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小说语言研究的新突破*
——评祝敏青《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

2016-03-28宗廷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陈望道语境美学

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当代小说语言研究的新突破*
——评祝敏青《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

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此书在继承陈望道先生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重要发展。它以望老的美学理论、辩证法理念等为基础进行多学科交融,将语境学观点引入小说语言研究,提出了“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理论。既开辟了小说语境差深入探索的新路径;也对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的外显标志:语境颠覆,有较为全面的揭示。

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语境颠覆

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祝敏青与我是三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从她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的第一届助教进修班进修开始,我们的交往就一直未曾中断过。数月前她来电说,她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已获批准,申报的《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书稿亦已接近杀青,希望我为之写一篇《序》。敏青的学术水平我是比较了解的。通读了她的初稿及修改稿后,我感到这是一本对陈望道修辞学思想有重要发展的小说修辞学著作。以下分几点论述。

一、书稿在多处明白彰显了与陈望道先生修辞学思想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均有继承和发展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我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开办的几届“助教进修班”开设了“修辞学”课程,着重宣讲陈望道修辞学思想,讲稿中的不少内容后来写进复旦几位同仁合作撰写的《修辞新论》中。敏青在复旦进修期间,是与我和李金苓交往较多的学员之一,离开复旦后,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从2003年到2013年,她又在《扬州大学学报》、《泉州师院学报》等处发表过三篇从不同角度评论我“继承、拓展、创新”陈望道修辞学思想的文章,留下了她较为全面地研究陈望道修辞学思想的足迹。*后收入冯广艺、段曹林主编《修辞学与修辞学史论集》以及吴礼权、赵毅主编《追梦修辞》。本书稿不仅在多处明白彰显了与陈望道修辞学思想的关系,而且在以下几方面均有继承和发展。

(一)发展了陈望道先生(以下简称“望老”)“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创新性论点

1932年,陈望道在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中,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学理论首次引入修辞学研究,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创新性学说,认为“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1](P11)之后,几十年来,修辞学界的张弓、王德春、冯广艺、王占馥、曹京渊、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等多名学者,对语境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作了多方面的探究。敏青从2000年起,在《小说辞章学》、《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文学言语的修辞审美建构》以及本书中,对语境差的定义、存现界域、小说语境差的审美特征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从《修辞学发凡》以来,语境学研究的成果虽然林林总总,但回答具体怎样适应语境,在这方面摸索到发展规律的,还应者寥寥。本书不仅探讨了“修辞性语境差”的三个基本特征,还将其与陈望道倡导的其他几种修辞理论相结合,为语境学探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找到了怎样适应题旨情境的新视角。

(二)以望老倡导的修辞学是一门多边性、边缘性学科的理念作为本书的理论根基,基础牢靠

望老根据几十年研究经验,于1961年起提出修辞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的理念。1963年,望老在《谈修辞学是边缘学科及其他》中又提出:“修辞学介于语言、文字之间。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它是一门边缘学科。”[2](P365)我们也于八十年代起在《修辞新论》等多本(篇)论著中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我们还曾多次推荐望老发表于1935年的《语言学和修辞学对于文学批评的关系》一文。如该文指出:“语言学、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关系虽然很密切,却也只是密切到一半,而这一半之中,又是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关系密切一点。因为修辞学所用来研究思想和表现的关系的,多半就是文学的缘故。”[3](P219-220)本书除吸收索绪尔、萨丕尔等语言学理论外,还吸收陈望道、宗廷虎等修辞学理论,吸收曹文轩、孙绍振、南帆等文学批评理论,吸收陈望道、宗白华、朱立元等美学理论,还融入了心理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全书以望老倡导的修辞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的理念为理论根基,利用了共享资源,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展了研究空间,更新了研究方法,基础十分牢靠。

