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

2016-03-28向道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民间艺术校本

向道胜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吉首湖南 416000)



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

向道胜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吉首湖南 416000)

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是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合理开发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构建地方特色音乐课程,可以有效地补充当前的音乐课程。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个人访谈、田野调查以及文献法等方法,分别从民族地区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理念、目标、思路、内容及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探究了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意义和可行性策略。

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民族民间音乐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课程设置脱离了培养对象的实际需求,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内容空洞、笼统,教法僵化呆板,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第三,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理应担当挖掘抢救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因此,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并加以发展传承势在必行。此课题研究既是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对加深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亲身体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凸显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意义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科学合理地设置既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课程,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关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民族民间艺术是各少数民族代代相传的包括歌谣、神话传说、舞蹈、戏曲、美术工艺等在内的民间文化;校本课程指除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正规课程以外的,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挖掘周边教育资源而制订编写的课程。本文论证了地方高校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调整和充实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设置了研究内容,提出了实施策略,旨在为地方高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供参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

1.1 丰富课程资源,凸显办学特色

首先,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方高校有开发具备自身特色的校本音乐课程的先决条件。西部地区各民族杂居,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这为地方高校开发校本音乐课程提供了大量素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音乐才是音乐之根源,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更应该认识到开发以本地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校本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改善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凸显办学特色。

1.2 传承民族音乐,保护非物遗产

音乐是人类从古至今积淀而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民族民间音乐已经遗失,有的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和拯救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历史渊源,以此激发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可以培养本土音乐的传承人,通过他们的传承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发扬光大。

1.3 发展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在当前的各类音乐比赛中,原生态音乐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音乐内容,开拓了观众的视野,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扬民族音乐,挖掘那些还没有被人们熟知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与之相关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服饰等都可以得到开发利用,我们可以此为依托,推出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本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2 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大学生在读期间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方面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毕业,这为艺术教育成为培养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提供了理论保障。丰富的地方民族音乐为地方高校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提供了资源保障,例如,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该地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杂居,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作为地方高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目前已成立湖南省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基地目前有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并有外聘专家及民间艺人来学院讲课。

3 个案研究——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研究

3.1 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湘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数量多,种类繁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1)民歌类,包括号子、小调、山歌、习俗歌曲等;(2)歌舞类,包括劳动类、祭祀类、娱乐类等;(3)器乐类,包括打击类、吹奏类、弹弦类、合奏类等;(4)戏曲类,包括傩堂戏、苗戏、阳戏、花灯戏、酉戏等;(5)曲艺类,包括莲花落、渔鼓、三棒鼓、古老话等。其中,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咚咚喹、酉水船工号子、湘西苗族民歌、苗族古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土家族摆手歌等已被收入国家级传统音乐名录体系。

本研究侧重分析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生境及地方高校人文课程建设的现状,多维度论证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对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现实境遇、课程设置与学科优势等进行个案分析,揭示民族民间艺术现代传承与高校课程建设良性互动的关系;具体探讨地方高校通过民族民间艺术校本课程建设凸显办学特色,实现民族艺术发展传承的策略路径。

3.2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策略

3.2.1 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理念

开发本土化特色的人文课程教材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与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共同需要;将乡土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发成实用的校本教材,是丰富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资源,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开发民族民间艺术校本课程,能充分呈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综合价值,培育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爱”“敬”情感,强化学科的多重教育功能。研究中既有文本的收集阅读,也有内涵与精神的开掘和提升;既有宏观的理论阐发,也有典型的个案实践;尤其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开启一条实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其前身是湘西民族教育学院和吉首民族师范学校。两校于2001年合并后改名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经过15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的专门性师范院校。该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秉承“注重学生个体,突出学校特色”的理念,通过艺术素质教育,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湘西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从地方音乐的熏陶中感知、认知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使学生了解湘西,热爱湘西,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求地方文化魅力,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2.2 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目标

在满足学生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优化教育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彰显民族艺术的综合教育功能,实现有效传承。

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目标首先在于对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渊源,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其次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民间音乐审美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其魅力所在,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第三是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音乐基础知识以后,积极倡导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2.3 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思路

围绕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与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的主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艺术特色品种,凝练表征少数民族艺术样态,追寻其形成机制,开掘其综合价值,建构少数民族艺术与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结合范式,为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照。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整合艺术类、人文类师资力量,拓宽研究领域,建构特色课程,实现校本资源开发、提高素质教育与弘扬民族文化等多重功效。

就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思路而言,首先要强调学生主体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其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进行有效的协同教学,把本地的音乐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学校的视唱练耳、和声、舞蹈等课程中;第三,湘西地区本身就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底蕴。为了使湘西的“老司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光大,大学教育应该把“非遗”文化融入其教育体系中来,研究地方文化,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民族资源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走出特色办学之路。

3.2.4 校本音乐课程开发内容

在校本音乐课程的内容选择上,首先,要体现湘西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以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为依托,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开发内容要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者,开发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性和欣赏性,给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审美感;第四,在内容编排上,应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仔细调查、整理、整合湘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3.2.5 校本音乐课程教学评价

对学生评价方面,首先要评价学生学习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过程,评价学生在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音乐资料等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次要评价学生在学习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评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评价他们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责任感等;再者,通过观察法和评定法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教师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4 结语

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性、动态的过程。笔者在对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时发现其难度之大、道路之艰,具体表现在:湘西本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多而繁杂,优化整合难度大;地方高校受到办学层次较低、水平不高、办学经费有限等因素的限制,缺乏自行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动力。因此要使地方高校的校本音乐课程得到有效的开发,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要积极支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1]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75-78.

[2]熊晓辉.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概述[J].毕节学院学报,2011(2):70-78.

[3]田芳薇.湘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吴玉玲.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5]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16-03-04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艺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XJK013BGD041);湖南省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HNJSJYJD1405)。

向道胜(1972- ),男,讲师,从事民族艺术与音乐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08-0128-03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民间艺术校本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