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质与动商视域下的当代体育教育消费的新思考
2016-03-28薛宏伟
薛宏伟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基于学生体质与动商视域下的当代体育教育消费的新思考
薛宏伟
(集宁师范学院体育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动商的理念由在南京理工大学任教的王宗平教授于2012年首次提出,并在次年4月创立动商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动商相关事宜的研究,这正迎合了奥运会举办后举国上下全民健身热潮,顺应建设体育强国的时局.2014年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消费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推动体育消费,引起全民对于体育行业的重视,本文根据动商的理念,对基于动商的概念的体育消费进行探究.
动商;发展;促进;体育消费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文体消费尤为重要,不仅要关注物质人们的物质消费,还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消费行为.体育消费覆盖范围及广泛,设及建筑场馆、生产健身器材和体育比赛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动商的含义
运动商数(译为:Motor Quotient,MQ),该理念是在智商、情商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主要表现在对婴幼儿动作反应能力、行动能力和未来生长发育阻碍之间的联系.运动商数值低的婴幼儿,其行动能力发展缓慢的概率较大,敏感度高达89%.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发育中容易出现研习技能低下、心智发育缓慢等情形.英国的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会一项研究结果证明,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困难.作为基金会首席执行官的JohnStill(译为:约翰·斯蒂尔)曾指出“天花板效应”,即如果不对身体机能进行开发,智力发展往往会较难提高,碰到无形的阻碍.
在我国,动商理念最初在2012年由在南京理工大学任教的王宗平教授正式提出发表于《中国体育报》.以国外动商相关研究为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王宗平教授对动商做了进一步解释,完善了动商体系.王宗平教授把动商理念分为侠义和广义两种情况,侠义的动商一般指每个人的运动商数,是人们进行运动的能力,是每个人发挥自己运动潜能程度的能力,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运动心理、运动机能等方面.从广义来说,动商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这一属性经过个人的运动呈现出来,包含体能运动、生产劳动、生命活动的能力和特性.动商、情商、智商三者结合共同评价人们的基本素质,共同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王宗平教授提出的动商与西方理念有个别差异,认为动商中的指标一般能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升,并且,先天存在的运动天赋如果不经过正确的培养,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其功效,这种观点不同于西方更注重先天因素的存在.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20年后,体育行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按照目前的体育产业规模来看,发展范围极大,但是其中的压力更不容小视.基于动商的理念的体育消费将有助于高效的发展体育行业、促进体育消费,实现体育行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
2 动商理念是促进体育消费的源头
动商是提高体育运动意识、养成锻炼运动习惯的新理念,有益于改善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见解.
2.1消除体育消费的固有偏见
在美国,身体素质好,有运动锻炼习惯,体制强壮的人,不分男女,通常更受人们喜欢,在生活中更易于被接纳和认同,更方面都占优势.美国大学校园里,学习成绩优异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欣赏,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类型的学生没有做到全面发展.这种认识和动商的理念不约而同,都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没有重视体育发展,人们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是如今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免疫力低下.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只关注孩子试卷上的分数,对于青少年其他方面的发展不闻不顾.一些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或者教学资源贫乏,没有丰富的运动器材,没有充分发展校园体育.俗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长久以来没得到有效的指正,导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将产生更坏的影响.
动商理念正式提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传统认识,建立全民健身新潮流的意义.并且,从动商理念在我国正式提出的时间来说,正处在中华民族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机.动商致力于研究青少年身体素质、全民健身等内容,积极倡导推动健康生活模式.动商的研究不只是单一的针对体育讨论体育,而是被提高到和智商、情商并齐的程度,三个方面构成评价一个人的综合指标,三者相互联系,才能健全人格.动商的表面意义是通过倡导全民健身,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令体育运动进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出动商的深层次意义是使社会、学校不知不觉地接受动商和情商、智商三者并重的理念,突破传统的认识,增加人们对体育行业的重视.而且,了解到动商会促进一个人情商和智商的发展,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并积极引导下一代提升运动素养,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2.2推广体育消费教育
消费教育被定义为,消费者学习与消费资源管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采取怎样的行动作用于消费决策要素的过程.并且,消费教育不只是使消费者学习商品、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在理念、认识、文化层面进行有针对性、有宗旨、有步骤的引导.在体育消费教育上,更需要政府深谋远虑的见解,经过长久的体育消费教育,让人民有意识地进行多种体育活动,使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些体育活动里必定包含较大比率的体育消费.我国正在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断迈进,对娱乐、休闲、健康表现出更多、更高、更广泛的需求.