(三)遵照望老用辩证法研究修辞学的观念,将辩证法思想融合进全书多个章节,成效显著

本书基于辩证法观念构建了修辞性语境差理论体系。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即在吸收望老《美学概论》对美的六种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然与人为互渗构建的语境差”、“空间与时间融合构建的语境差”等六大类的对立统一体系。全书在阐释时贯串浓郁的辩证理念,在对颠覆与平衡、违背常规与有修辞价值的阐释中,注重事物对立统一的论析,注重事物间的内在关联,注重语言的动态性。使阐释不限于表层而具有深层性;不限于孤立的语言现象的观察,而具有综合性;不限于静态的分析,而注重论析的动态性。由于辩证分析突出,成效显著。

(四)将陈望道、宗廷虎等关于修辞学要研究表达,也要研究接受的论述运用于小说“语境差”研究,并贯串始终,取得突破

例如第一章“审美视角下的修辞性语境差”,立专节对“审美视角下的表达与接受语境差”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考察。作者将小说的生成与读解视为言语交际,认为这一交际系统存在着比日常言语交际系统更为复杂的情况。考察分三个方面:一是叙事者与读解者的语境差。这是小说虚拟世界外部关系存现的语境差;二是读者与人物的语境差。当作品人物作为叙事者与读解者交际的凭借时,也就与读解者发生了交际关系;三是语境重建符号与读解者之间的关联。作者用对立统一的视点对语境的匹配、干扰、否定、填补、生成等功能在语境差异中进行整合,重建语言符号与读解者进行关联,从而实现审美表达与审美接受交融的阐述。

总之,几十年来,望老的众多弟子、私淑弟子、再传弟子对陈望道修辞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取得了众多业绩,学界不断有评论论及。我认为,敏青关于小说语境差卓有成效的探讨,已经在其中占有了令人瞩目的一席。

二、对修辞性语境差的基本特征作深入阐述

本书一开头即阐明了写作的宗旨:“修辞性语境差是当代小说语境的重要特征,是基于语境视域解读小说语言的关键。本书以修辞性语境差为视角,考察当代小说语言的语境特色。”*引自祝敏青《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前言。作者集中对修辞性语境差的基本特征作深入阐述,这已成为全书的亮点所在。被指出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对语境平衡的颠覆,这是语境差的标志性特征;二是修辞性,这是语境差的深层次特征,在语境背离中蕴含着审美价值。因此,“修辞性语境差”的修辞性特征也可以说是审美特征;三是同域性,对小说语言而言,不平衡的产生限定于同一文本语境。我认为作者对前两点的论析更是新意迭出。以下着重评述前两点。

(一)对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的语言外显标志:语境颠覆有较为全面的揭示

作者认为:“颠覆是语境差的外显标志,又是语境差复杂性的体现。语境差可能颠覆所有可以称之为规律的现象,包括客观现实、心理因素、逻辑规律、语言规律等。它无视一切清规戒律,以不平衡状态体现出对世间规律的藐视。”“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颠覆是当代小说语境差的突出现象,它突破了语言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对符号原有的能指与语义所指进行重新组合,其颠覆呈现出一种力度与强度,由此体现了特定时代、特定作家和特定作品的特色。”*引自祝敏青《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阐释》第一章第二节。接着分五个方面通过大量的典型语料,对这种颠覆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揭示。

