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16-03-28黄蕊
黄 蕊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中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黄 蕊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22)
美国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谓绝对先驱。无论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良,还是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等不同领域,美国高校均为外界展示出了良好的榜样与示范作用。通过进行有关中美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试图从差距中找到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路径,不断深化培养目标,从而为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美比较
长期以来,美国坚持教育强国战略,无论在自身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是海外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方面,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范式与榜样。因此,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借鉴美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正是得益于成熟而发达的资本与金融市场,美国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方面,清晰且明确。培育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美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共识。例如,波士顿大学便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理论管理技能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不断强调个人综合能力培育对于社会贡献度的影响,这也使得其毕业生在工作中可以很好地融合、适应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业务。同时,伴随着金融业深度与广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美国大学也愈发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全球化的金融意识,通晓国际金融业的运行规则,以及善于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将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主流。总体而言,美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成熟的软硬件配套相得益彰,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较之下,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却略显模糊。人才培育与实际金融业务相互脱节的现象,更是愈发明显。政府、企业、高校对于中高端金融决策与研究人员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而陈旧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障碍,实习基地与实验室资源有限,都成为抑制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口径继续扩张的可能因素。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偏低以及职业化水平欠缺是当今中国金融人才市场最难以平衡的现实矛盾。由此可见,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育并没能很好地助力我国金融业的进步。“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技能匮乏所带来的自我调适能力下降,甚至加重了金融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
二、中美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力求突出专业性、融合通识教育并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1]。伴随着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专业已愈发呈现出“重数理、重模型”的学科特点。为此,美国高校与时俱进,纷纷开设金融实证分析、多元统计和金融数学等金融方法论课程。而以数学和计算机为基础的量化分析课程更成为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由定性的理论分析向定量化的实务操作过渡,也成为美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最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美国高校始终保持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争取做到及时跟进学科的动向与热点[2]。例如,随着“互联网+”与行为理论的盛行,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开设网络金融、金融监管和行为金融等新兴课程[3]。这些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课程也帮助学生有效拓宽了思维视野,提升了其专业素养。同时,为迎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金融实务操作能力,许多高校开设了个人理财业务、海关单证制作、期货期权交易模拟与金融风险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金融业运行机制与规则,让其提前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实际。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校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对于专业素养的提升效果,因此开设了众多基础通识课程,使学生不单纯局限于本专业的狭义视角,而在多学科、互相交融的环境下实现对金融学的深层次理解。如麻省理工大学便规定,在校金融专业学生应先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基础学科,随后才能进入金融专业课程学习。与此同时,在广泛的选修课设置中,还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赏析等非专业课程门类,通过跨学科与知识交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实现其对本专业理解的深层次升华。
相较之下,中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墨守成规。大学一二年级基本以经济学门类下的通识教育为主,学生在本科三年级之后才会正式接触与金融专业相关的系统知识[4]。虽然一些高校也陆续开设金融实务等实验室教学课程,但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更多的实验室教学已逐渐沦为学生的自学操作平台。而在2013年课程改革之后,中国高校也开始尝试引进英文原版译著作为本科金融专业的教材,并在部分资优班级推广双语教学,但因学生英语水平不足且外文译著中涉及的金融常识与中国资本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常常有悖,所以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5]。
三、中美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方式的对比分析
长期以来,美国高校施行高度自治的管理原则,学校组织部门各司其职,很少受到教育部的直接干涉。也正是得益于这种自由的管理氛围与包容的教育体系,美国高校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均获得了颇多赞誉。与此同时,许多美国高校允许非金融专业学生自由旁听,若其能够达到相应学分或硬性标准,甚至可以随时转入金融专业。通过适当引导令学生找到自身的兴趣点,是美国高校兼容并包的集中体现,而学生的多学科背景也丰富了金融专业原有的学科视野与内涵,为金融专业培养起到了螺旋式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软件配备方面,很多老师开始尝试依托“互联网+”平台,启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教学软件。比如一些企业级移动教育产品,可以帮助培训机构创建全网络覆盖的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学校可以自由组合功能,拼接适合自己的移动学堂,并利用手机移动端进行移动教学或补充PC端线下教学,实现“教—学—管”一体化理念。而在实践教学环节,美国高校金融实务仿真平台的搭建,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寓教与学的诉求。大量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包含了实验教学内容,而学生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也在这些仿真平台上得以进一步运用。与此同时,美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十分完备。比如麻省理工大学,便采取了产学结合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学习不仅包含课堂讲授,更包含企业实习与项目合作。在与真正的金融从业者、教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和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金融学素养、创造能力与合作精神都得以重新升华[6]。
而在我国,金融本隶属于应用型学科,但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却始终墨守传统。板书讲授、学生记录笔记、考试前划定复习范围,一切围绕书本为准的教学模式不仅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更是一种内耗。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形成了学习惰性与考试依赖,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也令其独立思考能力大幅减弱[7]。可以说,很多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往往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而终止了。考试通过便代表着知识学习完结的思想,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尽管,目前国内一些顶尖高校已展开有关“微课”和“慕课”的普及工作,但对于众多地方高校而言,尚不具备类似的教学资源与平台投入。因此,学生对于此类新兴的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升[8]。另一方面,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共建、对接的实习基地少之又少,学生实习分流任务十分严峻。而且,许多商业银行、保险企业乃至证券公司即便接纳了学生在此实习,但让其承担的任务却与金融业务实际相距甚远,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仅有悖于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更造成了严重的实习资源浪费。
四、中美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水平、研发能力的根本保障,它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在美国,高校教师的应聘门槛之高,正是便于其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美国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最首要的聘任要求便是——在具备博士学位的同时至少需要在本究领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种类似于国内“双师”资格的聘任条件,正是金融专业应用型学科属性的最直接体现。诸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聘任标准便为——“务必所有教授都是先在实验室、研究所或公司工作若干年,具备一定的金融实务技能与科研经验,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具有一定的名望,然后才可至学校任教”[9]。其次,美国高校不约而同地推崇高校教师的“杂交优势”,即除非存在极端情况,否则概不允许本校博士留校任教。这样的做法可以归因为,长时期受到本校学术氛围训练与影响的新任教师很难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带来新思想、新理念。创新永远是美国高校最为看重的品质,而“近亲繁殖”的聘任模式将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术视野及平台的进一步开拓。
