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杜甫诗歌创作的“苦吟”风尚

2016-03-28王海红

关键词:作诗论诗杜甫

王海红

(郑州工商学院,郑州 451400)

谈杜甫诗歌创作的“苦吟”风尚

王海红

(郑州工商学院,郑州 451400)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的一种特有诗歌现象,体现了诗人的生活之苦、思想之苦和作诗态度之苦。杜甫身处盛唐和中唐转折时期,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代优秀诗歌遗产,使其诗歌显现了“牢笼百代”的特征,并重视诗歌创作的“求新”,因此诗作新句纵横,而强烈的诗歌创新精神使其崇尚及注重格律的“苦吟”式作诗方式,“苦吟”风尚垂范后世,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苦吟”流派。这与其人生经历、由盛唐向中唐转折的时代风气有关,更与其对诗歌艺术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有关。

杜甫;苦吟;创新;后世典范

在“奉儒守法”的家庭教育下,杜甫一生深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影响。前半生,不论是“壮游”,还是在长安徘徊,抑或是追随唐肃宗,杜甫都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不过是残酷的现实让伟大的愿望落空了。既然不能够做到建功立业,就退而求其次,把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也因此在杜甫入川后,写给儿子宗武的诗《宗武生日》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1]919视诗歌创作为传家之业,以此告诫儿子,此后,杜甫更加注重对诗歌创作的探索,在对前人文学遗产的接受上,诗继“风雅”是为尊,力主诗兴通“神”,在此基础上,学主博通,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内在的心得体会,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也就自然新句纵横了。杜甫中后期在诗歌创作上更讲求反复吟咏,仔细推敲,遣词造句更为准确,采用典故更加得当,崇尚苦吟,其诗可谓“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端涯”[2]2244,人称“诗史”、“诗圣”与“诗宗”。杜甫晚年所创作的《偶题》开头便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1]908。

一、“苦吟”式作诗方式

中晚唐以来,“苦吟”成为诗坛上一种特有的诗歌现象。此现象与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诗人的苦难生活状态紧密相关,是诗人艰辛的生活状态以及苦闷的思想意识在诗歌中的反映,与时代的苦难意识相通的“苦吟”又与当时底层诗人的精神状态有关。“苦吟”还与唐代摘句批评有关,是诗人执著追求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诗人崇尚诗歌创作的苦吟,其含义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生活之苦、思想之苦、作诗态度之苦。

生活之苦。杜甫在其诗歌当中就有很多表现生活贫苦却吟咏不辍的诗句。杜甫在《奉赠韦左压丈二十二韵》中写道:“每于百僚上,狠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侠快,只是走跤跤。”表明其作为诗人对于生活之苦及作诗“苦吟”的无可奈何。而李白在《戏赠杜甫》中也写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既是对杜甫作诗之苦吟“太瘦生”的调侃,也侧面反映了其生活的贫苦。“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余”(《复愁十二首》)等诗句也都体现了杜甫在生活上艰苦不易的“苦吟”经历。

思想之苦。唐代诗人多渴望通过创作诗歌,取得诗名,得以进入仕途,实现诗歌及自身价值,乃至生命价值,而无法实现时,就会造成其思想之苦。中晚唐时代,作为底层诗人,生活之苦不可避免,但却能够激发起诗人为了实现本身的生命价值而愈发努力,而当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时,思想之苦就会成为其颇感无奈的精神压力。对此,杜甫感触颇深,在《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中写道:“主上顷见征,纵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在其写给岑参的一首诗《寄岑嘉州》中也写道:“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双鲤鱼。”诗中,杜甫以谢眺自比,渴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得到岑参的欣赏和推荐,借此进入仕途。在唐代通过向显达之人自荐诗作,得到欣赏并推荐进入仕途本属正常社会现象,但经过安史之乱,由盛唐进入中晚唐,社会动荡不安,官场倾轧,科场黑暗,处于社会底层的诗人已经很难仅凭个人才能进入仕途。功名难求,直接造成他们精神上无法释怀的苦痛。思想之苦,也就成了唐代中后期论诗诗中关于“苦吟”的另一层含义。

