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深入思考

2016-03-28任百成

关键词:小康社会以人为本马克思

任百成

(宿州市委党校,宿州 234000)

习近平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深入思考

任百成

(宿州市委党校,宿州 23400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毛泽东最早实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国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则分别赋予了“以人为本”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是“以人为本”在当代的价值追求,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习近平对“以人为本”理念继承与创新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承与创新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创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赋予了“以人为本”理念以新的内涵,习近平则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以人为本”理念的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以人为本”理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当时的思想家们不得不考虑“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

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当时面临的矛盾冲突和社会危机,马克思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判地改造吸收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一种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崭新哲学。

首先,从理论主体来看,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论主体既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那种抽象化的人,也不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那种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的人,而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71—72人。与此相对应,作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标志也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不仅仅指工人阶级的解放。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嗣中解放出来的理论。”[2]因此,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指的是“现实的人”,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也就是包括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人类整体。

其次,从价值追求来看,马克思“以人为本”理念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彻底地从繁重的社会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以前所从事的那种异化的、畸形的劳动也将被真正全面的、自由的劳动所取代,摆脱异化劳动的人们完全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活动,真正成为现实的自由人。“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85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真正成为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则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于中国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以人为本”理念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在党内,毛泽东最早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以人为本”理念具体化为“以人民为本”。毛泽东“以人为本”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二是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邓小平“以人为本”理念逐渐形成并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完善。邓小平“以人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中,表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当家做主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和本质规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代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这正是江泽民“以人为本”理念的真谛之所在。

胡锦涛曾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是党的发展理念、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真正体现在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来,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这是为了推动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来的伟大战略构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龙头和总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三、习近平的“以人为本”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断出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城乡区域发展严重失衡,住房、教育、医疗发展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的发展。为了推动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实际,总结发展经验,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这既为中国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其根本追求就是要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一根本追求得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其最终奋斗目标也必然是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强调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

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是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而是要把理想具体化为现实的、可逐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在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用朴实的语言对人民群众渴望的全面小康做了具体的表达:“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五位一体”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这一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又突出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的发展实际,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二)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价值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目标,是我们党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巨大的承诺,但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不去奋斗,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化为现实,那么这个目标就会成为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提示我们谁才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发展是为了谁,发展的成效应该由谁来评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

习近平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针对这一重大挑战,习近平在很多讲话中一再强调扶贫开发在带领人们群众奔小康过程中的重要性:“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绝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了当前我国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念既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创新与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民群众不但是我国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根据新时期中国实际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极为艰巨的时代挑战,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保障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则是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坚决防范和打击腐败。人民群众当前最痛恨的就是腐败现象,腐败不除,就无法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就无法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其次,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6]。最后,要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加强学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要党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然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技能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弘扬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针对当前社会中屡屡出现诚信缺失、腐化堕落、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各种道德范畴内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能使人民逐渐养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使整个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而教育则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8]。

3.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带领并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我们党自身经验的不足,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机制体制保障不到位,实际作用发挥不够,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落实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总结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论断、新思路。而习近平“以人为本”思想则为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价值论导向和方法论指导。在价值论导向上,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9]在方法论指导上,他则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10]。

习近平“以人为本”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把马克思“以人为本”理论的核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追求,又结合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状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既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一脉相承,又针对当前人民群众主人翁观念淡泊、综合素质偏低、民主权益缺失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惩治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战略举措,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3.

[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1).

[4]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5]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01).

[6]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6-27(01).

[7]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4.

[8]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9-27(01).

[9]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6(01).

[10]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1).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people-oriented” by Xi Jinping——based on deep thinking about “Establish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REN Bai-cheng

(SuzhouCommunistPartySchool,Suzhou234000,China)

“People-oriented”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Marxist philosophy.Mao Zedong first realized the sinol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oriented”.Deng Xiaoping,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endowed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ith new scientific connotation.“To establish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s to combine the communist lofty ideals and the periodical targets;to indicate “people’s happy life” is the value pursuit of “people-oriented” in contemporary;to emphasize that people are the basic power to buil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by Xi Jinpin.

Xi Jinping;people-oriented;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04

2016-09-01

宿州市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QS201624)

任百成(1973—),男(汉),安徽宿州,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辩证法。

D61

A

1009-8976(2016)04-0016-04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以人为本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