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攀岩教学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6-03-28李正茂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发展路径普通高校

李正茂(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攀岩教学的发展路径研究

李正茂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攀岩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极限运动,深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伴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具有多元化素质能力的大众型体育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鉴于此,积极探讨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攀岩教学发展的路径,既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手段,同时,更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普通高校;攀岩教学;发展路径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人们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更高的需求,诸多“新、奇、特”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新宠”.其中,攀岩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性、刺激性、惊险性以及在成功攀登后给人们带来的成功体验与自豪感,而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攀岩运动在我国虽已呈现出热兴的发展趋势,但仍属于小众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介与传承.高校作为高素质青年群体的聚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适合于成为攀岩运动推广者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全面普及通识教育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在普通高校开设攀岩课程,来提高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了解程度,掌握有关攀岩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使之在未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扮演起攀岩运动推广者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1 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的一般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形式.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综合型与普遍适应型的人才,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通识教育的属性上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拓展、了解与接纳专业之外领域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说高校学生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学习或职业技能培养是其未来职业生涯与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通识教育则是高校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相比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具有更为凸显的普遍性.从通识教育的内容上看,涵盖了诸如社会生活知识、健康知识、道德品质修养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一切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因素.

2 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开设攀岩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主流形式的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中,有效地展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开展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来促成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受此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促成了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以及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为培养学生的一般体育综合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于其他运动而言,攀岩运动具有明显的挑战性,不仅需要参与者具有充沛的体力、娴熟的专业运动技术,同时,更需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果敢精神.因此,攀岩具有健身、修心、完善意志品质的重要功效.由此可见,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开设普通高校的攀岩教学,不仅有助于多元化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同时,在拓展学生体育认知视角,实现其体育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等方面,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功能的角度来讲,攀岩课程的开设,能够从理论与技能两个方面增进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了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达成对学生攀岩基础素质能力的培养.

其次,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在普通高校开设攀岩教学,能够有效地发挥攀岩运动重要的社会功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进而为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从传承与推广的视角来审视,由于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优秀群体,因而,在普通高校开设攀岩课程,不仅能够切实增加我国的攀岩人口数量,实现了攀岩运动在我国开展领域的拓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攀岩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能够为推进攀岩运动在我国的传承与推广,提供必要的保障.

3 影响普通高校开设攀岩教学的因素

3.1 教学基础设施的影响

攀岩是一项对运动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极限运动项目,由于受运动特征与属性的影响,其开展领域被限制在具有适合于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山区或裂谷地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伴随着人造岩墙的出现,拓展了攀岩运动的开展领域,室内攀岩运动得到有效的发展.现阶段,室内攀岩是高校攀岩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人造岩墙就成为开展攀岩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掌握普通高校攀岩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除沈阳体育学院以外的18所普高高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沈阳师范大学建有一面攀岩墙,具备了开展攀岩教学的基础条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攀岩教学的推广与普及的要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匮乏,是影响普通高校开设攀岩教学最为主要的因素.

3.2 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1)身体素质的影响.攀岩运动是一种仅依靠手和脚的力量,在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向上攀登的运动仅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向上运动.在攀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抓、握、挂、抠、撑、推、压等手部动作,因而对于攀登者的四肢力量,尤其是手指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认识与了解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即使是有过攀岩体验的学生,也是因其好奇心理的驱动而进行的偶尔尝试.因此,普通高校学生根本不可能根据攀岩运动的需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这种零起点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学生参与攀岩教学活动,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

利用该网能有效节省建造费用,缩短建设周期。系统建成后,集成传输排土场、磅房的所有监测监控传感器数据和信息,各个传感器有固定的IP,互不干扰,传输通畅,运行良好。通过该网络,可远程定位、诊断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还可把监控中心指令传输至各个传感器,如操控摄像仪云台旋转和调节焦距取景,远程升级各传感器固件版本。

(2)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影响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主要因素是恐惧心理.攀岩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运动,需要攀登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克服心理的恐惧,使之在攀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认真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达成顺利登顶的目标.因此,专业攀岩运动员都要经历专业的心理训练,形成专业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参与攀岩教学的初衷在于满足好奇心理的驱动,而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还无法适应与满足其参与攀岩运动的需求,因而,在接触攀岩运动伊始,会普遍产生恐惧心理,造成了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畏手畏脚,甚至出现逃避或放弃学习的现象.这对于攀岩教学的深入开展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4 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攀岩教学的发展途径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结构拓展与重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愈加拓展,不仅要肩负起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发展、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有机生成的重要使命,同时,还要承担起培养与输送大众体育运动发展所需人才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对于具有多样化综合体育素质能力的大众性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借助于通识教育的有效平台,构建高校体育多元化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综合性体育素质的培养,就成为适应当前适合发展形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攀岩教学而言,鉴于攀岩运动自身的运动属性以及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积极探讨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发展路径,就成为普通高校攀岩教学开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4.1 简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接纳程度

通识教育视域下开设普通高校攀岩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攀岩运动的基本技能,用以加深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了解与认识程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质对于攀岩学习的承受能力,简化教学目标,用以提高攀岩教学目标的普遍适应性.这就要求在目标确定时要尽可能地降低技术标准,以激发兴趣、增进了解、形成认知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因教学目标制定过高而导致学生恐惧心理的生成,进而出现“望而止步”的现象.这对于攀岩教学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开展,达成广大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普遍接纳,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4.2 精炼教学内容,注重向学生普及攀岩运动的基本常识

选修课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外的相关学科,来实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综合性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通识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攀岩教学的开设,也应以公共选项课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与体育专业课教学相比,公共选项课不仅课程难度相对较低、教学内容较为简练,同时,教学课时的安排也相对较少,在一般情况下,公共体育选项课在每学期的课时数量大概在24学时左右,其中还包括用于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和达标测试的课时数量,因而,用于教学的课时数量少之又少.相对于攀岩教学而言,由于课时数量的缺失,无法保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攀岩理论与技能的传授.因此,依据学生的素质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构建起彰显适应性特征的攀岩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确保攀岩教学开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4.3 强调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对攀岩运动的理性认知水平

在普通高校开设攀岩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展攀岩运动的发展领域,提高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了解与认识程度,不能仅仅以传授学生攀岩技术为主要手段,应从理性层面来强化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内涵、作用、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所开设的普通高校攀岩教学,是一种非专业化的教学活动,不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身体训练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是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攀岩技术传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攀岩运动理性层面的理解与认识能力的培养,以便于肩负起传承与推广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从攀岩运动的发展沿革、社会功效、运动机理以及深邃内涵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传授,用以培养与提高学生对于攀岩运动的理性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黄静,熊昌进.攀岩运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3〕曹建民,张健.极限运动(二)攀岩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2.

〔4〕吴鹏,薛强.高校开设攀岩运动的推力与阻力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

〔5〕温博.攀岩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中图分类号:G88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177-03

收稿日期:2016-03-27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发展路径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海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与启发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