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2016-03-28汤胜梅
汤胜梅
(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喀什 844000)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汤胜梅
(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喀什 844000)
五大发展理念自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成为发展经济社会的理论指导大全,经济的发展是为更全面的实现小康,实现小康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前提。本文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社会治理中,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指导;论述了发展理念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它所赋予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提出了坚持以五大发展为引领,促成社会治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除发展过程中制约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挥自身发展优势,牢固树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五大发展理念运用到社会治理中,从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需要;绿色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和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开放是国家充满活力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本质要求[1]。
一、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
发展理念是指导一切行动开始进行的先决条件,转变发展理念,不仅是新时期下我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总体要求,而且是顺应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以发展理念的先导性指导实践,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一)推动经济的新常态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十三五”时期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十三五”规划也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如此看来,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承担着艰巨改革任务的国内近况时,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在物质方面已然积聚了丰富的资本,市场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发展潜力前所未有的提高,新的增长动力源正在逐渐形成,经济发展的向好状态长期存在。但是,因为发展水平存在质的差异,使各地区、各阶层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创新能力不强、协调发展处理方式有待提高、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素质有待提高仍表现明显。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的思维模式使建设主体充分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第一,经济继续中高速增长,基于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包容性,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至此农业大国也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工业有序增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创新理念在这个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职业等新型行业相继出现;第三,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障居民在享受物质生产时协调各方利益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环境,开放、共享社会财富[3]。
(二)丰富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包含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又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重培育和实际中的践行,以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的物质文明,以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精神文明。当前,以文化软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正在进行,在文化建设领域,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要走一条开放、包容的道路:文化建设要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及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各项建设,优劣互补、齐头并进,统一于党的领导下,相互补充,共勉前进,不能单独追求某一领域的发展而忽视其他领域,不协调的发展只会阻碍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文化领域坚持以创新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潮流的因素,固守原始资本难以应对各职能的突发情形,以创新为动力,转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形式多样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转变“死学”状态,活学活用,大力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人才致力于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也要绿色进行,一切活动的展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我们要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中吸收关于保护环境的名言警句,发挥它们深入人心的优势,以醒目的标语宣传绿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播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秉承着兼收并蓄的特质,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先进文化,“取精华、去糟粕”,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事物、成分,使之源源不断地在内容上得以丰富,在特征上更具中国特色,在实践中发展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关于共享,我国坚持以多种方式扩大人才、人文交流,不仅是在展现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更是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国形象,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将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汉语桥》栏目就是在传播中华文化基础上搭建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世界各国人民纷纷学习中华文化的现象,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提升社会建设的新内涵
社会建设始终以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兼顾不同阶层利益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为中心展开的,创新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提升社会建设能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治理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方针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最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公平,逐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保障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制定关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居民生活水平从各方面来看都较之间都有所提升;创新制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为体制的改革提供创新的方向,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目的都在于为群众营造一个和谐、绿色、共享的生存环境。在社会治理方面:转变传统观念,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过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设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协调性的过程,它能够自我发展与完善,不必再施加强制力量去改变其功能,通过协调方式整合社会各种矛盾,社会主体间相互借鉴是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的良策,从一元的治理主体发展为多元治理,各主体间良性互动,在治理层面达到一个有机结合的效果,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发展理念,用其指导实践,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长远目标服务。
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意义
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社会治理,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思想上的指导。自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成为新兴话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结合当前发展现状以及因为管理留下的桎梏,创新社会治理被赋予新时代长远的意义。
(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以来,发展始终坚持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为目标。以社会组织为例: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成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根本前提,政社分离是基础,长久合作是发展道路,充分保障社会组织在群众自我产生,依法自治,积极为社会建设发挥作用。政府将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公民的社会教育交给社会组织,在充分肯定社会组织的作用时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社会组织转变观念,积极配合政府监督,配合政府对日常活动的监管,同政府一道对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监督,这是一项相互合作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要完全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不能局限于社会组织,还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民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一的治理主体不能满足,要求坚持多主体的治理,协调的治理,不仅要在创新治理主体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坚持创新治理的体制、方式、结构等要素。在治理中共享现存的社会物质财富,不偏不倚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治理在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时总是嵌入和谐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而建成小康社会又总是与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因此,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社会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二)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社会整体环境的和谐、安定、平安、有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环境保障。人民利益无小事,切实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创造性地发挥知识、运用知识,以创新为手段,坚持创新社会体制、机制,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好事、解难事,为创建平安中国贡献力量。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是积极推进协调理念的最终结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在社会治理初期,矛盾的解决或许会渗入一些外来因素,参与到矛盾双方,起着“中间人”的角色,但随着社会发展日渐的成熟,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提升,矛盾的解决更多体现的是双方自我协调的结果。乐业是充分调动群众热爱劳动,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劳动,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逐渐变成共产主义劳动,一种自觉自愿的、无偿的劳动,“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4]。这里体现出马克思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开放、共享的社会,每一个公民都自愿地参与到劳动中,最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同分享成果,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为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三)追求“和而不同”的善治目标