动商理念的提出,正适应了我国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国的潮流,并为体育消费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提出动商理念的宗旨就是引导人们以人类动作发展的实际规律为基础,发展和把握自身的运动技能,充分开发运动潜能和运动兴趣,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从而,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开发个人潜力,使人们具有终生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了动商作为理念支持,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小、中、大学校,都应该引导、协助、激起全民的体育消费需求,进行广而精的宣传教育,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足够的体育消费供给准备,使体育消费需求及时得到满足,进而推动体育行业快速发展.
3 基于动商的理念促进体育消费的过程
3.1体育消费的感知培养
对人们行为做出引导的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认识,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目前,有锻炼习惯的人很少,从而,怎样激起民众参与运动的热情,产生体育消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动商的理念是促进体育消费的原动力,刺激体育消费的基础是动商理念,通过塑造意识、推广活动和各种视觉识别方法,以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为媒介,提升体育消费的知觉和意识,推动动商理念的宣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动商测评系统的完善.在各种宣传中,为了更高效的提升体育消费需求,建立系统化、操作性强、可量化的动商指标评测体系,凭借各种表现实际情况的指标数值来引导消费者对自身欠缺、不足、差异的感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动商研究中心已经着手针对各年龄阶段创立一套以运动心理、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为主的系统性的测量体系,这套系统性体系的建立,必定会促使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者直观的感知培养,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
3.2供给促进体育消费
心理学解释说一个个体从感知到不足到产生需求,进而转变为动机,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种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我们一般不会刻意去补充维生素,但当我们连续一段时间口腔溃疡,或其它不适时,我们的身体就是在通过这种感觉来告诫我们,某种维生素的含量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缺乏到了一定程度,是时候对维生素进行补充了.二是,要有改变这种不足的条件存在.例如,当我们呆在完全没有可能找到水源的广阔沙漠,即使我们非常干渴缺水,也不会发生到处找寻水源的动机,更不会产生现实的目标行为.但当发现远处有水流的声音,会立即形成寻找动机.从这一方面来看,应先建设各种体育设备、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和体育比赛的供给,用来促进体育消费.不然,增加的体育消费需求没有足够的体育商品和服务供给,反而会使体育消费逐渐消退,或者转变为对其他种类商品或服务的需要.
3.3发扬动商文化效能,加强体育消费行为意向
体育消费动机完备时,就会产生体育消费行为意向.此时,管控住体育消费者的行为意向,适时加强这种消费意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宏观层面,体育消费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无法规避含有某一社会形式及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经济、物质、社会特征.另一方面,从微观看,体育消费者处于现实社会中,必定会遇到生活中的家庭、相关群体和社会阶层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动商的理念来看,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共同出发,逐步加强体育消费行为意向.
3.4体育消费后评价
当体育消费产品供给丰富、有充裕的选择并且消费方式便捷,体育消费行为意向得到方便快速的落实,那么体育消费目标得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体育消费场所的分布更加广泛:高档体育消费场所体育馆、体育俱乐部、体育会所等,按照体育消费支出意向和城市人口密集度进行合理布局,用以满足消费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体育消费.与此同时,对体育消费后的评价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应该创建动态化的动商指标测量跟踪体系,建立动商指标和体育消费两者间的数量关系,让体育消费者在消费体育产品过程中感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实现自我的愉悦感.
4 小结
根据动商的理念,从进行体育消费的感知培养,到凭借体育产品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再到借助动商文化效应加强体育消费行为意向,最后进行消费评价,这一基于动商的理念的体育消费过程基本完成.进而促进体育消费的持续发展,推动体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
〔1〕王洪彪,周成林.运动智力研究述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0(03).
〔3〕张力为.运动智力一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J].中国体育科技,1993(01).
〔4〕A·CraigFisher,张力为,马启伟.运动智力[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2(01).
〔5〕王刚.运动智力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04).
G80-05
A
1673-260X(2016)07-0196-02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