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反腐败研究

2016-03-28戴晨城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腐败中国共产党

戴晨城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反腐败研究

戴晨城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腐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党中央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开展了诸如整党整风等一系列运动,荡涤了腐败的污浊泥水,巩固了新生政权。这些实践依托群众运动的方式,呈现出党高度重视、全方位展开、及时纠正偏差的特点。由于缺乏长期性规划以及过于依赖群众运动,相应的出现了冤假错案。然其反腐举措对当代反腐败研究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腐败;人民群众

腐败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破坏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因此,保持党的肌体纯洁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将“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并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腐败贯穿党的始末,建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建设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遭遇瓶颈的今天,腐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建国初期颇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考察建国初期党的资料文献,述建国初期反腐之举措,旧为今用,探究经验与启示,以求解有效反腐。

1 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败衍生的原因

1.1执政党地位转变贪图享乐思想衍生

在物质条件匮乏、条件艰苦的革命时期,党员干部唯有保持谦虚谨慎、廉洁为民的态度,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一点,先进的共产党人早已意识到。“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2]。然而革命成功后,金钱、荣誉、美色等诱惑来自四面八方,对于没有坚强党性修养的干部来说是很难经受住考验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忧患传统荡然无存,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宗旨观念开始模糊。具体表现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渐渐疏远,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的甚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刘青山甚至说“老子们拼命打了天下,享受些又怎么样”[3]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

1.2相关制度法规缺失给腐化人员以可乘之机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在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无暇顾及在制度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各项制度、体制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客观上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条件。

1.2.1政党体制不完善主要是党政一体、以党代政的问题。建国初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百废待兴的国内环境呼唤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传统封建思想在民众内心根深蒂固,他们认同于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以使社会有序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便得以继承和延续,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1.2.2法律法规不健全新中国法律的制定、颁布需要先废弃国民党政府的旧法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法律的初创阶段,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又落后于实践,从而增加了立法的难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专门关于反腐败法律法规的制定。在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在相当长时间内扮演了临时宪法的角色。而建国后有关反贪污腐败的首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直到1952年4月28日才批准通过,聊胜于无,其他法律的建立也是断断续续。由此可见,建国之初反腐败并没有坚强的法律依托。

1.2.3供给制的弊端供给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和匮乏的物资而形成的实物分配方式。仅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此外,实行供给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物资供应困难,这更加剧了掌握物资和物质分配权力的部分官员的徇私舞弊现象。建国之初实行供给制的人数占到国家干部总人数的83%,更是留给了官员滥用权力以巨大空间,供给制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

1.3党员人数激增及部分留用人员作风腐败造成恶劣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促使众多的群众萌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全国有党员121万人,到1949年底即发展到448.8万人,仅1949年一年内就增加140万人”[4]。一方面,大批党员干部新鲜血液的涌入适应了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一些思想动机不纯的人员乘机混入队伍,浑水摸鱼。

此外,中国共产党对旧公务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原国民党官僚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庞大。尽管大多数经受党的大熔炉锻造后开始为人民服务,但未经教育或改造较差的毕竟也存在,他们承袭旧社会的恶习,利用职权中饱私囊。

1.4熟人社会亚文化影响

中国人重感情,也很善于联络感情,小圈子社会内部会无形生成一张复杂且庞大的关系网,“熟人好办事”“送人情”便是对熟人社会的朴素表达。于是亲情重于理法,人情开道,以情谋私。不容置喙,这是人类社会本能的一种体现。熟人社会的信条最成功地运用非“不请不送办不了事”莫属。即便竞争中的一方拥有绝对优势,他也会想方设法地靠托熟人找关系来增加天平上的砝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权钱交易”。显然这违背了文明、公正,但却没有人提出指责,似乎这就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潜规则被默许,当腐败成为一种文化被广泛接受时,个体就会陷入既痛恨腐败,又容忍、甚至羡慕腐败的矛盾之中。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反腐败实践的特点

面对建国初期严峻的腐败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运动同腐败作斗争,包括整风政党运动、“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和新的反贪污运动。激浊扬清,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巩固了新生政权。这些反腐运动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2.1高度重视全方位反腐

毛泽东是本次反腐实践的总设计师,他对腐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的首长负责,亲自动手…”[2]他不仅给予反腐高度重视,还要求领导负责,抓大案要案。在毛泽东亲自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后,黄敬曾替两人求情,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正是由于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5]。这表现出中央踏石留印、壮士断腕的反腐决心。

为了彻底扫除腐败的死角,不给腐败可乘之机,反腐败运动不只是在管钱管物的部门进行,而是扩展到了党政军。1950年至1953年期间,党进行了三次军队精简整编,为了不致让被整编的人员带着贪污、浪费思想回到基层转业,毛泽东电示“必须将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斗争和整编工作结合进行。如因‘三反’斗争妨碍了整编工作,则宁可稍微推迟若干天去完成整编”[6]。1952年2月4日毛泽东转批安子文《关于在农村中整党结合“三反”运动》的报告以后,农村也开始了有计划、分批地进行反腐斗争。

2.2群众运动方式

建国初期反腐败实践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通过发动亿万群众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就能带来社会秩序。“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是群众运动,没有这些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比如土地改革,仅仅依靠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一个法律而不动员人民群众是不行的,必须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参加,问题才能解决的比较彻底”[7]。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长期的革命实践难免会形成群众运动的思维惯性。而屡试不爽的群众运动容易造成群众运动一抓就灵的错觉。缺乏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沿用群众运动进行反腐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2.3及时纠正各种偏差

“三反”运动开始时,部分领导干部或忽视反腐败的作用,或担心群众运动有偏差,或自身不硬而逃避、抵制监督,导致消极反腐。这时,毛泽东指出“在各种错误倾向中,右倾是妨碍运动开展的主要障碍,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重点要反对领导干部中的右倾思想”[8]。

