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荀子《正名篇》看语言的功能

2016-03-28刘亚男

青年文学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言功能语言规范

摘 要: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思想记录在《荀子》一书中,其中《正名篇》集中阐述了他的语言观。本文以语言的功能为切入点,从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功能两方面论证荀子的语言观。

关键词:语言功能;思维功能;约定俗成;语言规范

作者简介:刘亚男(1991-),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一、《荀子》作者、内容简介

荀子名况,是战国末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馋,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全书三十二篇,充分体现了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堪称经典。

二、语言的功能

荀子的语言观集中在《正名篇》中,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论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二是论语言的本质;三是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下面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来探讨荀子的语言观。

(一)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伴随说话的思维都有语言参与。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抽象思维进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如果没有语言,任何知识的代代相传,任何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荀子在《正名篇》中提到两点:一是认为人类通过感官获取感性认识以后,对感性认识进行思考,加以分别取舍。即“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1]二是提出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人们必须通过听觉知道声音,通过视觉知道形状,因为理性认识必须是在各种感觉器官各自接触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次,荀子又提出概念這一命题。概念用词语来表达,抽象概括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在感性的认识上,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人们在形成概念的时候,同类则同名,异类则异名,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取不同的名称,单名可以表达用单名,单名不够表达就用复名。依据抽象概括的范围、程度、大小不同,荀子又提出“大共名”和“大别名”。“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自产生起就带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产物。关于这一点,荀子在《正名篇》中已经有所阐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定,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称本来没有是否合适一说,人们约定而命名,约定俗成了,就成为合适的;反之,则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客观事物与其名称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名称不过是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符号。另外,名称也没有固定的指代,社会赋予它内容,人们约定俗成后,就成了事物的固定名称。

2.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自它产生起就是作为交际的工具,发挥着交际的功能,为人类社会服务。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它决定着语言的生死存亡。全国各地的语言,虽同为汉语,却略有不同。为了更有效地交流,就要进行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区分共同语和方言。

首先,关于语言规范化,荀子有自己的看法。“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不同想法的人在一起需要相互理解,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区分不了同异。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进行规划。“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明确等级,辨出异同,就不会有思想上互相不理解的弊病。荀子认为语言规范对国家的稳定统一有重要的作用,“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将名实不符现象加以纠正,使人们不敢混淆名称,破坏国家制度,从而达到“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当人们都开始遵守法令时,也就“则其迹长矣”。

其次,关于共同语和方言,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已经认识到。“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边远地区要依据中原地区(即“诸夏”)的习俗名称沟通。“夏言”即雅言,也就是当时的共同语。荀子承认有方言的存在,但是为了方便各地区人们交流,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各地区都要按照中原地区的标准来制定。

从秦代“书同文”到现在的推广普通话,都可以体现出荀子这一语言观的影响。不管哪个时代,语言规范化都是国家稳定统一的前提。

纵然荀子的很多观点存在不足之处,可不得不说在二千多年前荀子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难得的。荀子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等方面的论述对现在乃至以后的语言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安小兰.荀子[M].中华书局,2007.

[2]康建常.论荀子的语言观[J].殷都学刊,1998 (4).

[3]杨莉娟.《荀子》文本中的语言学思想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语言功能语言规范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语言功能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浅析赣州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语言功能与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