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

2016-03-28洪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台湾大学监控大学

洪丽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

洪丽

台湾在因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评鉴体系。系所评鉴是其重要的改革举措与成果之一。对台湾大学系所评鉴的实施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总结其在国际化、去中心化、专业化、个性化及服务技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策略,对构建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高职教育质量监控;思考;借鉴

近年来,中央、地方接连出台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指导政策和文件,意在新的五年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其中,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在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政策跟进及效果监测之间建立起关联,使高职教育现代化这一目的由模糊变得清晰。制定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高职教育以评促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台湾职业教育积极因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纵横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办学实践和教育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系所评鉴制度。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同根同源,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教育交流活跃。两岸高等教育具有相似的发展逻辑,从两岸高等教育评鉴现状比较来看,台湾大学评鉴的理论与实践改革颇值得大陆学习借鉴。基于此,分析台湾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的做法与经验,对探索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整改工作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台湾大学系所评鉴

在台湾,系所的含义有较严格的区分,“系”专指本科院系及本科生培养;“所”专指研究所及研究生培养。[1]系所评鉴是指政府或者专业社会机构以大学学系或研究所为单位,有计划地结合各系所的办学目标与培养任务,对系所内部与外部进行的评鉴。每个系所独享一个评鉴结论、教育品质保证与改进。[2]系所评鉴的特点:一是重视专业差异,不设固定量化指标,由系所自行根据现况,设定评价配分标准;二是不设定标准答案,由系所根据专业培养宗旨与目标,依据评鉴项目,自主举证说明宗旨或目标达成情形;三是强调以教学质量为主,但同时兼顾研究或专业质量;四是强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系所自我改善机制的建立与落实;五是重视评鉴的自我检视作用,而不是为了进行校际或系所间的相互比较;六是评鉴结果采取认可制,由专业同侪进行质量判断。

系所评鉴是台湾大学评鉴的四种类型之一,与校务评鉴同属大学评鉴的两种常规类型,每五年办理一次,足见其在台湾大学评鉴中的重要地位。学者对台湾大学系所评鉴普遍持肯定态度,[3][4]认为系所评鉴是台湾大学评鉴制度演变的创新之举,台湾大学评鉴制度是接轨国际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体现,也是步入专业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对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台湾高校的自我评鉴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系所评鉴的启示

系所评鉴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进程,其评鉴理念力求与国际接轨,彰显科学,随之促使评鉴立法完善,评鉴主体多元,评鉴类型全面,评鉴流程公开,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学者普遍认为,台湾大学系所评鉴制度对大陆高等教育评估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1][3][5][6]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台湾大学评鉴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国际高等教育评鉴的经验,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第一,促进评鉴理念国际化。台湾大学系所评鉴注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评鉴理论,逐步形成国际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第二,将国际化纳入评鉴指标体系。对学校的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外语教学及招收境外生等方面予以考核,以评价和促进系所国际化水平的发展。第三,评鉴专家国际化。在评鉴委员的遴选中,邀请国外评鉴专家参与评鉴工作。

台湾大学评鉴工作的实践最初是完全本土化的做法,即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开展大学评鉴工作。随之,在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弊端显见及学习国外评鉴经验之风的推动下,台湾试行全然委托民间专业团体开展大学评鉴,但这一短暂的探索很快以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成立而告终止。其原因在于,台湾的传统思想和经验显示由政府进行评鉴更具有公信力。由此,台湾在学习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最后建立了由“教育部控制”的专责官方评价机构,吸引民间专业团体参与评价的比较完整的评鉴制度。[7]台湾大学系所评鉴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谋求平衡,逐渐彰显出独有的特色。大陆在高职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的改革发展中,也面临国际经验的交流学习。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自身的现状,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现行高职教育评价制度的适切性与不足有辩证的分析,对大众的群体心理有充分的了解,立足本土实际实现制度的嫁接培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拔苗助长。

(二)去中心化与行政主导并举

有关台湾评鉴制度变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变迁实现了去中心化,评鉴权力外放、下移,逐步强调多元第三方主体履行评鉴职责,逐步强化院校自我评鉴体系的构建。二是认为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变迁过程看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学治理工作权力的弱化,实则通过对大学评鉴机构的确定及大学系所退场制度,仍然牢牢把握着大学教育的行政主导权力。从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8]台湾大学评鉴制度变迁确有“权力中心化——权力外放——权力回收”的发展轨迹。

