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送戏下乡”运营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2016-03-28张秀丽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剧团受众活动

张秀丽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省“送戏下乡”运营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张秀丽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送戏下乡”这一文化惠民政策,是关系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地方剧团正常运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我省三大文化板块区域特征与“送戏下乡”关联性的调研,明晰了我省“送戏下乡”文化政策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区分政府职能、剧团主体作用和区域文化三者之间的“三位一体”互动模式。进而调适“送戏下乡”政策与剧团运营和我省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性的、健康的文化运营机制。

安徽省;送戏下乡;运营机制;可行性

“送戏下乡”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关“送戏下乡”,政府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的通知》《安徽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开展2016年“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的通知》《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意见》等。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支持戏曲传承若干政策的通知,力图确保基层戏曲从业人员的社会权益,完善戏曲表演团体人才培养机制,并将民营剧团纳入评审范围。在此政策下,我省有8家民营剧团获得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资金。通过对近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对“送戏下乡”活动的实施,在政策上也逐渐日趋完善,“送戏下乡”活动有望朝着良好的状态发展。

1 我省“送戏下乡”文化工程实施的现状概述

1.1我省“送戏下乡”文化活动的地区差异

安徽省是文化大省,剧种繁多,鉴于地方性文化数百年连绵熏陶,省域内各地群众的喜好迥异,客观上存在着区域差异性,不能脱离了受众的欣赏基础。现将我省“送戏下乡”活动按地区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区域分别进行综述。

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含淮北、蚌埠、宿州、亳州、阜阳、淮南,以及沿淮部分地区。皖北地区盛行泗州戏、嗨子戏等,皖北地区的戏曲具有浓郁的皖北土语色彩及民间曲调,唱腔优美质朴,气势雄浑,极富感染力,这符合了皖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语言特征。以泗州戏为例,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内容贴近民众生活富有乡土气息,曲调上吸收了山歌小调、民间音乐,具有明朗、欢快、粗犷的音乐特征,在语言上多用地方方言俗语,亲切自然、诙谐幽默富有乡土特色。近年来皖北地区“送戏下乡”活动质量、场次和受众面都在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较高,有不少演出都受到群众的好评。

皖中地区包括合肥、六安(不包括霍山县、金寨县)、淮南市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戏曲有庐剧、推剧等,展现很强的地域特征:曲调优美动听、清丽朴实,细腻平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普及性;唱腔上吸收了当地山歌、民歌小调、情歌的音乐,出现了用小嗓子演唱和帮腔吆台;表演上简单真实、活泼,吸收了民间舞蹈的素材;伴奏上使用了很多的打击乐。剧目较多,唱词多用当地的方言,乡土气息较为浓郁,韵味十足。总的来讲,该地区的“送戏下乡”活动收效良好,尤其是淮南市成效最为显著,参与观看的观众数多,得到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皖南地区包含了黄山、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这六市。该地区盛行的地方戏曲有徽剧、皖南花鼓戏、目连戏、傩戏、青阳腔、皖南皮影等,这些都是富有南方乡土气息的剧种,深受当地基层群众的喜爱。皖南的各戏曲剧种之间既不同又相互融合,如“皖南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徽剧”的唱腔和表演。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皖南戏曲呈现独特的地域特征:唱腔的板式上较以前有较多发展,不仅有“快板”、“慢板”、“中板”还发展了“对板”、“连板”、“清板滚唱”等板式;在剧本设计上安排了大量“连唱带说”式的解释性字句,其语调接近说话的语调,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在内容题材上丰富,不仅有表现民间风俗、宗教观念,还有大量的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曲调上丰富多变,但绝大多数的戏曲音域跨度较小,曲调优美。皖南地区的“送戏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收效特别好,很多喜欢泡歌厅、舞厅,网吧的年轻人有望从这些不良的文化活动中扭转过来。

