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6-03-29柳红波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柳红波(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基于就业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柳红波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核心要素;通过雪球抽样分析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及特征,发现地方乡镇干事和教师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旅游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增加受政策引导较为明显,企业就业人数有增加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强化学科特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实践技能的旅游人才成为当前旅游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课程设置一般指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旅游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执行过程。
一、文献综述
对于课程体系设置,很早便受到了广大旅游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部分学者从借鉴国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刘爱莉等(2012)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代表的世界顶级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基础,总结出课程设置的四点规律: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必须与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相协调、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辅相成、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内容。申洪源(2009)在总结澳大利亚酒店管理、瑞士洛桑模式和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外并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结合其他学科课程设置方式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陈才(2003)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课(必修)、专业服务技术课、选修课和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李力、张敏敏(2010)指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应把握课程设计的基础、充分重视课程设计的平衡、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设计要迎合产业的需求。也有学者通过实践及观察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申秀英、阳琴(2006)指出,应该调整培养目标、力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统一,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张进伟(2010)认为,课程的优化设置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针对基本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对课程进行实践与改革。曾国军、彭青(2008)指出,重点高校和相关旅游企业应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引导;应该建立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有学者选择不同视角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罗许伍(2009)运用分形理论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重构,实现优化,对课程的比例重新调整使之符合最和谐的黄金分割比例。张燕燕(2007)从体验视角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凌茜(2011)认为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指导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并提出具体策略为: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寻求多渠道校企合作和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由于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尚不成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未建立起大家公认的科学体系,目前多在自我摸索或参考国内外同类院校课程体系自主制定的课程体系,尽管有部分学者已开始从就业视角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问题,但作者研究的前提假设是学生毕业后一定从事旅游行业。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就业率较低,这样的假设在实践中往往面临不切合实际的窘境,反而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来倒推、反思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追踪调查,在掌握历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这对于培养满足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二、数据来源及就业特征分析
河西学院自2004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以来,目前毕业学生8届,毕业生为410人。由于受时间和信息不对称因素影响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全部就业信息,故采用雪球抽样方式获取数据,即笔者首先选择有联系方式的学生,首先统计学生个人就业信息,其次让该学生统计与其有联系的其他同学就业状况,再让联系到的同学统计其所能联系到的同学,依次类推,像滚雪球一样,最终获得7届毕业学生235人就业信息(见下表),其中2008届38人、2009届18人、2010届20人、2011届31人、2012届24人、2013届36人,2014 届68人(当年毕业两个班)。
河西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已就业的学生中最多的就业岗位为地方乡镇干事,共54人,占到所有样本的23%;其次为地方旅游事业单位,共39人,占到总样本的17%;接下来依次为非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地方教师、地方文博部门和非文旅事业单位,它们分别占总样本的比例为17%、15%、10%、5%、4%。通过仔细分析,河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地方乡镇和教师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抽取的235个样本中,地方乡镇干事和教师共77人,占到总样本的33%,也就是说1/3的就业生最终选择在地方乡镇或学校就业。究其原因,主要受找稳定工作和不能离家太远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时毕业生就业很少创业,以及专业对口就业较难,所以其就业选择与其他专业毕业生较为相似,即选择地方招考,最终进入到地方乡镇和学校。
第二,旅游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呈增长态势。地方旅游事业单位就业共39人,占到总样本的17%,但仔细分析会发现,2011年以前在旅游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仅为6人,而在2011年以后在地方旅游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多,为33人,占到所有旅游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85%。这主要源于2011年始甘肃省每年在一万名考试招考中招录5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旅游事业单位工作,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地方旅游事业单位的就业。
第三,企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在企业就业中,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就业人数总和为74人,占到总样本的31%,大概可以理解为1/3的就业生选择企业就业。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企业就业人数最多的集中在2014年,达到38人,占到企业总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但背后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与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有较大关系,学生开始选择放弃稳定的事业单位而进入企业工作,同时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毕业生进入旅游企业工作注入一针强心剂;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由于参加地方考试成绩不理想,先选择企业就业,然后继续参加地方事业单位招考,如果被招录则会选择放弃企业岗位。因此,2014年毕业生就业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学生毕业不久,仍然存在就业岗位二次选择的诸多可能。
结合以上数据和分析特征可以发现,首先,河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选择当地就业,地方乡镇干事和教师仍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2011年以前由于基层旅游单位吸收就业力量有限,学生对口就业人数较少,但在2011年以后受甘肃省就业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始大量进入地方旅游基层部门就业,较好实现了专业对口。其次,在非文旅事业单位及文博部门有一部分学生就业,但数量较少;最后,企业就业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这与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密切联系,但不排除毕业生临时选择企业就业,再次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可能。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按照一般逻辑关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应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培养其知识和技能。但通过上述数据和分析发现,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方乡镇、地方学校、旅游事业单位及企业,这与目前大多数学校臆想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应该培养其旅游从业岗位知识和技能有较大偏差,所以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河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由于河西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较为广泛,所以应该培养适合社会各种岗位需求的综合性、通用型人才。旅游管理现属于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所以应该注重管理学类课程的开设力度,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体而言,应该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开设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管理学基础课程。
(二)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旅游活动涉及众多行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征,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必须满足诸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具体来讲,应该按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商务英语等课程。特别要结合旅游事业单位部门需求,加大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策划、智慧旅游等课程的开设力度。
(三)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
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潜力巨大。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及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的实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成为甘肃省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结合甘肃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甘肃省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门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甘肃地方史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民俗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四)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广泛认同,政府引导、企业操作已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结合旅游产业市场化的需求特征,应该加强适合于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除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等诸如微信、微博、OTA、O2O、B2B、B2C等知识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林智中.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8~52.
[2]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2~46.
[3]申洪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6):140~144.
[4]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35~37.
[5]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9):63~65.
[6]申秀英,阳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9~142.
[7]张进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实践——以阿坝师专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114~116.
[8]曾国军,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43~447.
[9]罗许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西藏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78~80.
[10]张燕燕.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7:29~32.
[11]凌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教研,2011,(2):35~3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A-138)和河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XXYJY-2012-013)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