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乐派兴衰探析
2016-03-28李明月
李明月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01)
意大利歌剧乐派兴衰探析
李明月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01)
歌剧是一种高雅的综合性艺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前行。乐派的兴衰变革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研究意大利歌剧乐派的兴衰必将对音乐教学和探究歌剧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歌剧;歌剧源头;歌剧乐派;乐派特点
歌剧最早被称为“音乐故事”或“音乐戏剧”[1]。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上演的音乐剧《达芙尼》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部歌剧,但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佩里和里努契尼创作的歌剧《优丽狄茜》。
1 歌剧发展的源头
关于歌剧的起源和发展有几种说法:(1)起源于希腊悲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希腊悲剧是最早产生的。人们用悲剧演出阐述人间的不幸,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利用诗歌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悲剧作品,并用音乐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剧中安排有音乐伴奏、合唱队席,合唱的内容主要是对剧中的情节加以叙述。(2)起源于宗教音乐。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非常盛行,当时流行的仪式剧是民间为纪念活动而举行的一种仪式,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种剧种;神迹剧基本上也是由宗教仪式剧演变而来的;田园剧多是由一些乡村趣闻或诙谐的传奇故事编成的剧目,起初不用音乐,为引人入胜后加进了音乐进行衬托。(3)起源于民间喜剧。民间喜剧符合大众的审美情绪,精神上给人以慰籍,思想上给人带来愉悦,形式上一般为二幕剧。(4)起源于牧歌剧。由于牧歌的盛行,很多音乐家都乐于接受音乐与诗的默契配合,注重用贴切的音乐表达出诗文作者的创作意图。牧歌剧的受众群体非常广,因此很多人认为牧歌剧就是歌剧诞生的源头。(5)起源于“歌剧运动”。16世纪末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由学者们组成的一个文艺沙龙,崇尚古典、追求原本艺术,倡导乐曲与歌词结合,创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音乐表现形式,创立一种新的理论基础,掀起了一场“歌剧运动”,导致歌剧的诞生。
以上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至今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考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传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有一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歌剧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意大利歌剧乐派
2.1 威尼斯歌剧乐派
歌剧最初是只有贵族和皇家才能享用的奢饰品。威尼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枢纽,首先打破了这种局面,1637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为大众观看的歌剧院——圣·卡西安诺歌剧院。歌剧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形式,引起观众和音乐家的热情,观看歌剧成为一种时尚,歌剧作品层出不穷,有几名重要作曲家奠定了威尼斯乐派的辉煌,形成了特有的威尼斯乐派风格。
蒙特威尔第(1567-1643)是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他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其创作被称作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时代的一座重要桥梁。他改变了以往牧歌剧的创作方法,将故事情节作为创作的核心,注重音乐的丰富性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并包含了很多现代和声语言及交响乐,对剧中角色试图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情感;他使用大型乐队,倡导运用不和谐音及弦乐震音。歌剧《奥菲欧》是他体现自己创作思想的一部杰作,也是威尼斯歌剧的奠基之作。
卡瓦里(1602-1676)是一个多产的歌剧作曲家,也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他的歌剧作品带有利于民众接受的民歌情调,创作的咏叹调极具有歌唱性,宣叙调极具有表演性,并在一连串的宣叙调中间加上一些简单明快的旋律,增加了演唱的可塑性,使听众欣赏起来意趣盎然。
切斯蒂(1623-1669)是一位名声显赫的作曲家。1667年,值皇帝勒奥波德一世结婚庆典之际,上演了切斯蒂的歌剧《金苹果》[2]。他的作品音乐优美、旋律流畅、抒情性明显。
总之,威尼斯乐派影响之大、受众之广,对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在世界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2.2 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进入18世纪后,那不勒斯乐派取代了威尼斯乐派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那不勒斯乐派。可以说,那不勒斯乐派时期是歌剧发展的成熟阶段,其原因如下:(1)那不勒斯重视音乐教育。有四所著名的音乐学院,即基督受难、洛雷托圣玛丽亚、圣奥诺弗里欧和图文基尼怜悯,造就了一批批作曲家和歌唱家[3]。(2)音乐人才不断涌现,使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作曲家、音乐家遍布在欧洲各国的文化艺术中心,如维也纳、伦敦、德累斯顿、布拉格、彼得堡等地,这些人不遗余力地传播那不勒斯的歌剧艺术,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音乐艺术发展。(3)勒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阿·斯卡拉蒂(1660-1725)是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颇丰,共创作115部歌剧,很多歌剧及剧中的咏叹调至今活跃在舞台上。他对歌剧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完善,在歌剧中采用返始形式,重视乐队的音乐效果,重视美声唱法,加大音乐的表现力,使歌剧发展逐步走向了成熟。(4)那不勒斯歌剧后又分为正歌剧和喜歌剧。正歌剧的发展与意大利诗人、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1698-1782)的歌剧脚本创作密切相关,他的27部脚本,约一千多次被各国作曲家谱写成歌剧[3]。(5)那不勒斯乐派注重美声技巧的发挥,这种现象使阉人歌手的地位得以提高。由于社会的重视,很多家庭把男童送去学习音乐,受到非人的阉割又使他们痛不欲生,但阉人歌手受到社会的无比重视。在金钱的诱惑下,依然有很多人争相走这条充满残忍和坎坷的路,可见当时阉人歌手的影响之大。