作诗态度苦。“苦吟”的这一层含义主要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既体现在诗歌构思中的极尽搜索探究,也体现在诗人对字句的推敲锤炼上。唐代诗人论诗歌创作艰辛可上溯到杜甫,其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论诗以“死”,诗歌创作态度之苦可见一斑。

二、杜甫诗作主张求新与崇尚“苦吟”

杜甫大量的学习和借鉴前代优秀的诗歌遗产,可谓“收百氏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晋·陆机·《文赋》),自然杜甫自己的诗歌就显得牢笼百态了,从而作者在诗作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作者追求诗句的创新与诗法的探究,在其论诗诗中可见端倪:

叹息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长吟》

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酬韦韶州见寄》

这种新诗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既有“翡翠兰苕”式的清秀明丽:

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

清诗近道要(《贻阮隐居》)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奉赠薛十二判官见赠》)

平公今诗伯,秀发吾所羡。(《石砚》)

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也有“鲸鱼碧海”式的俊逸壮阔: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遣怀》)

尚怜诗警策,犹记酒颠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疏渥,流传必绝伦。(《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扬论展寸心,壮笔过飞泉。(《赠李十五丈别》)

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寄薛三郎璩》)

杜甫论诗诗中所追逐的境界与作者集中诗歌整体散发出的艺术特色达到惊人的一致,婉丽神秀与风清骨俊相映成辉。由此可见,作者不断在实践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观,这种主观上努力完善自己诗歌的要求,从而使得作者在诗艺的境界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晚而诗愈工。

诗人中年后作诗偏重律体,逐渐“工于刻画”:

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白盐山》

诗律群公问,儒门旧史长。《呈沈人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因此此时的作者逐渐认为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在于“诗思之美和形式格律之美的毫发无间的融合一体”[3],体现在作者的论诗诗中: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遣词必中律,太史候凫影。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桥陵诗三十韵呈县内诸官》

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遰。《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杜甫中后期在近体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可以说使得近体诗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最后完善。在杜甫的一生,诗歌创作伴随诗人走过人生的浮沉,由于诗人坎坷的从政生涯,流落漂泊中困顿,所以越是到晚年,作者愈发:“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死人不休”,如此一来,苦吟式的创作方法产生了: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和裴迪登新津寺庙寄王侍郎》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江亭》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楼杜使君江楼宴得心字》

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咏怀二首》其一

老来多涕泪,意在强诗篇。《哭韦大夫之晋》

陶冶性灵存低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七

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如此“苦吟”的作诗方式,不同于李白式的天才豪逸,激情赋诗,更讲求反复吟咏,仔细推敲,有助于诗人斟酌诗歌中的意象,使得遣词造句更为准确,采用典故更加得当,对于近体诗的写作来说,根据声律的限定,通过不断雕刻琢摩,可以使诗歌的声律音节和翰藻典故得到完美的展现,而作者“抑扬顿挫”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作诗方式不无关系。纵观李白、杜甫一生,在世时为了胸中志向奔波劳顿,可往往徒劳一场。可正因为这样,诗人才能发愤创作,诗文因“穷而后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其二)在辞世后的日子,两人都登上中国诗坛的顶峰。李白天纵其才,诗风倾向飘逸,无迹可求,让后人顿生望洋兴叹之慨;杜甫穷力追新,诗风臻于化境,可是毕竟有迹可寻,因此,杜甫成为后世广大诗人竞相学习的对象。

三、杜甫注重格律的“苦吟”风尚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被尊为“诗圣”,对前代诗歌的大规模学习和接受,并力求创新,崇尚苦吟,使得他成为中唐以来诗歌的集大成者。元稹在评价杜甫的诗时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2]2235-2236。杜甫的诗学艺术,继“风骚”美刺传统,承汉魏风骨,接魏晋时高风远韵,学齐梁间文采风流;在李唐之世,先有陈子昂为其先锋,“高、岑”为其两翼,书香之家言传身教,加之于精于创新,所作之诗正如明人安磐在《颐山诗话》中所论“思入乎渺乎,神恍忽有无,情极乎真到,才尽乎形声,工夺乎造化”,包罗万象而又自成一家,开一代风气,形成了完整而统一的诗学观。

