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构建与思考
2016-03-28周文军李晓晗
赵 爽,周文军,李晓晗
(长春工业大学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长春 130112)
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构建与思考
赵 爽,周文军,李晓晗
(长春工业大学 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长春 130112)
从省属高校就业难存在的原因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构建的重要意义,并从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警情指标体系、警戒线、网络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构建与思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
由于高校毕业人数激增,从2013年起连续几年毕业季被媒体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季”,已使我国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就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教学〔2010〕1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建设[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2]。如何解决毕业与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预警系统的构建已经成为研究高校就业问题的重点话题,本文探索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重要性,试探构建了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和实施策略,以期为省属高校破解就业难带来实现的途径。
一、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供需双方供给数量上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从本世纪初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近五年来在校学生的比例趋于稳定,但是数量较为庞大,今年的毕业生达到749万,再加上以往未就业的学生,未就业学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况且,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种毕业生人数的扩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矛盾,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2.供需双方供给结构上的错位。随着民营资本投入高等教育行业,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热衷于开设一些“热门”专业,考生和家长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报考,导致了这些专业毕业生严重滞销。此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教学内容陈旧,高校偏重书本化,缺少实操过程,这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其中一些小微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大学毕业生入职培训的成本,也加剧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3.供需双方供给需求上的歧义。在就业的学生个体上也存在知识储备弱、职业素养低、缺乏诚信、预期过高等诸多问题;一些省属高校地理位置偏远、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与人力投入不足,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量较少,意识较弱、主动性不强。部分企业也对生源、省属高校、性别存在部分的歧视。此外,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网络监测平台等第三方平台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存在数据更新速度、对外公布时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为高校及毕业生提供监测服务。
二、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含义及构建的重要意义
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给予一个准确、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就是各级人社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实现全面系统地监测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根据科学的程序和手段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评估对未来就业形势进行预测和研判,根据警戒线发布就业预警,促使高校在学科调整、招生计划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全面可持续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1.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是毕业生求职的内在需要
由于高考制度弊端的存在和大学期间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在校期间感到无助、茫然、目标的缺失和缺少紧迫感,导致职业技能较弱。研究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使学生更加了解国情、省情、校情,缓解信息发布不对称、盲目报考等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提高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通过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构建,高校能认清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准确地预判高校整体和各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可以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与帮扶,建立并完善高校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挂钩机制。
3.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是供需两方链接的纽带
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在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高校和用人单位架起一座信息互通的桥梁,双方能够通过公众的预警信息平台对供需双方进行预期研判,“买方”用人单位在促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能及时反馈给“卖方”高校,用人单位承担起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社会责任,明晰用人制度和用人标准,消除用人信息不对称,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4.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我国一直是重视教育的国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热衷源于人力资本的考虑和精神的追求,所以人们对高等教育报有较大的希望。人们还一时很难改变原有的意识,一些毕业生也不能正视自己就业即失业的现实,这就会相应地引起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及教育制度的不满。因此,研究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能科学有效地为民众提供第一手可信服的资料,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构建的思考
1.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警情指标体系重构
高校就业预警系统的警情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毕业生就业供需市场发出警报的指标系统,它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我们应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各地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省属高校不同特点,找出主要矛盾点,以此为基础确定各因素间的联系,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准确性。在总结凝练国内外学者研究同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3-5],根据前瞻性、规范性、警示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划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指标类型,即数量指标考察毕业生就业率、城镇失业率、就业一年内收入水平、GDP增长率,质量指标考察毕业生就业时间、就业途径、就业区域、就业专业的相关度、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
2.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警戒线的确立
自龚红果第一次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以来,我国学者就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的警戒线的影响因素及划分标准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讨。笔者认为就业警戒线是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来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和社会因素对毕业生就业趋势的预测及影响程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本世纪初教育部以初次就业率为指标设计划分了就业预警的五个区域范围,武毅英提出以二次就业率进行划分了三个预警区域[6],欧美等国则以毕业生毕业一年时的失业率来统计反映高校就业情况并根据失业情况划分三个预警区域。我国由于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间前置较长,《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里也要求统计二次就业率,这对于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较为合理且容易获得合理详实的数据。借鉴孙剑萍[6]、武毅英[7]、邹治[8]等人对于高校就业预警线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省属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参考国外的失业警戒线,依据我国制定的城市和城镇失业警戒线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可以以二次就业率为指标设置三条预警线,设置四个预警区域,即就业率高于90%为安全线,视为较为充分就业;就业率80%—90%区间为轻警线,就业市场供需均衡、就业状况较为宽松;就业率60%—80%视为中警线,就业较为紧张、压力较大;就业率低于60%视为重警线,就业面临危机,需要高度警戒。
3.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网络信息系统的构建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互联网信息系统,所以,各级政府组织人社、教育等部门必须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分析及处理系统,将监测与搜集的信息通过模块化的数据处理,来揭示经济、教育、人口等因素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国家应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投资、整合资源进行就业预警系统的试行,各地也可以积极寻找第三方信息咨询等科技公司的介入。在就业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确保信息系统的真实、安全、互通、及时、共享;其次积极做好各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与社会就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的对接;再次,要组建相关的专家、政策决策部门的人员结合自身的经验构成信息分辨、评价的团队,以此对就业趋势进行研判和对信息发布准确性进行监管;最后,对涉及到就业预警信息系统操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加强人员间交流、协调和联系,达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功能。
4.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的应急预案的制定
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应在预知警情的发生前采取必要有效的防范措施,应该根据警戒线不同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此外,社会、企业以及高校应该承担其相应责任与义务,共同消除和缓解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衍生。第一,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国际金融危机威胁我国企业生存,转结构提效率,强化中国创造,提升产业知识化,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大力倡导互联网+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途径。第二,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上下功夫,政府通过对各类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机构等公共部门的合理规划,扩充岗位接纳高校毕业生,此外继续执行好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政策,吸纳毕业生同时缓解地方缺少大学生的困境。第三,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上下功夫,各高校要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自身改革,倡导与企业的合作,相互认知了解,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职业适应力,做好学生教与学、入口与出口的有效衔接。第四,在高校就业服务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和通知方式,打通信息阻塞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高校应多筹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的精细化指导和跟踪服务,共同营造开放、清新、畅通、共享的就业环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OL].[2016-07-07].http://3y.uu456.com/bp_6nj3l1x56001k8300ssf_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2016-06-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 郭志林,姜素华,刘晓华.粗糙集理论下的毕业生就业预警系统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2-55.
[4] 徐瑶,胡建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应用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3-6.
[5] 谢爱国,任志涛,踪程.大学生就业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1-113.
[6] 武毅英.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之探讨[J].江苏高教,2007(5):61-64.
[7] 孙剑萍,汤兆平.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预警线的预测及确定[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41-44.
[8] 邹治,陈万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解读与就业预警线的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9(2):1-5.
The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warning system to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ZHAO Shuang,et al.
(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GuidanceforCollegeStudents,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Based on the causes of the fact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future employment in Jilin province 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an warning system about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what’s more,it has carri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from about 4 aspects, such as its alarm indicator system,warning line,warning system of network information,emergency plan,and so on.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warning system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29
2016-10-08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社科就业创业管理专项(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70号) 长春工业大学辅导员工作室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赵爽(1981—),男(汉),吉林长春,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
G64
A
1009-8976(2016)04-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