3 歌剧乐派的特点
3.1 威尼斯歌剧乐派特点
(1)追求宏大的场面以及豪华的舞台装置和新奇华丽的效果。(2)重视美声唱法教学。舞台上以阉人歌手为主,演唱上注重情感的抒发,在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只有少部分用合唱形式。(3)参演的队伍庞大,其中包括合唱队、弦乐队、交响乐队以及许多著名的独唱演员。(4)威尼斯乐派改进了对弦乐的运用,加大了音乐的表现力。(5)强调歌剧的娱乐性和戏剧性,以古典题材为主。
3.2 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特点
(1)重视音乐教育。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3]。(2)歌剧的咏叹调的宣叙调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宣叙调用于歌剧的情节,为咏叹调演唱前的准备,并与咏叹调形成一个整体。咏叹调是一种自成单位的声乐形式,音乐抒情,常采用反复形式和形象对比,歌唱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装饰音和花腔的演唱,使美声演唱独具魅力。(3)作品内容严肃,大多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说,大部分是三幕剧。中间穿插一些幕间剧,以此增加歌剧的可看性。由序曲开场,然后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基本没有重唱、合唱和舞蹈。(4)强调用音乐本身表达喜怒哀乐,发展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5)歌剧序曲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分快、慢、快三部分,这种形式一直被延续下来。
3.3 罗马歌剧乐派特点
(1)罗马是意大利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宗教势力中心。为了扩大宗教的影响力,宗教组织利用歌剧艺术宣传宗教信仰活动,歌剧成为为宗教服务的文化艺术活动项目。(2)罗马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卡瓦里埃写了大量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寓言性的、符合颂扬宣传封建思想和道德的歌剧,为罗马乐派奠定了基础。(3)在演唱上基本照搬佛罗伦萨的演唱特点,没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局限在宗教信仰的风格上。(4)大部分是为贵族和教皇服务的,极力追求华丽的舞台布景,追求奢华的服装及豪华宏大的场面。
3.4 佛罗伦萨歌剧乐派特点
(1)佛罗伦萨歌剧乐派改变了传统的演唱方式,开始采用自然的声音,不再由阉人歌手扮演女人,而是提倡男演男的角色、女演女的角色。(2)为了在广场上演出古希腊悲剧并体现出宏大悲壮的效果,音乐家们开始对声音和唱法进行研究,提出了科学的美声唱法,要求演唱时充分呼吸,强调有胸腔及头腔的共鸣,要求演唱声音洪亮并有致远性。(3)要求音乐表现自然纯朴、柔美典雅、旋律抒情,演唱时要声情并茂,给人以愉悦。
4 歌剧乐派的兴衰
4.1 兴起于佛罗伦萨
意大利歌剧乐派的兴起导致了欧洲歌剧的蓬勃发展,这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音乐艺术进步的表现形式。这一运动是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一场革命,它表现在科学、文化艺术的普遍振兴与繁荣[3]。
4.2 中心转向罗马
罗马歌剧最初得到人们的热捧,后来一味追求华丽奢侈,只注重为宗教、贵族和皇家服务,并被宗教势力左右,最终失去民心,不得不退出歌剧舞台而转向威尼斯。
4.3 中心转向威尼斯
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对威尼斯歌剧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后来的歌剧模式起到了引导和奠基性作用,因此,人们称蒙特威尔第为“近代歌剧之父”。17世纪后期,威尼斯歌剧逐渐走向程式化,为有钱人和贵族服务,歌者在演唱时完全靠炫耀技巧,作品不重视内容和产生的效果,失去了它应有的辉煌,最终歌剧中心转向了那不勒斯。
4.4 中心转向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作曲家斯卡拉蒂对歌剧作了重大改革,使歌剧的形式更加先进,增加了歌剧的可看性、可听性和可塑性,促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斯卡拉蒂一生共写作115部歌剧,作品流传甚广,受到了贵族和平民的广泛赞扬。但由于人们对歌剧逐渐的漠视和懈怠,歌剧最终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空间,逐步走向衰败。
4.5 中心转向德奥
意大利歌剧乐派几经更迭和变迁,实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这期间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从没有间断过。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最后波及到整个欧洲,受之影响最大的是德奥、法国和英国,德奥歌剧的崛起使歌剧的中心地位也随之被德奥歌剧流派所取代。
歌剧是高雅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始终带给人类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纵观歌剧四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它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前行。这足以说明歌剧艺术是深入人心的,是任何艺术都无法取代的。在现代社会,歌剧已经不再像十六、七世纪那样火爆。但这并没有影响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仍在努力寻求歌剧现代表现的可行性,并试图为这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比如1999年美国作曲家普列文的歌剧《欲望街车》,中国的现代歌剧《江姐》《苍原》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拓展了歌剧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就歌剧本身而言,现代的物质条件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无疑对剧本作者、作曲家、导演、歌唱家及舞台艺术设计师们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和挑战。
歌剧仍然充满活力,发展前景是可观的。研究意大利歌剧乐派的兴衰和历史,对我国的歌剧事业发展、完善音乐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1]刘利剑.巴洛克时期西方歌剧艺术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4-105.
[2]千奕德语培训.奥地利文化概况之音乐文化介绍[EB/OL].(2014-11-17)[2015-08-20].http://www.unls.cn/deyu/html/111J92014.html.
[3]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12.
2016-04-16
李明月(1980- ),男,讲师,硕士,从事音乐表演研究。
J1602
A
2095-7602(2016)08-01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