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钢琴学习中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措施

2016-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钢琴大脑

孙 辰

(安徽省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安徽蚌埠 233000)



谈钢琴学习中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措施

孙 辰

(安徽省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安徽蚌埠 233000)

学习钢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习者的肢体语言和心理语言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完满。但事与愿违的是,多数钢琴学习者因为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而表现出对钢琴学习没激情、艺术表现力差等问题。本文站在钢琴教育者的角度,对学生在钢琴学习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找到症结的所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为钢琴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学习钢琴;不良心理因素;产生与克服

钢琴是技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在钢琴发展的三百多年时间中,钢琴自身结构的不断完善、钢琴演奏家在技术上的不断追求以及受众对钢琴艺术内涵审美的不断提升,使钢琴学习变得不再简单。在教学中,我们接触的学生往往没有扎实的钢琴功底,因此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但无论是什么基础的学生,不良心理因素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并成为钢琴学习者的通病。作为教育者而言,应该积极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不良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

首先,钢琴演奏是蕴含技术的,如果学习者对基本技术都掌握不了,则谈不上艺术。即便是单从技术层面而言,钢琴学习也不容易,它需要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因素的共同参与,这些感觉和直觉融合了心理的变化和大脑意识层面的共同作用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钢琴学习是从识谱和指法开始的,当人眼受到刺激时,视网膜中的视觉接收器就会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以及神经系统的其他位置,神经系统继续将这一指令传递给运动系统元。这样一来,在视觉—大脑—触觉三者之间建立起一个类似三级连动的装置,大脑作为中转站及时地接收并释放信息。信息接收的过程简单而直接,而信息释放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指令性的过程,指令下达后完成的效果如何得依据指令接收者完成的情况来断定。

当大脑接收到乐谱信息并将其演奏的指令传递到手指上时,手指处的神经元促使此处的皮肤产生兴奋,从而使手指与键盘接触而产生运动。但问题是,手指的触觉在完成大脑传递的指令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坐姿、手臂、手腕等,当然也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大脑在接收信息和下达指令的同时,心理会条件反射地产生不同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心神合一”。在此过程中,一旦手指动向指令与乐谱和键盘之间产生紊乱,手指指型、弹奏速度、力度都会转化成为紊乱的信息而传回到大脑中枢,这时大脑中枢与心理活动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从而出现忙乱、紧张、焦躁等一系列的心理外显,这种心理外显特征更多体现在钢琴初学者身上。

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言传身教都会以上述方式转化成学生学琴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潜意识中已经接受这些信息并沉淀下来,无论在练琴还有演奏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展现出来。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应做到察言观色,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钢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钢琴的紧张度。

2 不良心理因素的表现

2.1 自卑与畏难心理

学习钢琴需要长久的耐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练习者要面对的是纷繁芜杂的练习曲和音乐作品,通过对不同层次练习曲和乐曲的长期练习,积累起丰富的演奏技术。而演奏技术恰恰是部分学习者产生自卑与畏难心理的主要原因,因为每一个练习曲的完成或技术手段的进步都意味着学习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钢琴,没有学习钢琴的天分,表现欲望差,不愿与别人分享经验,课上课下都存在逃避心理,这正是其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还有的学生面对技术性较强的乐曲时表现出畏难情绪,常常伴随烦躁、抵触心理,使练习时间和质量大打折扣。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最终体现在自信心不足上,如何使学生充满自信是施教者面对的首要问题,它的意义甚至超过钢琴学习本身。

2.2 心理依赖

钢琴教学一般采用“一对一”“一对二”或小组课的方式,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回课、教师指导、课后练习,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如果不做出及时调整,将很难发挥学生学习钢琴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学生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子始终伴随其左右,这与钢琴艺术所倡导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恰恰背道而驰,自然不值得提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课堂作业布置下去以后,学生不会主动去查阅资料和动脑筋思考问题,而是更希望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作为教师而言,授业、解惑责无旁贷,但任由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只会加剧学生的依赖性,对他们的钢琴学习和演奏之路不仅没有好处,甚至会影响其个人修养。因此,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传道”。