主体多元化是台湾系所评鉴打破政府中心集权的一大举措。为了避免评鉴权力过于集中,台湾系所评鉴设立了多元的评鉴主体。台湾地区的大学评鉴主体主要包括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和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以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专业学会,如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中华管理科学学会CMA等。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国际网络中美、日、澳、新的正式会员,以及亚太质量网络正式会员等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也可以被认可。[1]多元评价主体是评鉴专业化的基础保障之一。而在大陆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参与主体不够完善。

台湾系所评鉴以评鉴结果与“退场制”相结合昭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评鉴中的主动权,这或许是为了适应台湾的具体情况,或许是为了应对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教育竞争状况。虽然行政主导的做法受到质疑,但大学系所评鉴的优越性却受到较一致的肯定。台湾在大学评鉴的做法启示我们,行政主导不等于行政中心化,去中心化也不等于放弃行政主导。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过程的专业化,虽然权力所属对评价效力可能产生影响,但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影响。此外,“退场制”启示我们,应注重在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指标中增加专业预警监控,要重点关注办学条件差、社会声誉低,或者招生困难、学生就业率低的专业,从“人才输入——人才培养过程——人才输出”三个方面,构建质量预警监控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以此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与专业退出机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专业,提升办学特色。

(三)以透明化保障评鉴结果权威性

在台湾的大学系所评鉴过程中,从评鉴委员的选聘到评鉴过程的实施,再到评鉴结果的处理均力求保证民主、公正、透明。譬如,为了保证评鉴专家委员会选聘的客观公正,实行专家遴选回避制度。在评鉴过程以及结果处理上,受评大学系所的所有评鉴资料全部通过网络平台填报,所有评鉴的报告、结果、跟踪改进计划都要面向社会网上公开。[6]

教育质量监控的公开透明既是取信于社会的关键,也是促进教育质量监控制度不断趋于科学、完善,使教育质量监控不断提高权威性与民主性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资料保密性比较强,监控过程及结果缺乏透明度。基于公开和透明的要求,要提高质量监控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公开公平,逐步向社会开放质量监控平台的浏览权限。此外还要及时地给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企业等提供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信息,维护利益相关人的知情权,以更好地得到他们对院校发展的支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将会促进学校的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促使质量监控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四)注重院校个性化发展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注重不同院校的个性化发展。为了让受评院校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明晰发展目标,培育学校发展特色,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在评鉴指标体系的设计上特别关注受评院校的历史、现实状态、未来趋势及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6]同时,为受评院校设置多样性的评鉴形式,受评系所可选择接受独立评鉴或者联合评鉴、共同评鉴。[8]

个性化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其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向多样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发展。受传统评价方法的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监控标准相对还是比较单一、固定的模式,在监控指标上缺少特色与创新。如:不同的质量监控主体采用相同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测评,不同学科课程采用相同的指标体系测评,这将导致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不科学,统计样本数据缺乏真实性与可信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为此,未来质量监控体系应在考量学院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固有资源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务实致用特征的评估指标。同时,为了避免单纯依靠量化数据带来的表面化、同质化缺陷,应结合量化数据与质性资料进行评估。广泛运用大数据分析、模糊数据分析、监控视频技术等方法收集、分析监控对象的相关资料。呈交的资料中,质性材料应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评鉴专家必须结合系所评鉴过程,就每一个评鉴项目做出质性评价。

(五)认可制与后设评鉴机制

台湾大学系所评鉴采用的是认可制,[9] [10]其理念主要来源于美国的认证制度。美国以认证制度为基础,构建了“认可组织——评鉴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美国有民间的“高等教育认可委员会”(CHEA)和联邦教育部设立的“全国机构品质咨询委员会”(NACIQI)两大认可组织,认可组织兼具认可评鉴机构与认可高等教育机构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主导高等教育质量评鉴。其他评鉴机构只有经过认可组织认可后,才能获得认可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格。[10]

台湾《大学评鉴办法》第五条规定:“各大学应接受本部或本部委托之学术团体或专业评鉴机构定期办理之大学评鉴。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不在此限:一是已建立完善自我评鉴制度,其自我评鉴结果经本部认可者。二是经本部认可之国内外专业评鉴机构评鉴通过者。前项认可相关规定,由本部定之。”[8]但台湾对评鉴机构的选择主要以政府订定而非认可为手段。[4]此前,根据学者的推测,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运作初期扮演评鉴执行者的角色,后将逐渐转为发挥“评估”评估者的功能。[11]显然,评鉴中心尚未完成这一身份的转变。

