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
2016-03-28向宝国罗伟伟
向宝国,罗伟伟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61)
探源中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
向宝国,罗伟伟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安徽合肥23006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正在以各种途径影响着世界,提高着人们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其中中华武术在国外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冲破了庸俗的禁锢,克服了重重困难,传播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着世界人民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不懈追求真理.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探析通过武术的练习之形,在国外形成中华之魂的人类智慧之源.
中华武术;武术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1 中华武术的历史变迁
中华武术发源于殷周,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宋代开始走向民间.在宋代时期武术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保镖、护院、江湖、教拳、演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五四运动”后,武术在校园里开始传播,这离不开西方体育的影响作用,其教学形式由原来的师傅带徒弟的,转向由教师带学生的教育模式.武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被正式定义为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得武术套路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专家们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创编了象长拳、南拳、太极拳等武术套路,影响深远,源远流长.
2 中华武术精神的丰富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生存之间形成的生活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感情的天然载体.那么中华武术在国外传承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文化呢?
2.1武德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核心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武德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过去大都以“尊师重道,扶危济贫,除暴安良,戒淫戒躁,虚心请教,助人为乐”为武德信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武术的精神内涵集儒家、道家和佛家于一体,提倡“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精神,正心修身,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村,大则安邦定国.以儒家思想为教育理念,要求文武合一,天人合一,讲究以人为本.在武术逐渐迈向国际的大好形势下,一个习武之人必须注重武德的培养和教育,这也是武术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更是人类完善自我探究规律的力量源泉.
2.2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作为自强不息的主体,所体现的就是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等品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纵观古今,小到每一个个体的成功,大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精神.
2.3贵和尚中精神是中华武术的基本精神
“贵和尚中”的“和”即和平之意,“中”指双方在追求平等的状况下互惠互利,有矛盾时互相谦让解决.贵和尚中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武术得以传承的智慧源泉.“贵和尚中”的精神也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符合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2.4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武术的精髓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石带.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术,有武术的地方就有华人,武术使世界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心向祖国,通过练习武术,传播武术,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所有的习武之人在武术的习练中,不断的汲取武术的文化智慧和力量,塑造习武之人的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在修炼个人武德的修养上,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素养,即爱国主义精神.
3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成形于奴隶社会,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武术训练,唐朝使用的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元时期民间的习武运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流派林立,形成了多种拳种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武术国际比赛的开展,武术走向世界已是势在必得.武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它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宗教礼仪、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医学理论等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武术的每一个细节中都结合了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元素,优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武术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3.1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
作为中国文化分支之一的传统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阴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自然界规律,是解释所有事物的基础,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父母”,是出生与死亡的变化过程.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与太极、四相、五行、八卦学说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与自然斗争的根基,它能够有效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中华武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所以中国古典哲学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阴阳、太极、四相、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创编的直接影响.如《易经》理论对王宗岳创拳的影响作用,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果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理论对太极拳的直接影响作用,还与五行学说中的事物相生相克原理,而催生了形意拳的发展,从而推演出了“五拳”的生克之理.第二,因中国古典哲学而产生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武术创拳的间接影响作用.例如长拳的大开大合,只追求气力的全面应用等,都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单向作用.
3.2军事对武术的影响作用
武术的起源早于军事的形成,但武术的技击特性及取胜原理却深刻影响着军事在中国的发展.在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武术在军事战争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武术只是军事战争中的一小部分.冷兵器时代武术训练是军事体能、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代高科技战争形势下,短兵相接,直接搏杀的越来越少,但是,武术自身具备的本质功能,决定了它仍然是军事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武术又不断在战争中汲取营养,丰富着武术的内容,检验着武术的技法实效性,提高了武术的生存能力.
3.3武术与节庆表演
和平年代武术的表演功能得到极大发挥,一方面是增加武术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增加武术的练习积极性,使中华民族这一瑰宝得以代代相传.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心理定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每逢节日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表演形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情感之中,表演时锣鼓喧天,狮龙齐舞,各种传统武术项目一应展示,尤其在民间,武术展示的项目更是多不胜举.通过武术的表演培育了民族情感,宣扬了民族气节,启发了民族智慧,唤醒了民族性格的认同和确证,使人们具有了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同时武术也记录了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一脉相承,连绵不断,引发了中华儿女对武术的浓厚兴趣,推动了武术在民间的传播.
3.4武术与医学
古代医书《黄氏医话》中就记载了“按、摩、推、拿”为推拿一科的主要手法,它与武术的基本技术可说是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技法,唯作用不同而以.至梁武帝时,达摩大师将其扩展至搓、抄、滚、缠、捻、揉共十种手法,这也从疾病的角度阐释了武术与伤科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以八卦掌行桩为例,练习要求五趾抓地,因为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阙阴肝经;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小趾通足太阳膀胱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经.从此可见武术与医学的联系.
3.5传统服饰习俗与武术服饰
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和表演性与一体的当代武术,其项目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服饰也是各具特色,且和拳种特点相连,并具有中国各民族服装的印迹和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服装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互认同的外在表现,它的作用很多,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服饰结下不解情缘,武术服饰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又是耐人寻味的事情,它凝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优以民俗民间文化影响颇深,同时武术服饰也携带了不同历史时期民俗文化的环境和底蕴.
4 中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产物,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必定就有武术的存在,实现武术向世界的传播,既能使世界人民了解、认识武术和中国,也能使世人受益.武术走向国际,向世界传播,必须具有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反馈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武术的传播得以顺利开展,发扬壮大.
4.1武术的传播者
在武术向国际化道路上,武术的传播者不仅仅是指人,而且还包括传播机构,尤其是一些官方机构.官方机构注意负责制定武术国际传播的规划、制定资格认定标准,审批分支机构,武术传播的内容和理论的制定,出版武术传播的教材等.分支机构则负责地方武术的传播和开展,以及各地武术发展的情况反馈等.传播者的人则是经过官方机构考核审批过的一些特级、高级、中级和初级的武术从业者,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派出不同级别的传播人员.有了这些专业的传播者,自然就保障了武术传播的质量.
4.2传播内容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理论方面主要以武术的本体理论和相关理论构成,技术方面分为武术基本功和套路.所传授的内容必须经过官方机构认可.
4.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具有历史性和选择性,传播者通过面授、电子媒介、影像制品、纸质印刷品等传播渠道结合生活实际把武术内容传播给受传者.初期由传播者选择传播渠道,进入传播过程后,制约因素会逐渐增多,形成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随之传播渠道也产生相应改变.
4.4受传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武术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主要是武术爱好者.他们大都以武术来强身健体,防病祛病,愉悦身心.这样武术的健身、修性、祛病、养生功能就得到很好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适应能力和普及.
4.5传播与反馈
传播学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意见信息.通过反馈可以使传播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同时也能够激发传播者的高度责任感和传播热情.受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感受和身体感觉,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对反馈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使传播行为达到最大利益化.
〔1〕邓阿美.对武术精神内涵的探析.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2〕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72.
〔3〕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5):75-78.
〔4〕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7,4(5):1—3.
〔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序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2151~2157.
〔6〕何良臣.阵记·技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721.
〔7〕向宝国,罗伟伟.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139-142.
G852
A
1673-260X(2016)07-0192-02
2016-04-12
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