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长影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
2016-03-28李克
李 克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 130000)
“十七年”长影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
李 克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 130000)
“十七年”时期,长影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成就较高,《五朵金花》、《刘三姐》等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本文将这些影片的叙事模式归纳为五种类型,并通过对具体影片的分析,还原“十七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情景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情,同时总结这一时期的影片特点,为当下此类影片创作提供参考。
“十七年”;长影;少数民族;叙事模式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语言艺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很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尤其在“十七年”时期,共拍摄40余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影片数量达到200余部,所涉及到的民族达到40多个,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等多个侧面。尤其“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少数民族影片的“三大经典”,体现了民族性和电影艺术特性的成功结合。其中,《五朵金花》和《刘三姐》都是长影贡献的经典作品。
少数民族题材一直是长影关注的重要题材领域。长影在“十七年”时期拍摄了大量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包括《内蒙人民的胜利》、《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牧人之子》、《五朵金花》、《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等。这些影片大致可分为五种叙事模式。
一、生产+斗争模式——《内蒙人民的胜利》
《内蒙人民的胜利》是长影拍摄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这部影片原名《内蒙春光》,于1950年完成后曾在京、津两地上映,但随后出现一些批评声音。为此,文化部邀请民族事务委员会代表及文化界重要人物进行座谈,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内蒙春光》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影片“和我们今天的政策不相符”的错误之处,即影片忽略了“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打击共同敌人”这一策略思想。长影创作人员根据座谈会发文和周总理的讲话精神,对影片进行了认真修改,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影片定名为《内蒙人民的胜利》。影片完成后于1951年3月重新上映并获得好评。
《内蒙人民的胜利》展示了1947年秋内蒙东部某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内蒙古人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并未就此罢休,意欲唆使处于观望状态的某旗王爷道尔基反共。道尔基一直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赞成人民政府的政策,一方面又同国民党特务保持联系。后经我党工作人员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道尔基王爷渐渐认清了特务的真面目,最终与我军共同击溃入侵草原的敌人,保卫了内蒙人民的安宁。影片情节复杂,矛盾突出,道尔基王爷的形象,也在他觉悟的过程中得到了完整塑造。曾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内蒙人民,将痛苦与愤怒化成顽强的反抗,与人民军队一起将入侵家园的敌人击败,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除表现我党民族政策的伟大及内蒙人民与敌斗争的顽强精神,影片还将充满浓郁的蒙古族生活气息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奔走的牛羊驼马,精彩欢乐的敖包会,情意缠绵的绣花荷包,香浓醇厚的奶子茶……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蒙古族情调。有人评价《内蒙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讲,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开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无论是主题方面,还是选用少数民族演员扮演本民族角色及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都对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产生了积极的和重要的影响,具有先导性的启示意义。”[1]
二、悬疑+爱情模式——《芦笙恋歌》
《芦笙恋歌》是长影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开篇即造成了很大的悬念:晨雾迷漫的深山老林里,拉祜族老人阿七正带领一支寻找磷矿的勘察队艰难跋涉。突然,密林中射出一支冷箭,射伤了勘察队员。这样的开篇形成紧张而悬疑的气氛,随着情节的开展,环环相扣的悬念继续展开,而倒叙的情节把观众带入娜娃和她失踪的未婚夫扎妥的故事里。另一条情节线索——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与拉祜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等场景也一一呈现出来:扎妥和娜扎是一对相爱的拉祜族青年,但因为国民党兵的围攻,扎妥被围在深山老林里,沦为“野人”,与一只小熊为伴艰难生存。深爱着扎妥的娜娃伤心欲绝,但她相信扎妥还活着,从此经常到密林中呼唤扎妥的名字。经过努力,勘察队员抓住了扎妥,一对恋人终于重逢,而扎妥也带领勘察队找到了磷矿。《芦笙恋歌》既是一部描写西南边疆拉祜族人民对敌斗争的影片,也是一部描写少数民族青年爱情的影片。影片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其中有很多惊险场面的描写,如扎妥在密林中与凶猛的豹子殊死搏斗,扎妥等人与国民党匪军斗争失败跌落悬崖,娜娃寻找扎妥攀危桥落水被敌俘获以及遭匪军调戏时机智逃脱等,都很惊险刺激。影片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展现了拉祜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比如拉祜族青年特有的择偶方式:在民族歌舞会上,小伙子扎妥抢了心爱姑娘娜娃的花头巾,俩人由此相爱。少数民族绮丽的风光和美妙的歌舞融为一体,让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这些都是这部影片具有艺术魅力的地方。
三、歌+情+景模式——《五朵金花》、《刘三姐》
