,并赐朝服、玉带和竖匾一块。秦辅义祖上去世后,那套朝服作为随葬品葬于邻村德义村的祖坟里,土改时被德义村人挖出,已朽成碎片。朝廷赐的那块匾额,一直挂于主院大门上端,高三尺许,周边镌刻着玲珑剔透的滚龙,中间为翠蓝底色,“恩荣”二字为金字,落款是“乾隆□年”。大门中间除嵌有“清华朗润”门额外,还挂着地方官府赐予的“国恩家庆”横匾,落款是“乾隆□年”。秦家至今还保存有一件紫砂宜兴彩壶,据说也是当时的朝廷赐品。

秦家何以有这么大的财富能力,不但修得起富丽堂皇的豪宅,而且资助得起浩荡大军数目不菲的粮草资用呢?秦家是石井村商号“三义和”的后裔,迁移至侯家庄。相传,秦家“三义和”在河南新乡、辉县、林县的商号、货栈,规模最盛时,“骡驮钥匙马拉锁”,可见商号、货栈数量之多。秦辅义明代的祖上靠炼铁起家,他家在村东的炼铁遗址仍在,约有几十张炉的地盘。其后经营铁货,规模不断扩张,并走向外阜,由此逐渐壮大,成为富甲一方的大东家。

秦家从祖上到一代代的人,由农到工,由工到商,由贫到富,由田园本土到四方聚财,富而再富,财富滚滚而来,步入富豪之列。秦家的发展发家之路,也是侯家庄二十四座大院主人们走过的路,是他们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隐在大院后边的“太行晋商”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而山西的大院则以富丽深邃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最精彩部分的晋商豪宅大院,集中于晋中、晋南一带,如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这些大院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展示着传统民居建筑的辉煌成就,也展示大院主人曾经的富有。

然而,这些华美建筑大量出现在太行之脊的陵川县,却是一个奇迹。北宋名士张耒著《陵州县山水记》首句便说:“陵川,河东之穷邑也。”可时至明清,陵川却呈露富相,原因就在于陵川“太行晋商”的崛起。熟悉陵川的人都知道,在陵川西部的潞城、城关、曹庄、附城、西河底、礼义、杨村、秦家庄、平城等地,以及东部深山的夺火、马圪当、侯庄等地,诞生于明清与民国时期的豪宅大院,屡见不鲜。有的地方,豪宅大院还比较密集,建筑风格雄浑大度,建筑艺术夺人眼目。最典型的是在平城酿酒、经商发家的郭家大院,占地面积达六千二百平方米,由十个院落组成。不仅厅堂宏阔,用料做工考究,而且各个院落院院相连、院院相通、院院相套,共有门七十二道,光面街或临路的大门就有十八道。里门、侧门相通各院落,像个迷宫,是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此外,礼义镇东街的“八卦院”,建筑规模与风格也非常出众。杨村镇杨村精工细砌的“五棚楼”(高五层,现已拆除),鹤立鸡群般耸立在村中央,雄视八方,器宇轩昂。陵川东部白陉古道沿途的马圪当、横水河等村,东南部古代通商热路“路工”沿途的附城镇、城东、盖城、平道、田庄、积善、现岭、潞城等多个村庄,高墙大院处处可见,并有坚固壮观的古堡式建筑,好多都是夺人眼目的古文化村。即使东部深山里的浙水村,也多有豪宅。俗名“老五”家的“外头院”,高墙深宅,门楼高大,门面木刻、石刻、砖刻精细华美,并有上马石、拴驹鼻,两进院子里,正房为少见的三层楼。“杨百万院”一进两院,并建有书院。除此还有“老院”、“大西院”等建筑群,都气度不凡。而且,一个不足五百户的深山村,竟建有十座古庙,一座古戏楼。在陵川各地农村,到处可见砖墙瓦垄的房屋,都是两层楼,屋顶装饰特别讲究。另外,在陵川,问世时间早、建筑规模大、艺术价值高的寺、庙、宫、阁等古建筑,遗存很多,其中“国保”单位就有十六处。这种民宅之美,古建筑之盛,大量出现在太行屋脊之上的陵川,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在这些民间豪宅与煌煌古建筑的背后,真切而深刻反映着陵川的不可置疑的事实:陵川的古先民们,在沿袭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眼光从黄土地移出来,在其他经济领域展开积极大胆的探索与追求。他们采煤挖矿、冶炼铸造、烧制陶器、提炼硫磺、酿酒酿醋、丝麻加工、种植药材、采集山货、兴办马帮驮队和骡马大店,积极从事工、商、特种养殖种植、运输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开拓性经济活动。还有一大批人走出故土,落地外阜,经办商号、货栈,销出本土物产,运回外地货物,涉足四面之地,聚拢八方之财。同时,他们与晋中一带的晋商一脉相承,恪守“诚实守信、汇通天下”的经商德本,积极进取,爱国爱民,以诚信尚德求财取利。这些古代的工、商、运输家族的努力,在创造出滚滚财富的同时,成长为晋商的一支出色的分队——“太行晋商”,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与辉煌历史遗产。

·名人轶事·

猜你喜欢

大院
郭文虎:社区『热心人』
“幸福大院”可以有
四川蚕桑专家大院现状与对策
“大院子弟”说“大院”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山西师家大院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