为了弥补认可组织的空缺带来的评鉴问题,台湾实行后设评鉴制度。台湾《大学评鉴办法》第七条规定:“本部必要时,得对受托办理大学评鉴之学术团体或专业评鉴机构之规划、设计、实施及结果报告等进行后设评鉴;其评鉴结果,得作为本部遴选委托办理大学评鉴之依据。”[8]虽然台湾系所评鉴制度的认可制实行得并不彻底与完善,但其理念的先进性与专业性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认可制的非等第制、自我比较和评鉴豁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自我评估的意识与热情,引导高职院校从被动接受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自我评估制度的建构,有利于推动院校自我评价与改进、鼓励院校特色发展。除了高职院校自评意识的有效唤醒,自评指标、自评运作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如台湾淡江大学以自我检视、发展办学特色、强化品质改善及提升教育成效四个方面为自我评鉴内容,遵循认可制PDCA的评鉴程序,重点核查学校教育目标、保障措施、学生学习成效与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12]

(六)服务技职教育质量提升

台湾现有156所大学,13所专科学校。156所大学中,有74所隶属于技职体系(包括科技大学57校、技术学院17校)。[9]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后,台湾技职教育从以专科为主,转变为以科技大学(学院)为主。但技职教育体系现代化带来的技职教育层次全面提升、学制延长与技职人才质量并不顺理成章地成正比。受制于生源质量、数量,民众传统教育观念、技职教育资源短缺,产学合作质量不高等困难,台湾技职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仍然困扰着台湾社会。[13]关于台湾技职教育,台湾社会各界更关心的是通过完善的评鉴机制,提升技职教育品质,培养优秀的技职人才,达到技职教育卓越的目标。[14]因之,台湾大学评鉴制度也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保障技职教育质量:台湾对技职教育采取分类评鉴,2005年起委托台湾评鉴协会办理科技大学系所评鉴。[9]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的评鉴工作则由国立云林大学技职教育中心组织实施;[5]继2005、2009年第一、第二轮“技职院校教学卓越计划”实施之后,2009年底台湾又提出“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其中第六条策略即“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15]也正是基于此,技专校院评鉴自2014年始由等第制改为认可制[10]。

台湾大学评鉴应对技职教育质量困境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推进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具有现实思考意义。诚如著名学者Stufflebeam所言:“评鉴目的并不在证明什么,而在于求改进。”[16]评鉴的目的在于保障教育质量,评价一种评鉴制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视其能否客观评价现有教育质量,并促进教育品质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高等职业教育评估虽属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从行为的结果来看,教育质量是终极目标,教育评估只是一种服务与辅助手段。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中,应始终以教育质量为第一诉求,还教育以本来的面目,警惕在教育评估实践中本末倒置,出现以评估为中心,甚至为了迎合评估而美化教育现状或僵硬地套用评估指标的现象。

[1]袁本涛,乔伟峰,李锋亮.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评鉴制度及其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16—124.

[2]杨桂帆.大学系所评鉴政策形成之研究:多元潮流模式的观点[D].台北:台北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12.5.

[3]张宝蓉,郑蔚.台湾地区高校系所评鉴机制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5):53-56.

[4]尚红娟.台湾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1):51-55.

[5]王长旺,王明惠.台湾技职教育系所评鉴与福建高职教育专业评价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5(12):75-78.

[6]徐绍华.台湾模式:大学评鉴的经验与借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3-5.

[7]黄自敏.台湾省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与制度框架[J].复旦教育论坛,2009(2):17-21.

[8]杨莹(台湾).台湾的大学系所评鉴(上)[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44—48,66.

[9]吴淑媛.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评鉴现况与未来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4-35.

[10]高秋香,洪钦铭,许全守.美国认可制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评鉴之启示[J].技术及职业教育季刊,2012(2):33-41.

[11]赵洪.系所评估—台湾大学评估的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52-53.

[12]付娟,陈廷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焦点问题及新趋向——“2015年两岸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06-109.

[13]曾繁相.21世纪初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与改革略论[J].教育与职业,2013(3):169-171.

[14]蔡明学.2009年台湾地区民众对技职教育议题看法之调查[J].研习资讯,2011(5):127-144.

[15]林聪明.技职教育人才培育政策—“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简介[J].技术及职业教育季刊,2011(2):2-6.

[16]Stufflebeam D L.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J]. JournalofR esearchandDevelopmentin Education,1971,5(1):19-25.

责任编辑:何岩

G47

A

1671-6531(2016)09-0031-04

福建省教育厅2014年A类社科研究项目(两岸职业教育专项)(JAS14596);福建省教育厅2014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4851);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团队建设计划资助(LMTD2014111)

洪丽/黎明职业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福建泉州362000)。

猜你喜欢

台湾大学监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及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台湾大学陈书梅教授的书目疗法研究述评
台湾大学接收改造中的“国界”与“省界”*
——基于《罗宗洛日记》(1945—1946)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