杜甫“苦吟”式的作诗方式以及作诗时对律诗体裁的偏爱,在后世影响了很多诗人的创作,并逐渐形成一个“苦吟”流派,在中唐时期,被苏东坡称为“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苏轼)的贾岛和孟郊,两人作诗就以苦吟为乐,比如著名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而孟郊诗歌也有“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东野诗》苏轼)之评,李贺作诗“呕出心肝”的传说等等,《韵语阳秋》中有这样一段反映杜甫以后的苦吟诗人的记载:“陈去非尝为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夜深得,心从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之类是也,故造语皆工,得句皆奇。但韵格不高,故不能参少陵逸步。后之学诗者,倘或能取唐人语而掇入少陵绳墨步骤中,此连胸之术也。”[4]到了北宋,以“九僧”为首的隐逸诗派,南宋的“永嘉四灵”以及江湖诗派,无不是这一诗风的延续。

后世学杜成风,北宋诗风的代表“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师爷,积极鼓吹学杜,黄庭坚著名的《答洪驹父书》一文中,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杜甫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不拘一格,经常率性而为,在作者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中都看到端倪,这种在诗歌中议论诗歌艺术的写法,给宋代诗人带来很多启发,从欧阳修与梅尧臣的酬唱之作,苏轼在很多赠给友人的诗作中,都有议论诗文创作的特点,如苏轼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结尾说:“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杜甫开创《戏为六绝句》论诗为始,采用绝句这一体裁论诗,在后世逐渐蔚为大观,比如北宋吴可的《学诗诗》虽是以禅喻诗,但体裁和论诗艺术都颇受杜甫影响。而同时代的唱和之作,如龚相、赵蕃以及明代的都穆均以此题来阐发自己的诗歌创作理念。和杜甫诗学观念相近的诗人如南宋陆游的《读近人诗》、戴复古的《论诗绝句》、金代王若虚的组诗绝句《论诗诗》、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更是学老杜论诗的风格,到了清代,王士禛、袁枚、赵翼的论诗绝句,也是传承了杜甫论诗绝句的衣钵。

综上所述,之所以有“诗史”风格以及显现了“牢笼百代”的特征,与其人生经历、身处盛唐和中唐转折时期的时代风气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杜甫个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其诗歌创作亲风雅,诗兴通“神”,学主博通,注重格律的苦吟风尚,这种从内心深处力主追求卓越的诗歌创新理念支撑起了中国诗坛的脊梁,垂范后世。杜甫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杜甫之诗不仅是唐代诗风的临界点,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转折,盛唐余韵和中唐的衰飒之气在他的诗作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他的诗论也在中国诗学的发展历程中留下石破天惊的一笔。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 杜甫著,[清]仇兆鳌辑注.杜诗详注(一至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99.

[4]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C]//[清]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493.

On industrious versification of Du Fu’s poetry creation

WANG Hai-hong

(Zhengzhou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Zhengzhou451400,China)

Industrious versification as a special poetry creation phenomen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in China embodies the hardship life,depression of thinking and the hardship in poetry creation of the poets.Du Fu,whose life covers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Glorious-Tang into the Mid-Tang,sucks the essence of the poetic inheritance from the previous excellent poetries to make his poetries manifest great influence on poetries of later generations.He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in poetry creation.Therefore,industrious versification,as a reflection of his conscious efforts in poetry creation,exerts a long-lasting influence on later poetries,and gradually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ous versification school,which are contributed by Du Fu’s life experiences,atmosphere of that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Glorious-Tang to Mid-Tang,and especially the pursuit of innovative ideas in the poetry art.

Du Fu;industrious versification;innovation;the model for later generations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20

2016-03-02

王海红(1982—),女(汉),河南安阳,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及语文教学。

I207.22

A

1009-8976(2016)04-0078-04

猜你喜欢

作诗论诗杜甫
刘良玉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悲欢且作诗,浮世奈我何
杜甫改诗
探析《论诗》与《人间词话》中的诗歌批评观
杜甫与五柳鱼
疯狂编辑部之作诗也疯狂
杜甫的维稳观
论诗四绝
万能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