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傩舞的现实处境与未来愿景——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6-03-28鲍红信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傩舞池州文化遗产

鲍红信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傩舞的现实处境与未来愿景——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鲍红信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包括傩舞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图景,凝聚着人类的文化记忆。但是受到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境:传承者和参与者缺失;新娱乐方式的冲击;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无序状态等。在现实的语境下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社会和宗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新与造血,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池州傩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等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存繁衍和成长发展的脉络等,都能在民间舞蹈中找到它们的基因密码和印迹,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是以“自身的身体语言刻写了以往的历史”。《毛诗·大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记载,可见舞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表征,是人类生命灵性的律动,是情感最直接、最真实、最形象的表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为舞蹈和古代宗族社会族傩表演的一个活态遗留物——池州傩舞像许多其他古老舞蹈一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1]。

1 池州傩舞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1.1传承者和参与者面临缺失

众所周知,民间舞蹈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言传身授,当某种民间舞蹈无人以身相传时,它也就面临失传的危险了。上世纪80、90年代池州傩舞有影响的优秀民间艺人不少,有傩活动的村庄和家族都有不少能人。但是现在,他们大都年事已高,有的甚至已经仙逝。有些有难度技术的舞蹈往往因人而存,随着传承人的离世,也就人亡艺绝。另外一些傩舞由于缺乏市场需求,没有经济利用价值,传承人生活困难,自然也没有人愿意继承他们的技艺。由于生存和生活的现实需要,中年和年轻的舞蹈传承人,大都忙于农事和出外打工,真正将心思专注于傩舞将其发扬光大的人极为少见。与此同时,受多年的传统观念影响,傩舞只传男不传女、女性不跳舞的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傩舞的传承。同时,席卷池州大地的打工潮更是让许多村落的傩活动几近崩溃,当地各个村子都有一批人常年外出打工,按照传统的日子,演出到正月十六才结束。但是,这时候再出去找好的工作岗位已经有点迟了,在村子内部有固定工作岗位的人假期也不可能延续到这个时候。迫于无奈,许多家族不得不将傩舞演出的时间提前到正月初几。即便做出如此“妥协”,演出时间也大大缩减,演出的态度、技术水准更是大受冲击[2]。

1.2新的娱乐方式对人们的影响

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傩舞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电影、电视、电脑,以及微信、微博、QQ等这些新的公众交流平台和信息工具以其快速、便捷、隐秘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娱乐方式,使乡民有了更多的追求和选择。较之传统的娱乐方式,新媒体工具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在年轻人群中最受欢迎成并为人们交流和娱乐的主要手段。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较为封闭、偏僻的池州乡村,信息不畅、选择不多,正月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大的娱乐方式便是傩戏、傩舞,可以说几乎“垄断”了乡民的娱乐活动。但是在当下,原本属于农村在节日、农闲等时间的这些自娱自乐活动存在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在遭受侵蚀和瓦解。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以往依附在其上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民俗功能、调节功能等受到消弱和淡化。像其它地区很多珍贵的民间舞蹈一样池州傩舞开始淡出生活舞台,慢慢失去生存的土壤。

1.3许多傩舞文本等资源遭到破坏

许多舞蹈文本资料、珍贵实物遭到毁弃、流失或随意滥用,有些舞蹈剧目被禁止传演。仅存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还没有被人们给以充分的保护和修缮。舞蹈文本的遗失、珍贵实物的破坏、人员的流失等,给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不少的压力。

1.4不适当开发和商品化的冲击

当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州傩舞引起了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另一方面,不适当开发和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使原生舞蹈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民俗特色,改变了舞蹈原有的意义。比如一些傩舞活动,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但随着傩活动中商业旅游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人们在傩活动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个民间艺术,而是一个被包装了的商品,一个为了拉动经济而商品化了的傩舞。在活动中,为了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对舞蹈进行裁剪,整个傩舞只能选取经典的片段进行表演。池州傩舞文化的历史背景、象征意义、表演技巧等文化内涵得不到体现,观众看见的是傩舞的形式,傩舞的丰富文化内涵却被人们忽视和遗忘。原生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被损坏和扭曲。

1.5傩舞活动的传承缺乏规范化管理

傩舞文化来源于民间,所以由乡民自发组织的傩舞活动等,无论是舞蹈形式、舞蹈内容、还是服饰、面具、动作等都是最淳朴、最原汁原味的,也最能体现其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但是,自发性傩舞传承大多有文艺工作者进行收集、整理、录制,这些工作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可参考的标准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通过自发性地拜师学艺、通过书籍等资料学习傩舞的群众,毕竟也只是少数。由于傩舞活动的传承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范,使得傩舞的传承面较窄。