反观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的聘任过程,难免存在诸多弊端。中国高校教师作为具有事业编制的特殊职业,工作环境稳定、工作氛围安逸,而这也造成了中国高校与高校间的人才流动并不频繁。也正因如此,中国高校的教师聘任更青睐于全日制、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博士。初次步入职场,这类年轻教师充满活力与工作热情,但同样他们除了具备多年专业化的学术技能训练,其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接近于零。他们通常没有任何金融领域的专业化资格证书,也没有系统化地在金融机构内接受过培训。因此,与实践严重脱离的青年教师们只能依靠自身对于金融专业的片面理解,对相关知识照本宣科。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高校并没能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有关金融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和主题讲座均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内博士本校留任的现状十分普遍,更有一些青年教师本科、硕士、博士近10年时间均在同一所高校读书。他们的留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院系内的教学压力,但从师资队伍管理角度而言,并不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表现。
五、提升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美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细致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规划、教学方式改革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我国高校应制定与金融市场发展实际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上海自贸区、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如火如荼兴建的今天,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更应该与时俱进。注重金融实务,具备良好数理分析能力与计算机操作水平,拥有前瞻的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愈发成为市场新宠。如何令人才供给质量匹配当前金融行业的服务要求,是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关键。摒弃过往循规蹈矩的培养目标,紧密把脉金融市场热点与走向,用金融岗位需求作为根本指引,适时修订人才培养定位,这才是将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最优路径。
其次,我国高校应完善金融专业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建设。
本质而言,金融已顺应时代所向,成为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门类。以编程语言为依托的量化分析模式,以统计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需要艰深数理推演的产品定价模型,都成为当今金融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的技能。在这样的学科要求引领下,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不应固步自封、单一守旧,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建设可谓迫在眉睫。在传统专业既有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理论课程基础上,高校需要更加多元化课程门类,尤其是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课程。诸如,金融数学、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行为金融学等等,这些金融学与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交融的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于金融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能够及时把握金融业发展的时代脉搏,令学生更易适应当前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所向。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要充分注重金融专业的实验室教学工作开展,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实验室硬件提升、软件购置与金融数据操作平台建设。只有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轻实践、重理论”的不良局面,从而愈加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再次,我国高校金融专业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可以显见,就金融行业迅猛的发展态势而言,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模式终将淡出历史舞台,更具创新性的教学用具、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被引入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与创新热情。诸如,课堂内可以引进“电子白板”这一教学器具,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公示推导、作图制表、批注修改和音频视频播放,对多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极大地解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种种局限,更能够令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与此同时,在实验教学环节,大量的金融仿真模拟练习,可以激发学生最直接的观感,令其对金融操作实务产生最真切的体验。一直以来,创造性思维的获得,从不依靠纸上谈兵。在金融软件演示、课堂讨论与公司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身临其境,不断提高着自身的金融建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这种得益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终将使学生们受益终生。
最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要充分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除学生之力外,更与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息息相关[10]。教师优良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层次提升的必要条件。而金融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与专业发展、学科属性完美对接。具备“双师型”资质的青年教师,亟需融入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弥补毫无实务操作能力的科研型教师的技能短板。同时,学校也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与用工制度,吸引技能型双师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实验教学质量。而对于团队既有的教学人员,高校需积极鼓励其考取各类型金融职业资格证,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做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归根结底,金融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金融专业教师需要在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中,不断寻求业务能力的提升与突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多元化的人
才供给、资源整合,而拥有复合型的学历背景,专业金融市场实践操作能力的新鲜血液,一定会将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贯彻得更加完善,从而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添砖助力。
[1] 秦响应,杨伟坤,秦菊香.美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4(3):96-98.
[2] 刘萍.超越课题:透视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活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65-67.
[3] 陈榕玲,彭飞.美国高校创新金融实践教学模式SMIF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6(1):136-142.
[4] 徐小龙,朱捍华,储峥.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3):107-111.
[5]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6-28.
[6] 倪丽娟,陈辉.制约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46-47.
[7] 宋丁全,黄洋,王基林.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初步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100.
[8] 王森,李婷,周远.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15.
[9] 姜建明.美国高校教师聘用过程探析[J].江苏高教,2009(4):146-148.
[10] 姚海祥,李丽君.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187-18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n financial profession between Sino-American universities
HUANG R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130022,China)
American universities can be described as an absolute pioneer in talent training in financial profession.The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aken an example to show the outside world a good role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on talent training in financial profession 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 sett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the university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and so on.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s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in two countries,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correct path for China’s financia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gap,and continuously deepens the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talent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China.
financial profession;talent training;Sino-America comparis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16
2016-08-23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理工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工科+金融”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H150120)
黄蕊(1987—),女(汉),吉林长春,讲师,博士 主要研究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理论。
G64
A
1009-8976(2016)04-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