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
2016-08-15闫伟
闫伟
(吉林师范大学 图书馆,吉林 四平 136000)
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
闫伟
(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四平136000)
在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评估时,单个使用期刊h系列指数或者期刊影响因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合理应用影响因子、h系列指数等指标,真实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是当前各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作了分析与研究.
影响因子;h系列指数;期刊学术水平;综合
学术影响力指的是学术研究成果在同行间、学术界的影响力,或者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研究是否被同行、学术界广泛认可.学术期刊是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传播的一种媒介,其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指的是某一个机构、研究团队、个人的学术影响力,而学术期刊这一传播媒介的学术影响力指的是某一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虽然评估对象、评估内容不同,但是两者在评价方法上具有相似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可以采用引证量化评价法,例如总被引频次法与影响因子法,他引率与五年影响因子,即年引用指标与高被引用次法,总被引用次数法等;后者还有文献半衰期、质量因子法、论文机构与作者机构分布、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被引期刊数等,上述评价方法均以文献计量法为基础,得出相关评价数据.
1 h系列指数
美国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San Diego分校的一名教授J·E·Hirsch在2005年发表了《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这一论文,论文中提出了h指数这一评价科研人员个人学术成就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此项指标评价的结果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科研人员个人学术成就评价方面,原有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的局限性.h指数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有计量学指标在评价期刊学术水平方面的缺陷,例如被引总次数、论文总数.总被引次数具有受到少部分高被引文献、论文的不均衡影响的可能性,而论文总数无法切实地反应科学文献的总体质量.而h指数这一评价指标能够同时考虑到文献、论文的可持续性、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研究、研究成果的多样性有所反应.h指数具有对论文数量、被引频次这两项评价指标相制衡的特征,被引次数非常高的新技术论文、方法学也不容易影响h指数,例如,只有论文数量比较多、大多数论文得到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作者,才能得到高h指数值;论文数量不多、但被引频次相对比较高的论文作者,其h指数也会由于受到论文数量的限制而得不到比较高的h指数值;论文数量虽然很多,被引频次却不高的论文作者,其h指数一定不是很高.
但在实际应用中,h指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引文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h指数的计算;第二,h指数值是由自然数代表的,没有良好、有效的差别分析功能;第三,发表论文总数与h指数绑定计算,明显地对科学研究时间比较短的研究人员不利,他们中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发现有一定的可能会被忽略;等等.
后来,有一些研究学者对h指数做出了一些改进、修正,得出了以h指数为基础的h系列指数.Egghe在2006年对h指数的评价效果进行分析时,在以往学者累积贡献的基础上提出了g指数,即按被引次数对期刊论文进行降序排列,随着被引次数逐次进行累计增加,第g+1序次被引总次数累计数则小于g+1的平方,第g序次论文所对应的累积引文数等于或者大于g的平方.并指出若是被引总次数累计数一直大于序号的平方的情况下,不管g的数值是否等于或者是小于文献总数,那就应该将g的数值上加上1;如果g指数的数值已经比总文献数大,那么就在文献序号的数值上加上1,引文数累积数值一直保持不变,到累计引文数的数值比文献序号平方的数值小为止.
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这一理念是加菲尔德在1972年所提出来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挑选、评估期刊,后来,其已成为SCI来源期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仅是评价期刊显示度、有用性的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价期刊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影响因子是相对统计量,从实质上来说,影响因子是近两年期刊所发表论文的被引率的平均数.在评价科技期刊方面,影响因子具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其受到了期刊管理部门、文献检索机构以及科技信息中心的青睐与广泛好评,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科技期刊评价、文献研究、科研管理以及馆藏资源评价等方面.但随着影响因子应用范围的逐渐增大,影响因子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影响因子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自引等,时间限制、学科限制是客观因素的两大方面.对影响因子作相关统计时,局限于学术期刊在前几年所刊登的学术论文,所以,影响因子反映的是近期相关研究成果、论文的被引情况.在所有引文的研究、分析中,总会有引文密度、半衰期这两个时间变量受到考虑,其中引文密度指的是平均引文数,即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但是,科技期刊因为学科的不同,引文密度、半衰期也会有所不同.加菲尔德在其《How can Impact Factor Beimproved》这一研究中表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的引文密度要远远的高于数学类学术期刊,分子生物学类学术期刊的半衰期远短于生理学学术期刊.经过统计分析大量文献后,相关研究课题组也发现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期刊在被引高峰期这一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3 方法
本篇论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SSCI,取其中的四个学科、108种学术期刊,其中,有12种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有18种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术期刊,有21种管理学学术期刊,有5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对2004年至2015年的论文被引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各学科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包括hc指数、g指数、h指数、影响因子与累积影响因子.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值,所以各学科无法直接拿来比较,本研究则引进了一个以标准差当作表示距离的单位、参照点是学科均数,推算出某一学术期刊在其学科专业的相对地位,并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同其他评价方法进行对比,本研究所用的方法涉及到相对较少的指标,具有操作更简便的优点,通过学术期刊在学科专业中的相对位置,克服学科差异的局限性,从而可以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期刊直接评价.
首先,假设对评价指标Y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下列公式CY等于Y减Ym的差除以S,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转换,在上述公示之中,S表示的是原始指标值的标准差,Ym表示的是该指标、该学科期刊的平均值,Y表示的是指标原始值.CY的数值实质上是以标准差当作表示距离的单位、参照点是学科均数,其准确地显示出了这一期刊Y值在其学科专业中的相对地位;但是,因为CY的数值有可能会是负数,人们不容易应用、理解.所以,需要再对其进行线性转换,并得出标准化Y,为避免标准化Y的值在不同学科期刊之间太接近,可以对线性方程进行假设,使其斜率为2、截距为10,从而得出下列公式:sY等于2CY加上10,在这个公式之中,sY所代表的就是标准化Y值;将上诉两个公式进行换算,可得出标准化转换公式:sX等于Y减Ym的差除以S的结果再加上10.
4 结果
为探究在进行标准化转换之后,是否可以缩小不同学科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本研究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从而形成了综合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方法,对有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术期刊、管理学学术期刊、经济学学术期刊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在前百分之五十的期刊分布种数、百分比进行计算.评价标准为:若每个学科期刊的百分比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波动,那么排序就是比较公平的.本研究所涉及到的一共有108种期刊,其中,有12种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有18种档案学与图书情报学术期刊,有21种管理学学术期刊,有57种经济学学术期刊,按照指标的大小对这108种期刊进行排序,并将前百分之五十的期刊列出来,对比标准化转换后的指标排序结果.具体结果见下表:
表1 各学科指标在标准化前后排名前百分之五十的期刊种数[n(%)]
本项研究在通过标准化转换的基础上,对hc指数、g指数、h指数、影响因子与累积影响因子加以综合,对各个指标的优势进行了充分地利用,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期刊学术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hc指数、g指数、h指数、影响因子与累积影响因子加以综合,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学科期刊的学术水平.
〔1〕罗臻,刘莉.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研究[J].情报杂志,2010(03):79-82.
〔2〕龚舒野.基于h指数、h_m指数及复合影响因子的图书情报专业期刊评价分析[J].情报科学,2012(05):704-707.
〔3〕彭爱东,于倩倩.h指数、g指数和累积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相关性研究——以综合性社科期刊为例[J].情报科学,2012(11):1645-1651.
G237.5
A
1673-260X(2016)07-0187-02
2016-03-18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GH15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