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探讨
2016-03-28谢婧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合肥230039
谢婧(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探讨
谢婧
(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以服务为核心和目标,在数字文化显著发展的今天,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评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十六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机制、人才选聘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分析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之上,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基础,能够提供高效、稳定、充分贴近公众需求的服务才是公共数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公共数字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改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手段.
2010年我国在研究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时,提出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文化部提出了“公共数字文化”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1].
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本概念分析
1.1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由政府主导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文化服务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其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互联网、文艺演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2].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发展与管理大众传媒,对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媒介进行规范与管理;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及产品,包括建设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规划建设影剧院、音乐厅,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展览、艺术节庆,建立文化网站,制作公益性广告等;保护文化遗产,包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倡导文明行为和健康风尚,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公共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等.
1.2 公共数字文化的基本理念
1.2.1 数字文化的意义
数字文化是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内容的综合体,是数字化、网络化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活动,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数字化的文化”,从文化角度看数字网络的兴起,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具有文化属性,带来了社会文化的方式转型,现在的网络文化、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都属于数字化文化的范畴;二是“文化的数字化”,侧重强调因技术变革导致文化以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3].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就是文化数字化的典型代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正在老化、损毁、消融的世界珍贵知识遗产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维护、增进及传播知识”,“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4].
1.2.2 公共数字文化的基本概念
公共数字文化是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资源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广泛化、管理实体化的有机结合,具有技术先进、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等特征[3].
1.2.3 公共数字文化的特点
首先,公共数字文化具有技术性.数字技术承载了数字文化也融入了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
其次,公共数字文化具有均等性.它以数字化形态出现,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打破了昔日传统文化的垄断格局,消除了文化传播的地域隔阂,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无限扩散,社会公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平等参与,强调个性,促进知识自由与知识开放.
再次,公共数字文化具有互动性.公共数字文化的交流具有普遍性、开放性、平等性、双向互动性和广泛参与性.不同社会等层和社会身份共享一个交流平台,为各种文化范式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大众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字文化产品,同时对数字文化产品可以进行发布、传播和再创造,实现数字领域的互动.
最后,公共数字文化具有公众性.公共数字文化的公众性包括公益性与大众性两个方面.公共数字文化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公众能普遍享受人类智慧的成果[3].
1.3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本理念
1.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定义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数字文化的结合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传播各类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非营利性、非排他性的服务形式[5].它是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平等性、文化性、非营利性等特征.
1.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内容
(1)数字资源服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数字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将人类历史以来优秀的文化遗产、科学成果,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多渠道、多方式的整理保存;另一方面是数字资源的提供利用,为公众提供适合的数字文化资源,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要方面,包括传统广播、电视、电影、数字图书馆,以及手机图书馆、动漫图书馆、音乐图书馆、有声读物、电子杂志等等各类数字存储、传播平台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等.
(2)智能化自助服务,用户可以自由查找、使用各类信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直播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入居民家庭.考虑到服务对象需求不同、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终端必须操作简单,易于广大基层群众掌握.
(3)各类教育、培训讲座、课程或辅导专线服务.通过网络等传播手段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群众有多种信息知识获取渠道,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零门槛、低费用,实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
(4)主题宣传服务,进行传统文化或爱国主义教育,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例如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在网络上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打造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例如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整合制作适合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入户使用的专题资源;开发集知识性、趣味性、游戏性于一体的娱乐性服务,建设青少年喜爱的网上家园;建立面向基层群众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广大农民等特殊群体在内的网上学校等,打造基层群众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数字文化中心.
2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重视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启动于2002年,最初定位为数字图书馆的早期服务模式,现今已发展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重大工程,广泛整合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专业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资源数量庞大,内容独特,挖掘、整合具有各地特色的优秀资源库,形成了包括视频、图文、电子书报刊等在内的海量数字资源体系[6].
1998年国家图书馆开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筹备工作,2008年9月对外提供服务.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7].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2001 年12月由中科院启动的面向全院服务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现代化的支撑体系,以数字图书馆机制有效地支持科学研究和知识服务[8].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旨在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之一,启动于1998年,承担并完成了引进资源、自建资源、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多项任务[9].