本书第二章“被颠覆的小说时空世界”,对时空语境颠覆所构成的形态及意义做了总体阐述。时空语境差指时空语境不平衡的颠覆状态,作者从对立、反差等表层颠覆现象和寓意、虚拟等深层颠覆现象进行了揭示。重点对莫言小说时空越位链接的各种形态,颠覆中时间越位与虚拟空间相交错构建的魔幻世界,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颠覆的两种情形作了阐述。第三章“被颠覆的叙事语境”考察了颠覆造成的小说叙事语境差。涉及叙事视角的变异、叙事语序的错乱,也涉及叙事者及叙事对象,并且涉及当事语境和关涉语境。第四章“被颠覆的文本语境”重点对女作家阿袁小说中建构的突出语境差策略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计有:对比构成的语境差、借古喻今的时空语境差、上下文颠覆中的语境差、语义表层与深层颠覆下的语境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语境差等。第五章“系统骚动中的语境差”,既探讨了“戏谑中的符号变异组合”,从语言各子系统对规律的颠覆来阐释语境差,也基于“语境差是辞格生成的重要基点”的认识,对建立在变异基础上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等辞格作了阐述。第六章“颠覆中的小说对话语境”,既对修辞性语境差在对话中的特殊体现——信息差作多角度解读,指出信息差即信息发送与接收的不等值,也对信息差作为修辞策略的对话模式加以阐释。小说中的精彩对话往往出现对日常言语交际规律的解构,它颠覆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颠覆了言语交际的话语特征,也颠覆了小说的对话语境。

(二)兼用望老的美学理论、辩证法理念作指导,开辟了小说语境差深入探索的新路径

数月前当我披阅本书的初稿时,发现有一点很不过瘾:虽然作者列举的有关“语境差标志性特征”,颠覆的语料非常典型,一再指出语境颠覆的同时“在语境背离中蕴含着审美价值”,并强调“修辞性语境差的修辞性特征也可以说是审美特征”,但具体有哪些审美特征却并未明确回答,往往点到即止,语焉不详,这似乎也是不少文学评论文章易犯的不足。我在电话中建议敏青去看看望老《美学概论》中对美的六种分类,以此为武器来加强本书的审美分析。虽然仅寥寥数语,但敏青非常重视,又悟性很高,不久即发来了增写的第一章第二节“辩证审美中的小说修辞性语境差”。看了本节的开头,敏青以下的体悟使我眼前一亮:“《美学概论》这六个种类的美是将与之形成对立的关系构成的组合。”“这一分类,充分体现了陈望道美学理论中的辩证观念。以陈望道的美学种类来考察小说修辞性语境差,我们发现,语境差所构建的不平衡到平衡的审美过程中往往同时蕴含着一组对立的美。对其分析阐释,可以看作是对陈望道美学思想的一个体验。”[4]能从陈望道美学思想中发现其中贯串着的辩证理念,证明确有慧眼,也确实抓准了其中的精髓。

这一节的标题即为“辩证审美中的小说修辞性语境差”,重点将望老《美学概论》中的六类美:自然美与人为美;空间美、时间美与空间时间混合美;动美与静美;视觉美、听觉美、味觉美与嗅觉美;形式美与内容美;崇高、优美、悲壮与滑稽,逐一用来分析小说语境差,时有新见。以“自然与人为相互渗透构建的语境差”为例,敏青论析说:“自然与人为可能构成一个对立的统一体。自然景物加入了人的参与,就具有了人为美。而人为美是以自然美为根基,当然渗透着自然的元素。作者笔下与自然关涉的描写,往往超越了自然,而渗透人为的因素。由此所构成的人为美与自然美可能是和谐的,也可能是相错落的。基于语境差视角考察自然与人为关系,我们注重的是相互错落关系。作者笔下人为与自然的错落关系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形态。”接着从多种视角分别举例论述。再以“动静相交错构成的状态语境差”为例,敏青指出:“动与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却又相辅相成。”“就事物给予人的第一感官而言,动与静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感觉效果。静者寓动,深层含有动的因素,但表层仍为静。动者寓静,但表层仍为动。因此,出现了动态与静态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作家笔下,可能出现转化,动与静产生互融,从而与原有动静状态产生背离,呈现了动静状态变异构成的语境差。”敏青对望老概括的其他四类美的论析也颇为精湛,不赘引。