现代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流派、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表现在行为模式上的不同利益追求,而社会治理本身就是包容多样的过程,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就要在包容的基础上尊重多样、辨别差异,追求“和而不同”的善治。所谓善治,主要强调的是在治理的过程中大量存在“善”的内容和形式,一味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只是达到了善治一个很小的方面,综合的善治目标是最终追求的结果;和而不同则是在实现社会成员不同利益时追求的和谐、差异中的和谐、多样中的和谐;其次是世界各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但又不随便附和,你有你的发展特点,我有我的中国特色。社会越发展,社会治理的内涵就越丰富,社会主体也就越发具有活力,在追求“以和为贵”的理想时发展“和而不同”,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多领域知识的共存。俞可平先生将善治归纳为十点要素,以合法性为首,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5]为内容的要素划分贯穿于整个治理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正在以此为基础开展治理活动,从而达到对社会治理效能的提高[6]。
三、五大发展理念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契合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领域,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再深入,且理论的正确性与指导性应当运用在一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将发展理念运用到创新社会治理领域,何尝不是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领域的一次理论的尝试和深化。
(一)创新是社会治理长期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要素成分,极大地发挥“创新”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创新作为新时代的制高点,谁能够占领就能够取得先机、赢得胜利,当前所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创新上的竞争,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在格局、方式上,无不体现出唯有创新才能赋予各项事业发展新的动力源,创新亦是社会治理长期存在并产生作用的助推器。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坚持均等化、均衡化、公平化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就业、创业基本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落成,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允许社会组织在满足在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类型,以制度公平为前提的改善民生基础工程稳步进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治理方式,政府懂得“放手去做,有我”的理念,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决策上合理评估风险,防范社会风险,切实保障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防措手不及。面对当前政府治理能力有限、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不足的现象,从转变政府全权参与的理念转变为适当放权的参与,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创新贯穿于国家一切工作当中,社会建设中的创新要比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大力加快社会建设中社会治理的创新,才能保障社会发展活力的激增、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加速形成和实现“和而不同”的善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就要从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中脱颖而出,牢固占领创新这个制高点,打赢一场在创新行列中的胜仗。
(二)绿色与协调是社会治理的调和剂
以往我们追求先污染后治理,伴随着观念发生质的转变,保护环境成为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社会治理的过程性就是在治理时对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凡是那些可能污染环境的发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或者达到排污标准后才能成立,时刻铭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去“求温饱”,现在生活上“求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保障安全食品、纯净饮水、新鲜空气的提供者。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调和在经济领域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突出矛盾,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社会发展离不开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和平衡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以社会治理为先导,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全民全面的参与、部分阶层的共享;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实现人民对基本权利的追求和利益的实现,全面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保证人民在治安有序、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为目标,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保障人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命、财产受到合理的保护。协调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开放与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指南针
开放理念是推动和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的惨痛教训时刻提示着我们:闭关锁国只会阻碍发展的脚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格局已基本形成。在经济发展方面,对外开放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在资源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源开发技术、环境保护先进措施,社会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的治理,还要坚持全球性的治理,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关系着全球人民的生存;在战略布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我国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个国家的桥梁,走出去、引进来在当前把握得十分恰当,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货币等结伴外出,为社会治理提供资金上充足的保障;在治理方式方面,西方对治理的研究似乎要比我们快一些,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借鉴西方关于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从而减少走弯路、颠倒方向的错误发生,为早日实现良好的生活环境作充分的准备。共享发展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体现,尽力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才能保障每一位公民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享受财富,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社会发展动力,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
稳步前进。社会的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涉及全民,基础设施要惠及全民,因此,社会治理也是从解决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保障人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中均等化的享受。总之,开放与共享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发展的理论方向,指明了在具体实际治理中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俞可平先生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水平,有五项标准,分别是民主、法治、效率、协调和公共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5],社会治理作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也要兼顾这些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理论新才能最佳地指导实践,对不适合社会整体发展的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用发展的理论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事求是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的体现[7]。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新华网,2015-11-03(2).
[2] 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N].北京日报,2015-11-16(1).
[3] 李拓.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下发展的战略驱动力[J].决策信息,2015(418):12-1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5]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 管永前.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代马克思中国化的新篇章[J].晋中学院学报,2015(6):1-3.
Five development ideas:a new way of thinking on innovative social governance
TANG Sheng-mei
(CollegeofPoliticsandLaw,KashgarUniversity,Kashigar844000,China)
Five development ideas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guide since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CPC Central Committe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a more comprehensive well-off.Well-off is the material premise to guarantee people to live and work in pea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five development ideas in the “13thFive-Year” period,especially in social governan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ocial governance.It also discusses the guiding role of developing concep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society,and the significance given by this concept to social governance.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should be insisted as the lead to make social governance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the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harmony,green,open and sharing.
“13thFive-Year” period;five development ideas;social governance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05
2016-10-11
汤胜梅(1989—),女(汉),四川宣汉,硕士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61
A
1009-8976(2016)04-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