2 传承和保护池州傩舞的基本策略

2.1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傩舞保护和传承的大环境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包括傩舞在内的傩表演趋于萎缩,自发性的傩舞班社由于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外力的扶持而举步维艰。所以迫切需要政府更加重视傩舞的保护和传承,为傩舞的发展提供法律、资金、政策等的支持。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制定一系列发展和保护傩舞的规章制度。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为傩舞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加强政府投资建立傩舞保护和传承的“傩文化博物馆”(池州市博物馆已经专门开辟了傩文化展览区,可以在此基础上细化和丰富内容),保护民俗活动。再次,组织和建立傩舞文化的相关组织和协会。促进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傩舞的音像资料、书籍、图片、服饰等,定期举办民间舞蹈节,组织和举办各种傩文化(包括傩舞)学术交流活动。最后,更加重视对傩舞的传承人的选拔和培养。保护实践多次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实际上就是传承人的濒危[3]。因此,抓好傩舞传承人的建设问题,就抓住了传承傩舞问题的“牛鼻子”。传承人是傩舞文化遗产的承载主体,要保护好传承好傩舞,就必须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使其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否则,必将导致傩舞文化的衰减和创作群体的流失。我们高兴地看到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实施了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其中2015年“名师带徒”工程(傩文化)人选名单是姚家伟、曹其根。最后,加强对池州傩舞的宣传力度。近年年,池州市委、市政府为保护和扩大包括傩舞在内的池州傩文化的影响力,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在央视播放的《品读池州》栏目较为清晰地介绍了池州傩舞,成功推动池州傩文化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池州傩文化广场等等。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学习云南省的一些有效做法。云南省鼓励媒体从多层面进行文化宣传,使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大家共享的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云南省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五朵金花》的拍摄使大理白族的文化成为一种品牌;《阿诗玛》的传说使石林添光增彩;《印象云南》更是将云南的美丽与魅力尽情显示。

2.2社会和宗族要实现傩舞保护和传承的自我更新与造血

流传千年的池州傩舞是老祖宗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和傩文化遗存的各个乡村和家族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个宝藏。我们知道池州傩舞的文化内涵蕴藏在傩舞的动作、面具、仪式、服装、器具、语言等诸方面,因此,要深入地挖掘傩舞文化的内涵,应该在一些村落建立和设置“傩舞文化传承基地”,鼓励和组织民间艺人积极培养传承人,努力抢救、发掘和保护原生态舞蹈文化,使之能够代代相传。此外,表演、比赛以及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都是宣传傩舞的好机会,这些途径也是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捷径。同时,要回归池州乡民生活过的历史时空,在尊重池州傩舞的原生形态的基础上,对傩舞进行艺术性的再设计、再创编和再整理,从文化的深层去阐释它的创新剧目、寻找它的舞蹈动律,充分学习和挖掘民间舞蹈的深邃内涵,赋予民间舞蹈以新的生命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其快速的传播,拓展傩舞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保护和传承傩舞这一古老的文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紧抓住人们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这一趋势,把保护和传承傩舞和发展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为傩舞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和资金,真正实现保护性开发。改变原来仅仅依靠村民自筹资金的模式,从更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去筹措资金,为进一步继承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财力支撑。还可以将傩舞的创作、表演、剧本等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制品,制作出生活气息更重、艺术氛围更浓,更贴近群众、更贴近乡村的的作品,创编一些能聚焦当前社会热点、反映日常现实生活、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剧目,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以此形成独特的舞蹈文化品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一些开发文化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美国迪斯尼公司则用这个素材拍摄了动画大片《花木兰》,反过来又将它推向中国市场,仅上海的票房就达230多万元。《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小说,但日本人却将其开发成游戏软件风靡世界[4]。

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大对池州傩舞的宣传力度。进入“微时代”以来,受到新大众娱乐与传媒的冲击,原来作为乡村单一的包括傩舞在内的傩文化表演活动面临观众断层和流失的现实危险,但是像任何新鲜事物一样都有它的两面性,“解构”也是“建构”。我们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怎样趋利避害,认识到微博、微信、QQ、网络等新媒体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样也是一种宣传方式。应当建立与傩舞相关的专业网站和微信平台,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受众了解傩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公众兴趣和开拓潜在的文化市场。

2.3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引领傩舞的可持续发展

对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研究是个愈久弥新的话题,其中仍然有太多的空白需要人们去探索和求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引领傩舞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必须“眼高手低”。