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是CALIS建设的组成部分,由全国CALIS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为实现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而建立的区域性共享系统.
3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及特征
3.1 注重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公平、缓解数字鸿沟、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群众的需求及特点,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深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等原则,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提供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基本文化服务为主,强调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公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城乡、地域,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免费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3.2 加强“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建设更多适用性强的资源库,以三大惠民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来带动全社会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文化共享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数字资源、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标准与技术支撑;公共电子阅览室是开展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的窗口,是汇聚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和构建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3.3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能力
3.3.1 服务对象社会化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网络为传播手段,服务范围扩大到网络能够联通的任何地点,因此其服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图书馆的读者群,包括了能够接入网络终端的任何人群.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完成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县级支中心全覆盖和“村村通”,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已有9.6亿多人次接受过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6].
3.3.2 服务方式多样化.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文献传递、浏览、检索服务等,还能提供教育培训、参考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资源不仅包括那些自身收集的、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而来的各类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还包括通过网络流通所获得的数字资源,例如多媒体信息、网页、其他信息资源链接等,其服务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献提供等浅层次服务,而更加注重知识提供、知识增值和个性化的主动服务.例如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方式,既有依托固定活动平台开展的阵地服务,也有“走出去送文化、种文化”的网络服务、流动服务、入户服务等创新方式.上海的“上图讲座”、杭州的“文澜大讲堂”、南京的“南图讲座”等都是阵地服务的代表.网络服务是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最主要、最普遍和广泛的服务方式.通过网络服务,公众可以随意浏览各类新闻报道、产业动态、艺术演出等信息,自由下载各类文化技术知识.此外网络服务还包括各类远程教育与培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流动服务指通过流动图书车、信息大篷车、24小时自助、广场电影等形式,让数字文化服务“走出去”,群众只要走出家门就可享受到便利的文化服务.入户服务即通过有线电视或数字宽带、移动存储等方式将文化信息资源送入千家万户.
3.3.3 服务内容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个性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面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强调用户服务的针对性,为特定的用户找到特定的信息,满足用户需求;为特定的信息找到特定的用户,使信息发挥最大效用.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建成了专门服务农村群体的农业类专题片等资源;适合少年儿童,引导其健康成长的动漫资源和素质教育资源;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资源,以及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爱国主题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等等.不同层次不同信息文化需求的用户各取所需,选择的内容更加丰富、自由.
3.3.4 服务手段网络化
高速、高效的网络化信息传播手段推动数字信息服务的创新与变革,使信息资源由独享变共享,信息服务由手工服务变网络服务,各类服务机构通过联网变成了一个全新开放的网络服务系统.我国自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构建了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网、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网以及多种辅助手段,如移动存储播放器、镜像、光盘等为依托的服务框架,初步建立起兼容并包、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数字文化资源源源不断、方便及时地送到广大基层群众手中.
3.3.5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之中.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采取“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的管理模式,通过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与教育、科研等系统合作,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共建共享.
3.4 完善领导、投入和保障机制,注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建设
政府主导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前提,人才队伍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础力量.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设立专项资金,补助建设经费,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监督考核和人才培养机制.技术人员的能力、信息人员的素质等都影响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进程.我国近年来着重培养数字资源建设、技术保障、信息服务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支撑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经历了产生、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的关系愈加密切,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丰富多样,服务方式灵活多变,以满足人民群众各个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因此服务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使用满意度和满足度.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公共数字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虚拟网络等都需进一步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绩效评估机制,这些都影响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子雷.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提上日程[N].中国文化报,2011-04-20(1).
〔2〕曹爱军,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5.
〔3〕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8.
〔4〕世界记忆工程 [EB/OL].[2016-03-25].http:// www.baike.com/wiki/世界记忆工程.
〔5〕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张彦博,刘惠平,刘刚等.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0-293,9.
〔7〕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介绍[EB/OL].[2014-05-23].http://www.nlc.gov.cn.
〔8〕王芬林,吴晓.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213-214.
〔9〕CALIS介绍.[EB/OL].[2005-11-28].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
中图分类号:G12;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98-04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