2.3 演奏心理障碍

钢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经验积累浓缩到舞台表演上,与欣赏者在音响世界中完成交流互动,传递出美的信号,并使之产生心理审美。可是舞台演奏与平时练习不同,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奏者彼时的心理、生理状况,观众的反映等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演奏者的心理失控,从而在演奏过程中出现停顿、肢体语言不协调、演奏过于机械等问题。当然,初学者有这种表现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再自信的学习者,其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和艺术领悟力的不足也会引起这些情形,心理紧张导致的失误不可避免。

两种潜在的演奏心理障碍情形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种情形是学生缺乏充沛的演奏欲望,他们往往会把演奏当成是一个自我水平展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最怕的就是旁观者的评价,从而使演奏欲望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颤颤巍巍或诚惶诚恐,即便是一个异样的眼神都可能使其忐忑不安,不知所措,更谈不上什么表现欲了。第二种情形则是将过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奏中而出现精神涣散的状况。通常情况下,演奏本身是一个心理、精神高度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高强度的自信心作为支撑就可能随时失去控制,使得肌肉僵硬、肢体紊乱、表情呆滞。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演奏者的表演欲望,甚至会大大降低学习钢琴的自信心。

钢琴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比较复杂,无论是自卑、畏难心理,抑或是依赖心理、演奏中的心理障碍,都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建立自信的同时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不良心理因素的解决途径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钢琴艺术博大精深,同时又伴随着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在学琴过程中产生兴趣而摒除因反复练习、机械化操作带来的苦闷,是教师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简单,不外乎是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满求知欲和表达欲,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真正的操作过程却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热情、持久的忍耐力,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师生间的交心互动。

钢琴教学一般都配备固定的教材,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做法。培养学生的热情应首先从作品的选择开始,不应拘泥于教科书本身。试想,抽象化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旋律怎么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换一种做法,将一首简单而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音乐作品作为学生练习的曲谱,则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选取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应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力争做到生动有趣。一般而言,钢琴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因为小课方式使他们单独交流的机会较多,在这种情形下培养起来的感情更加深厚。慈祥的循循善诱和充满关爱的语言比技术示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良性的互动是消除学生自卑和畏难心理、树立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可将专业术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演奏附带联想。比如,在讲到琶音演奏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等名曲中对水的技法模拟,讲到音阶爬行与下行时可以比拟成上山的负重和下山的轻盈,或者比喻成夜深人静时的窃窃私语。音乐语言本身具有非语义化特征,学生在对其不了解的情形下反复练习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生动的讲解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音乐语言的语汇,同时也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2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钢琴应该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不仅意味着学习进度上的由易而难,更在于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并有效、长效地保持下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最多的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练琴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正确与否,通过回课或演奏就能体现出来,建立恰当的阶段性自我考核机制是验证学生学习正确与否的有效途径。

如前所述,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无论如何生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课下学生应积极主动地自主练习。教师依据作业量和练习步骤为学生设定学习时间,明确在不同时间段里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比如,在学习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保持慢速练习,因为乐曲用复调织体写成,主题旋律贯穿在左右手的结合上。常规的做法是先左右手分练,然后双手结合,对于学习程度不深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三至五天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进行阶段性考核,若完成考核就可以进行回课。教师也要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掌控,如果条件允许,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更加准确、有效的监测。第二阶段——快速练习,在慢速的基础上逐步加快演奏的速度,这其中对技术上的要求需做到精准无误,将作品的速度、力度等处理好。第三阶段——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恰到好处的拿捏,在速度合理的演奏过程中释放出作品的风格。当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换而言之,就是为我作用,厚积薄发,灵活多变。优秀的钢琴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钢琴技术、艺术上的指导,更在于通过钢琴教学把钢琴艺术的精粹传递出来,充分拓展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积极向上的学习欲望,掌握科学、健康的学习方式。这才是钢琴教学的真谛。

[1]赵兵.钢琴教学中学生规则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9-170.

[2]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00(3):23-26.

[3]姜仁武.钢琴学习心理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2(6):103-104.

[4]吴磊.关于钢琴演奏技能形成的系统分析[J].交响,2002(4):69-71.

2016-05-16

孙 辰(1988- ),女,助教,硕士,从事音乐教育学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10-0149-03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钢琴大脑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