《五朵金花》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描写了白族小伙子阿鹏寻找心爱的姑娘金花的故事,表现了阿鹏与金花淳朴、善良、对爱情坚贞不屈的品格;通过描写山美、水美、人更美,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白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主题。影片的整体风格是歌颂性抒情喜剧,将色彩处理、人物表演、音乐歌唱等多种元素完美地统一起来。与《刘三姐》的歌、情、景交融相似,《五朵金花》以清新、明快的风格,苍山、洱海、蝴蝶泉的秀丽风光,优美动人的大理民歌,欢腾热烈的三月街盛会,以及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淳朴的生活,形成了这部影片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因而《五朵金花》被赞誉为“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2]的影片。
《刘三姐》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刘三姐”的故事是流传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间的美丽传说,刘三姐是壮族山歌手,她不仅是山歌的化身,也是美好和智慧的化身。《刘三姐》的最大特点,是将歌、情、景融为一体,优美动人的山歌旋律,旖旎多姿的山水景色,穿插着主人公刘三姐与阿牛的真挚爱情,歌、情、景相互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影片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情境:云雾缭绕的山峦,碧波荡漾的江水,层峦叠嶂的倒影,仿佛把人带入仙境。就在这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致中,刘三姐踏歌而来。欣赏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伴随着悠扬而激荡的山歌,美丽的刘三姐带着不平与愤怒来到我们面前。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揭露了财主莫怀仁压迫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也表现了劳动人民不堪压迫奋起反抗的斗争精神。影片通过刘三姐与阿牛及阿牛的伙伴们对歌、与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充分表现出刘三姐的聪明才智及面对封建势力勇敢斗争的精神。影片将人物、山歌与优美的山水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美、歌美、风光美的特点。
四、民族团结共建+亲情模式——《达吉和她的父亲》
《达吉和她的父亲》是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风貌以及彝、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家大胆表现人间真情的创作精神,这在政治至上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影片着重描写了两位父亲的思想变化:马赫老汉在得知任秉清是达吉的亲生父亲时,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对即将失去女儿的事实,他本能地抗拒,不想让人把女儿领走,但理智又让他认识到应该让达吉父女团聚。最终,马赫老汉身上正直、刚毅的品质战胜了狭隘、自私的想法,他决定让达吉跟亲生父亲任秉清走。另一位父亲任秉清在得知达吉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时,想与之相认的心理是很迫切的,但想到这样会给彝族兄弟马赫造成很大的痛苦,他又于心不忍。影片成功塑造了任秉清的美好形象:他有着善良、宽容、牺牲自己体谅别人的良好品格,他有着顾及少数民族情谊的较高的政治素养。《达吉和她的父亲》把一个父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演绎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歌颂了新时代的人情美、人性美,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五、边疆背景+反特题材
《边寨烽火》是长影第一部彩色片,影片描写了解放军支援西南边疆建设,到景颇族山寨修建水闸、引水开田的故事,其中包含敌特分子从中破坏而我军民齐心歼敌的情节,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遭受的深重压迫,显示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除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斗争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外,还有一些其他题材影片是以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为背景展开的,如反特题材影片《猛河的黎明》以西南地区的藏族为背景,《冰山上的来客》以西北边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为背景,《神秘的旅伴》中的故事发生在边境线喇猛镇检查站,以彝族、瑶族为背景。
另有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金玉姬》和《冰雪金达莱》的故事发生在长白山地区或中朝边境,主人公都是朝鲜族女性。
六、结论
通过以上五种模式可以综观长影在“十七年”时期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特点及对当下同类电影的启示。
长影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生活:他们所遭受的沉重压迫以及为争取自由生活而进行的反抗斗争;他们在解放初期摇摆不定的思想以及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帮助下渐进的觉醒;他们生动鲜活的生产劳动场面以及坚贞不渝的浪漫爱情;我党民族政策的深入人心以及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场景。
另一个特点就是表现了多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如表现蒙古族的《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表现彝族的《达吉和她的父亲》,表现白族的《五朵金花》,表现拉祜族的《芦笙恋歌》,表现景颇族的《景颇姑娘》等影片,将多个少数民族丰富的生产、生活画面和不同的风俗特征一一呈现出来,充满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这些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如勇敢而多情的拉祜族少女娜娃,爱憎分明、勇敢智慧的壮族歌手刘三姐,勤劳勇敢、坚贞多情的白族姑娘金花……这些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成为银幕经典而流传至今。