总的来讲,我省省域“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彰显了区域文化特征,深受受众的欢迎,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实践证明“送戏下乡”是社会主义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由于我省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尽相同,政府职能和艺术创作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所以“送戏下乡”实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1.2我省“送戏下乡”文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送戏下乡”实施过程中钻了政策文件的漏洞。绝大多数的“送戏下乡”活动的执行者能根据政府文件精神认真实施,但也有人利用政策文件的“模糊性”,实施过程中出现演出敷衍了事的现象,主要体现在“送戏”节目的雷同性、随意性、应付性等方面。出现了各地区每场节目的时长要求不统一,甚至有不搭建戏台就演出的现象。如:2013年正月十四,在安庆市宜秀区叶祀广场举办的“庆元宵送戏下乡”活动。剧团为节约演出成本,敷衍了事。演出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演出不搭建戏台,对此居民不满地说:“私人唱戏都会搭台子,不搭台还叫唱戏演出吗?”。其次,这次演出的10个节目与去年演的11个节目基本相同,缺乏新意。我想长此以往今后会有些群众宁愿呆在家看电视也不愿意去看戏。为此安徽省剧协副主席王长安建议:“财政把给院团的演出补贴改为给群众的看戏补贴,促使演出单位提高“送戏下乡“节目质量”。另外,就每场的演出时间,就出现了1小时以上、70分钟、不少于100分钟的各种标准;在节目数量上有的地区要求每场演出不少于12个节目,有的要求不少于15个节目。“送戏下乡”活动的要求要明细化、具体化、体制化、专门化,要让活动执行者无漏洞可钻。

第二,剧团经济效益差,造成灯光、音响、服装等设施无法更新,以及从业演员的流失。一方面,近年来,受电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的冲击,除了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很少有其它组织形式的“送戏下乡”活动,造成了剧团经济收入入不敷出,发演员工资都困难,无多余经费置办音响、服装、头饰等硬件设施,影响了演出的舞台效果。另一方面,剧团经济效益差让演员难安其业,造成了演员流动性大,剧团演员青黄不接、流失严重,导致很多戏曲剧本因为缺少某个角色而无法完整演出来。据芜湖县黄梅戏剧团的曹帮萍透露说:“我们从专业的艺术院校已好多年都招不到毕业生了,只能从邻近的的山东、河南的武校、豫剧学校招毕业生来培养。”

第三,剧团间恶性竞标和演员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影响演出效果。有些剧团为了赢得演出机会,对“送戏下乡”文件要求的剧团资质条件进行造假,如“从业荣誉证书”的造假,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保证“送戏下乡”活动的质量。“送戏下乡”演出一般集中在农闲、节假日、春节或国庆前后,其余的这段闲暇时间演员虽没有辞职离团,但都是干自己的兼职私活,如去当“滴滴打车”司机,较少参加团里排练,演员技艺退化影响演出效果,有的剧团甚至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排练新作品了。还有的演员不端正演出排练态度,认为演好演坏都一个样,反正农民们文化水平低也分不出好坏,缺少将农民观众当评委的工作态度[1]。剧团管理者要为演员多创造演出机会,演出多、待遇高,演员必然会参加排练,同时要加强对演员的思想教育,建立奖惩机制,规范演员演出之外的排练活动,多研究当地受众的喜好,提高节目质量,少一些走过场的形式。如果“送戏”的只管“送戏”,不管受众喜好,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钱花了群众还并不领情,甚至会出现一些青年宁愿窝在家中看电视、玩游戏、上网也不愿意去看节目。