我曾经撰写专文,总结过望老的一个与别的修辞学家不同的经验。望老撰写《修辞学发凡》长达十多年,在此过程中,他同时也在研究美学,不但发表了十几篇美学文章(包括译文),还写出了美学专著《美学概论》。“可以这样说,望道先生在成为一个修辞学家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功力深厚的美学家了。他是‘五四’之后,我国最早涌现出来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素养,使他的修辞学理论基础厚实;而他的修辞学研究,又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园地。也可以说,他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把美学观点全面地运用到修辞学上来的学者。这样的结果是:他在修辞研究中找到了美。”而今,敏青将望老美学思想融入小说语境差研究,也是找到了加深美学根底、加强美学论析的钥匙。本节的增补,既彰显了全书美学基础、哲学基础的厚实,也显示了审美论析的具体而深入。在以后的例句阐释中,也作了呼应。敏青的小说语境差研究还在路上,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望老的修辞学理论、美学理论、辩证法理念,已经为敏青开辟并将继续开辟小说语境差研究的新路径。

三、采用多学科理论交融与辩证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着多方面的创新,如提出较为系统的“修辞性语境差”理论等。由于本书自身的多学科理论交融性质,本书的问世对好几门学科均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对语境学发展的意义

从1932年望老《修辞学发凡》出版,率先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理论以后,语境理论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语境学不仅成学,发展的步伐还颇大。新世纪伊始,敏青将语境学观点引进小说语言研究,提出“当代小说修辞性语境差”理论,视角独特,新意盎然,定能对语境学建设起到进一步推动的作用。

(二)对修辞学发展的意义

本书总结出的“修辞性语境差”理论,虽然基于当代小说,但对丰富整个修辞学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修辞学可以运用它指导分析其他不少文体中的修辞现象,从而推动我国修辞学理论的深入探究。如可以将“语境差”理论移入散文修辞学、演讲修辞学、广告修辞学等分支学科研究,可以开拓文体来探索新局面。敏青2014年问世的《文学言语的修辞审美建构》一书,即刊有《从解构到重建——孙绍振幽默散文的审美内核》一文,将其放在“颠覆——文学语符的美学建构”栏目内,充实了散文修辞探索的内涵。

(三)对小说研究的意义

本书为小说语言研究寻求多边缘学科交融的蹊径,对小说语言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均有创新,对小说语言的进一步探索能起到推动作用。

(四)实践意义

本书对作家、文学创作者有指导意义。全书既有视角多样的丰富语料,又有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修辞性语境差”理论,对指导作家及热衷于小说、戏剧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的构思及写作,有指导作用。同时,本书对文学爱好者、修辞爱好者鉴赏当代小说也有指导意义。广大文学爱好者、修辞爱好者通过鉴赏“语境差”现象,能进一步领略到当代小说的诸多美质,体悟到“语境差”现象的众多奥秘。

[1]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陈望道著;宗廷虎,陈光磊编.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陈望道著;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修辞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宗廷虎.探索修辞的美——《修辞学发凡》与美学[A].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徐彩玲)

New Advances in Languag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Novels -A Review ofExplanationsoftheRhetoricContextDifferenceofContemporaryNovelsbyZhu Minqing

ZONG Tinghu

(FudanUniversity, 200433,Shanghai)

This books has made some significant advances on the basis of the rhetoric theories of Professor Chen Wangdao. Based on the aesthetics theories of Chen Wangdao, dialectic and other ideas, it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of context to the study of novel language and, by suggesting the theory of “rhetoric context difference of contemporary novels,” opens up new approaches to further study of novel context difference. In addition, the book provides an overall demonstration of context subversion-an overt sign of rhetoric context difference of contemporary novels.

rhetoric;context difference;novel

2016-08-29

宗廷虎(1933―),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顾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顾问,研究方向:修辞学。

I207.42

A

1671-7406(2016)10-0030-05

猜你喜欢

陈望道语境美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盘中的意式美学
信仰的味道(连载二)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吴士文与陈望道
跟踪导练(三)2
陈望道退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