“眼高”是指克服形而下的研究倾向,跳出乡民直观的表演圈子,抖落泥尘,站在更高的视野,从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学、符号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综合研究,积极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将田野调查与理性抽象结合起来理解、审思、体悟池州傩舞[5]。“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作为地域性的舞蹈它的流传会经常局限于一个很小的“文化圈”,因此,受众的群体自然有限,但是正是这样的特殊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使得地方舞蹈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韵味和个性特征。因而理论研究要在做出艰苦的田野调查和考证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时代特点和诉求,从其他类型的舞蹈文化艺术中探求他们的共同点和异质性。因此,文化的研究必须具有跨界的眼光,善于从各个学科中汲取理论养份。“文化研究从来都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堡垒和围墙,理论和主题都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吸收进来。”、“文化研究并不是学科海域中的一个海岛,它是一股水流,冲刷着其他学科的海岸,以产生新的变化着的形构”[6]。

“手低”是强调研究者要脚踏实地的采取田野调查的办法,深入池州傩舞遗存的村落和宗族,与民间艺人交朋友真诚地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傩舞的意见和建议,选拔更加高效和有历史责任感的研究团队,利用现代的新媒体手段系统地收集整理池州傩舞的各种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池州傩文化资料库。具体的工作包括:其一要系统的对傩舞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文字文物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和汇编;其二要对活态舞蹈继承人的表演活动进行实况拍摄记录;其三要加强对舞蹈仪式和舞蹈器具表演制作的调查和研究。

2.4“傩舞进校园”——应该成为傩舞保护和传承的新方向

如果说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是有效传承傩舞提供制度保证,社会环境和家族(家庭)是傩舞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因素。那么,学校教育则是有效传承和保护傩舞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学校教育层面保护和继承傩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中小学校。池州的学校可以在国家制定的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教育法规政策基础上,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自己编写乡土教材,融入更多的“池州元素”,学习一些傩舞舞蹈动作,将池州傩舞引入到学校课程中进行传承。在实施的过程中,聘请当地跳傩舞师公到学校做专场表演,组织学生和教师观看本土民间表演的傩舞,使学生在加深傩舞的认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傩舞热情,提高青少年对傩舞的爱好和参与程度。

第二是高等学校。高校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傩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池州学院作为池州市的唯一一所高校,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上有着良好的声誉和较为雄厚的实力。其中院内的皖南民俗文化与旅游研究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和音乐与教育学院都有专门人员从事傩文化研究。因此,可以进一步整合与凝练各种资源,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汲取、提炼与弘扬池州傩舞舞蹈文化。历史研究方向的学者,可以探讨池州傩舞的起源、流变与发展,开展田野调查系统地收集与整理池州傩舞的各种资料;民俗研究方向的学者,可以探究池州傩舞所展现的宗族礼仪和宗教文化,探寻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密码;艺术教育方向的学者可以探析池州傩舞的传承弘扬;编导方向的教师可以汲取池州傩舞中的动作元素,创编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古典文学研究方向的学者,可以进一步揭示池州傩舞文本、图像、动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脉络等等。

何根海教授一直致力于傩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在池州学院建立了“傩文化研究中心”。为傩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地和平台。此外,池州学院还积极推动傩舞进课堂活动:在相关的院系建立傩舞活动工作室,编写池州傩舞教材和创作傩舞舞蹈,面向全校师生每年选拨一批有兴趣有特长的“苗子”,聘请池州当地的民间傩舞艺人为指导教师,进行口传身授式“面对面”舞蹈教学,演绎池州本地的经典傩舞剧目,进而打造一支校园传统文化“后备军”,从而为池州傩舞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接班人和继承人。可以说开展“傩舞进校园”活动是一项创新的举措。它为傩舞以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打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保护传承模式,从思维方式和可操作模式上为创新性地推动傩舞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开阔空间。

3 结语

包括傩舞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创造的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其中所包含的表演艺术、文本资料、器具建造、风俗礼仪等等无不承载着人类精神和物质演进的轨迹,反映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图景,凝聚着人类的文化记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强调:“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如何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坠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现在的受众群体对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这是包括傩舞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现实困境?本文认为:政府要创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大环境,从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社会和宗族(文化团体和组织)要实现传承和保护的自我更新与造血,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加强理论和实证研究,做好发展规划和基础调查,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系统之中,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普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提高青少年的参与程度培养他们的热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1]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28.

[2]孟凡玉.假面真情[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67.

[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5(4):109-113.

[4]李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竞争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3):17-19.

[5]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307.

[6]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

[责任编辑:钱果长]

10.13420/j.cnki.jczu.2016.05.003

G122

A

1674-1102(2016)05-0018-04

2016-10-09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4A332);池州学院专门史项目(2014ZMS002)。

鲍红信(1974-),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城市史,历史教学法。

猜你喜欢

傩舞池州文化遗产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