2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凸显创作主体的功用

2.1政府应加强对“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和监管

“送戏下乡”是由政府出资组织的文化活动,为保证活动质量需要政府的有效的组织和监管。政府对“送戏下乡”活动的组织和监督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送戏下乡”活动文件的制定。各级政府会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适应本地区的子文件。在文件制定上要尽可能完善,让剧团具体的活动实施者无漏洞可钻。第二,让更多的剧团参与政府的“送戏下乡”活动的招标,要让民营剧团也要参与招标。袁华厅长曾说:“要鼓励民营剧团参与竞标,对民营剧团要真正做到‘给荣誉、给机会、给地位、给市场”。通过对竞标剧团单位资质的审查和执行方案的研究,评选出性价比较高的剧团来承担“送戏下乡”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第三,对“送戏下乡”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督,包含每场节目时长、各类节目的比例的合理性、受众的满意度、舞台的搭建、演员的服装、观众数量、演员的表现等诸多方面。各地区之间要加强“送戏下乡”活动的经验交流,多向“送戏下乡”开展的较好单位学习,如黄山地区。黄山地区他们专门制定了一整套“送戏下乡”演出操作规范,涵盖了参与竞标的演义单位资质、剧目、时长等40多个方面,最为详尽和具体。

2.2剧团应凸显对“送戏下乡”实施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安徽省剧团多,据统计仅民营剧团就多达1500多家,在2014年的政府民生采购工程“送戏进万村”活动中已完成的12633场演出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民营剧团承担的,“民营剧团”因为生存艰难,更需要这样的演出机会,在对待“送戏下乡”执行态度上较“国营剧团”更积极、更认真,有一定的优势,其它剧团应该向“民营剧团”学习,充分发挥剧团应对“送戏下乡”实施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剧团应该积极主动地丰富“送戏下乡”的活动形式,改变单一的“送戏”模式,可以形成“文化大篷车”、“种戏”等多样化的形式。以“种戏”为例,剧团在“送戏下乡”演出之后安排演员走入到群众中,手把手地教群众演唱和表演,增进演员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受众学会唱戏,发挥了文化的传承、娱乐、教化等作用,相比较于传统的“送戏”模式,更加地贴近群众生活,剧团的这种将“送戏”与“种戏”相结合的形式收效更好[2]。

在“送戏下乡”节目的选择上,剧团应该积极主动地调研当地居民的喜好,充分考虑当地受众因地域文化特征多产生的喜好的迥异,针对受众喜好进行“送戏下乡”活动节目的安排和选择。如皖北地区盛行嗨子戏、泗州戏;皖南盛行的徽剧、皖南皮影戏,在戏曲节目编排上尽可能要符合这一地域文化特征,不要出现跨地域演出其它地区盛行的戏曲的现象。剧团节目要取材受众身边的人和事,语言上选用乡音哩语,表演形式上符合受众需求、要关心受众关于剧本、活动形式的反映,并根据反映修改剧本,确保其剧本能吸引群众,真正实现服务基层群众的目标。为了解决“送戏下乡”活动中搭台难的问题,有的剧团演员自己动手制作流动舞台,购置大型流动舞台车和发电机等设备,演员们在节目开演时是演员,演出前后则充当搬运工、拆装工,努力做到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

由于以上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剧团管理者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剧团在“送戏下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要积极地加强对演员和节目排练的日常管理。提高演员的工资待遇,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关爱每一位演员,让演员能够感受到剧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剧团里有“如家”的归属感,故而减少演员的流失。建立针对演员的奖惩机制改善演员散漫、排练不积极的问题,将演员的排练考勤与年度评优、工资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面对多媒体信息时代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喜好的迁移,剧团应充分抓住“送戏下乡”这一机遇,提高节目质量,排练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节目作品,满足原有听众需要、发展年轻一代新的听众,借助多媒体宣传的优势为“送戏下乡”所用。有了听众,就会有演出机会、演员工资待遇就会提升,就不会令剧种失传和演员改行。