有人说,“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恰当地描述少数民族的实物文化与文化景观,准确地再现行为文化,深入地表现观念文化。”[3]这是对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核心要求。基于此,有人认为,“一些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冰山上的来客》、《摩雅傣》、《刘三姐》、《阿诗玛》,就不再是‘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为这些电影基本上是当时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借用或改造,没有深入表现少数民族的观念文化。”[4]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狭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指除汉族以外的表现少数民族的人、物、情、景包括文化等一切事物的影片。而相对于世界电影而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因为在世界电影中,中国电影本身就应该是具有民族性的,在此基础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有其存在的独特性。虽然“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但任何文艺作品的时代烙印都是它的正常属性,新中国的经典影片《刘三姐》、《阿诗玛》等作品也不会因为它的时代烙印而被抹煞了光辉的印迹。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属于革命年代,也属于当下,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时代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真金”,历史的进程谁都无法改变。
当然,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较之革命年代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纷纷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为数不少的奖项,这是令人可喜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电影虽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不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创作者在创作影片时的“刻意为之”,即创作者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语境自觉靠拢,满足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想象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尤其是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想象与认知。使得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现各自的民族风情之外,“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先进/外来文化与落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与反抗,呈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对先进/外来文化的妥协、接受、向往与融合。”[5]如《婼玛的十七岁》、《美丽家园》、《图雅的婚事》、《香巴拉信使》等影片都是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影片,但这些影片自身也存在前文所说的一定的局限性。而“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影片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时代的因素外,还有很多值得当下电影创作者借鉴的艺术成就。
[1] 学勤.开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论电影家干学伟的《内蒙人民的胜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3):24.
[2] 田景丰.《五朵金花》的喜剧创新及民族特色[J].电影评介,2007(20):43.
[3] 何明.试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构成要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26.
[4] 程郁儒.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相关概念辨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0(6):140.
[5] 周根红.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境遇[J].民族艺术,2009(1):90.
The narrative mode of minority-ethnic-theme movies produced by Changchun Film Studio in the “Seventeen Years Period”
LI Ke
(AcademyoftheSocialSciencesinJilinProvince,Changchun130000,China)
In the “Seventeen Years Period”,the minority-ethnic-theme movies produced in Changchun Film Studio are with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uch asFiveGoldenFlowers,ThirdSisterLiu,and so on.They are regarded as the classical works in China’s contemporary film history and they are still famous nowadays.In this paper,the narrative model in these films is concluded into five styles.With the analysis to these movies,the ethic polic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cooper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and minority,and the unique customs in minority inhabitation area in this special historic time of “Seventeen Years Period” have been restored.It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time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reation of this kind of movies.
“Seventeen Years” period;Changchun Film Studio;minority ethnic;narrative mode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19
2016-07-12
吉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十七年时期长影电影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D5)
李克(1975—),女(汉),吉林长春,文学硕士,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东北文学文化。
J905
A
1009-8976(2016)0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