但毛泽东对党内腐败问题过于悲观,以致在不断反右倾的过程中,采取了大胆怀疑、分配任务、施加压力等不适当的做法,最终将“防止盲目性”、“注意掌握政策界限”等实事求是的方针抛诸脑后,各地区出现了反腐扩大化、左倾急躁偏差。中共中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纠正逼供信和“左”的倾向,强调了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一些错案得以平反。

在经济建设方面,党中央明确强调反腐败是为了促进经济建设的,不能妨碍生产。可是在运动进行过程中,部分人员由于“打虎”积极性过高而荒废了主业,还出现了对资本家苛刻等原因,致使贸易缩小、失业增加,国家经济受到冲击。党中央察觉后,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调整了反腐运动的策略和部署,农村生产和国家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

3 建国初期反腐败实践的局限性

3.1一定程度上导致冤假错案

随着反腐败的深入,大批腐败分子、重案窝案浮出水面,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当前腐败形势的估计变得严峻起来。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领导人开始采用规定“打虎”数目和“打虎”期限的方式,要求各领导人作出“打虎”的具体计划。按照人口比例来检查各地“打虎”数字和分配指标,对取得成绩的地区给予表彰并号召各地学习其经验,对反腐收效甚微的地区严加批评,“像山东这样的大省,有党、政、军、民、学五个方面,有十几个大中城市,有很多分区和县城,一千万元以上的大中小老虎,应当不是几百只而是几千只,不是一二千只而是三四千只。其中一亿元以上的大老虎以十分之一计,应当不是几十只而是几百只”[9]。将反腐指标化,短期内或许颇有成效,便于调动各地区人民反腐的积极性。然而,靠人数、指标来衡量所有地区的反腐成绩,无异于进行机械化操作,不仅脱离实际、生搬硬套,而且搞一刀切,进行时间限制,在巨大的压力下错案冤案的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3.2缺乏长期性规划

在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中,主要是依靠颁布一些条文、法规,发挥法律在反腐中的作用。比如制定的《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小贪污分子的五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都只是针对建国初期特定事件作出的具体规定,缺乏长期性、规范性。因此,这一时期,法律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的效用有限。反腐断断续续,这也是继“三反”运动之后,陆续又开展了新“三反”运动、新反贪污运动的原因之一,未能实现反腐的常态化。

3.3过于依赖群众运动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反腐败的关键。然而群众运动与密切联系群众有着天壤之别,群众运动的发动通常伴随着阶级斗争。一方面,群众运动与阶级斗争结合,双管齐下形成打击贪污腐败的合力;另一方面,群众运动由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不仅感情色彩浓厚而且方式过于激烈,往往因其较大的主观性使反腐扩大化,结果难以掌控。“在三反运动中,许多干部被停职反省或受到撤职的处分,许多机构被整垮,业务陷于停顿,使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急需进行的各项建设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0]。

4 建国初期反腐败实践的现实启示

4.1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反腐工作

腐败是一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政治之癌。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刘少奇为首的领导人,在不断纠正反腐过程偏差的同时,以身作则,谋划了一盘别开生面的大棋。在腐败遭遇瓶颈的今天,更要紧紧团结在习总书记周围,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真抓实干,结合各省、市、自治区的具体实际,雷厉风行打击腐败。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一定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人民的支持克服腐败现象。

4.2营造廉政文化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工作

熟人社会的亚文化是腐败现象衍生、扩散、流行的条件与环境。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从个体开始的,必须从个体着眼其根治之道。因此,必须加强廉洁教育,重视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育,重新树立其对道德、法律的尊重。

潜规则形成与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模仿。“一个人通过滥用职权谋得了金钱、权力、地位等利益,另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便寻找机会,仿效前者去实施腐败的行为”[11]。所以,党员干部的教育始终是最前端、最关键的环节,必须努力营造廉政文化,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提升官员精神生活的美学要求,让他们自觉沐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阳光下。

4.3把反腐纳入制度化轨道

文化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制度。每种制度都有相应的文化作基础,同时也产生和强化着相应的制度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12]。把反腐纳入制度化、体系化的轨道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体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顺应了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是我党在新时期回顾反腐倡廉历程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举措。

4.4依靠群众反腐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腐败损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对之有切肤之痛,这就为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反腐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群众与各级官员“鸡犬之声相闻”,对领导干部的出入场所、衣食住行了如指掌,便于更直观化地监督官员;另一方面,群众将基层干部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是领导干部夙夜在公、勤勉服务的不竭动力。

党章中明确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3]。但是依靠群众决不是搞群众运动。群众运动的盲目性、常伴随阶级斗争所酿成的悲剧至今历历在目。邓小平同志认为不搞运动是对“十年动乱”惨痛教训的深刻总结。因此,集中群众的智慧必须采用规范性的方式,有序进行反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6.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361-362.

[7]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中心,1988:340.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151.

[10]中共中央关于提拔和调整干部精简机构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2-03-29.

[11]于凤政.腐败文化及其形成与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2):37-40.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0-161.

[13]中国共产党党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责任编辑:周芳]

On CPC’s Anti-Corruption in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Dai Chencheng
(College of Marxism,Hehai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8)

Abstract:Anti-corruption campaign in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is a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PC anti-corruption process,which form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in the practice of CPC anticorruption.In the severe situation CPC Central Committee launches series of campaigns such as undertaking consolida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rectification of its style of work,to consolidate new power.Those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offer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oday’s research on anti-corruption.

Key Words:New China Establishment;CPC;Corruption;Public Mass

作者简介:戴晨城(1992-),男,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研究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收稿日期:2015-07-25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05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024-04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腐败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