3 突出“送戏下乡”运营机制与我省农村文化的衔接性

3.1“送戏下乡”的活动形式与农村文化生活的关联性剖析

安徽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青壮年外出务工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人口较城市少且各户之间居住较分散、农活繁重、邻里间交流少,促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身心疲惫,感情和文化生活极其匮乏,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状态,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疏于管教,很多孩子迷恋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早恋等,需要用积极的文化活动来进行有效的引导。“送戏下乡”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正好迎合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村民孤寂的生活增添一丝欢乐,让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要将“送戏下乡”活动落实在实处,能够真正起到文化惠民的功效,那么在节目安排上要与各地的风俗习惯、地域特点、群众喜好有一定的关联性。由于漫长的历史文化原因,很多农村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风俗,如皖北蚌埠固镇地区流行孩子剃毛头、结婚请人吹喇叭,皖南流行丧事请道士、正月舞龙舞狮等,各地区农村受众群体在文化活动的喜好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性。“送戏下乡”节目的选择和编排上要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如:黄梅戏在安庆地区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如果将该地区的“送戏下乡”中的黄梅戏节目换成淮北的花鼓戏,那么节目的欢迎度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在皖北地区演唱黄梅戏,受众就会因为黄梅戏中的安庆方言问题而导致听不懂,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

“送戏下乡”这种节目表演形式能够将受众聚集到一起,活跃了农村的欢乐气氛,为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契机,缓解了辛苦劳作带来的疲劳,向留守儿童播撒了戏曲文化的种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传递了戏曲文化。“送戏下乡”这种文化活动形式相比较于看电视、打扑克牌、打麻将等活动更有利于百姓的身心健康。“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可以起到愉悦受众的身心,帮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4]。

3.2基于新媒体环境对“送戏下乡”运营机制的探究

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让“送戏下乡”活动面临了新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环境形势的变化,政府和剧团都要及时改变“送戏下乡”理念,寻找适合当前农村形势的新的“送戏下乡”运营机制,不应该只有那种传统的“你演我看”的“送戏下乡”活动形式。政府和剧团不应该担心或排斥新媒体造成的“送戏下乡”观众的减少,相反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进行“送戏下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实施。

第一,向每户村民发放唱戏机,并在机内的TF卡上存储一定量的“送戏下乡”曲目。在曲目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多样化,要考虑到该地区群众的喜好,如对安庆地区的百姓可以存储一些黄梅戏、淮北地区百姓喜欢淮北花鼓戏、嗨子戏,可以存储一定量的这方面剧目。村民在田间劳作时一边干农活一边听节目,缓解劳作的疲劳,丰富精神生活。从事“送戏下乡”活动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定期对TF卡内的节目进行更换。

第二,加强农村的广播站建设,购买性价比较高的广播音响,每天早晨或晚上为村民播放节目,让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送戏”服务,而且还不影响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小广场的作用,定期安排个别剧团演员去教村民跳广场舞、唱歌、唱戏,让“送戏”变成“种戏”,让村民参与到节目表演中来,弥补了传统式的“送戏下乡”活动场次有限的、不能每天都看演出的问题。正式的、传统式的“送戏下乡”活动可以安排在节假日。如果因为每天请剧团演员来村里“种戏”的成本高,政府经济负担重,可以每隔三五天来一次,其余时间让村民中唱的好、跳的好的村民来带队练习[5]。

第四,对于长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村民,以及那些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村民,可以建立“送戏下乡”活动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QQ等形式向村民进行“送戏下乡”节目推送。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节目观看,可以在栏目中设一些有奖互动环节。如:“村民K歌猜歌名”活动。还可以建立全村村名的QQ或微信群加强村民间、家人间的联系。

第五,“送戏下乡”活动可以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配合协作,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抓手,争取党和基层群众团组织的支持,提升“送戏下乡”的实效性。

以上这几种形式的“送戏下乡”活动的实施方式都是依据农村的特点和现行的多媒体环境而探究出来的运营策略,与传统式的“送戏下乡”相比,这几种“送戏下乡”形式具有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的特点,如果实施得当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1]吕永坤.送戏下乡应将观众当评委[J].剧影月报,2013(6):96-97.

[2]梁碧奋.谈送戏下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群文天地,2012(2):8-10.

[3]陈乃平.送戏下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2):86-87.

[4]吴燕敏.送戏下乡的功能[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11):77.

[5]黄莉茜.送戏下乡刍议[J].大众文艺,2009(10):213.

[责任编辑:周芳]

10.13420/j.cnki.jczu.2016.05.018

G249

A

1674-1102(2016)05-0083-04

2016-08-21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496)。

张秀丽(1983—),女,安徽安庆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剧团受众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