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人才协同机制研究
2016-03-28王岫鑫李章勇赵德春
王岫鑫,王 伟,李章勇,田 银,庞 宇,赵德春,冉 鹏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人才协同机制研究
王岫鑫,王 伟,李章勇,田 银,庞 宇,赵德春,冉 鹏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高等教育改革是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为辅,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本文提出以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规划科学学科方向,开展新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校企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
信息技术;数字仪器;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协同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1]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有效实现对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整合与利用。如何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交叉学科创新教育模式,一直是摆在教学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是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和我国数字仪器产业的迫切需求。因此,推进人才模式研究,合理安排知识内容,突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培养学科归属感、自豪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企业的合理选择
产学研双方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不仅应该着眼于人才、资金、技术、实验条件等资源的互补性来辨别合作的可能性;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国家政策以及企业信誉等各方面因素对合作产生的影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避免舍近求远、相互攀比等脱离合作教育的目标,使创新人培养流于形式。合理的企业选择,直接关系到产学研合作双方的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将企业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流程等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岗位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实现全过程协同培养;通过多方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课程等,进一步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促进高校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盟关系。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实现社会、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一是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必定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够促进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二是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三是产学研结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行业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
(二)开放式的平台互动
高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去,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发平台的建立,为学生与企业在一起合作交流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与氛围。通过彼此之间直接性的探讨、共同克服实际研发和生产中遇到各种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在教学中导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操作知识,使企业有机会在早期就对未来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塑造,使学生进入企业上岗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相关问题,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很多隐性成本。学校借助企业平台,也有利于整合实训和实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仪器设备,突破高校实训的局限性,降低学生实训成本。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渠道,跨越了高校和企业的壁垒,建立出开放式的多元化人才交流机制。
(三)完善的协调机制
由于产学研合作双方隶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双方在合作目的、合作理念的形成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确保双方达成统一共识、树立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能否合作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加大学生参与质量评价的力度,吸引行业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为了实现高质量协同育人,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吸收行业、用人单位与学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有接受教育的知情权,行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培养过程,加强行业、用人单位与教育教学的联系。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邀请行业、用人单位人员讲授实践性课程,按照行业生产质量管理模式和职业标准考核评价学生等。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制定出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保证产学研制度的合法化,使合作双方需要从协作方式、资源使用、知识产权分配等多个方面构建完善的协调机制,用以解决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切实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地方建设实施创新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二、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的工程人才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意见要求高校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建立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推进高校开放、合作、共建;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2]。因此,优化学科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发展需求,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有效途径。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可推广性研究
人才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升学生科研素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我校工程团队为例,我们不仅重视研究理论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积极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创造环境和氛围。我们与重庆西山科技公司、重庆天海科技公司、重庆山外山科技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出一套合理的产学研创新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并从中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经验。
(二)校企协同创新的评价方法研究
数字仪器属于交叉学科,其评价方法应该体现学科特色,需要更加细致化、过程化和定量化。(1)评价指标体系的选用。既要有学科特点,又要有产学研创新,突出交叉学科的信息化特色。包括:课程学习体系、科学研究体系以及企业合作体系等。(2)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和算法。要充分调研和征求导师、同行、学生意见和建议来设计各参数权重体系,通过量化和定性评语等方式确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通过评价体系的研究,跟踪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的复核。
(三)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规划研究
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任务相对繁重,有效实现一种明确的、有序的研究学习生涯规划十分重要。我校特别重视推免生、本校考取研究生与本科第四学年统一衔接规划问题;同样也重视非本专业大学本科或者同等学历考入本学科后,如何尽快适应交叉学科学习研究、如何规划研究生涯问题。通过研究人才规划的形式研究在不同学习阶段,研究生所需从事的工作、参与的课题、掌握的技能、乃至发表的成果。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期望的人才规划,获得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研究过程管理。
三、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数字仪器是数字化卫生信息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字仪器划定为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并进行人才储备[3]。新制订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5]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信息(数字仪器等)、生物(生物医学工程等)等高技术产业,构建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数字、信息、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
(一)着重数字医疗仪器的特点
目前,我国数字仪器的人才培养主要来自少数传统的医学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处于摸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以重庆地区为例,共有5所高校设立数字仪器工程学科,且都包含本科和硕士层次,其中3所高校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但真正发展数字仪器产业的却很少,工程学科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数字仪器产业和健康保健行业的发展。我校定位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点,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学科目标。它具有强势的信息技术背景,学科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人才可以清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社会和单位也能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用人计划。同时学科目标也兼顾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
重庆市不仅是全国第八家生物数字仪器技术产业基地,而且是以数字仪器作为主要产业内容的两个基地之一(另一家是深圳)[6]。并与科技部达成合作协议,通过5年时间在重庆建设中国自主创新数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器械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基地。所以,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我校工程专业立足信息学科,以数字电子仪器为学科特色,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能将数字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电子仪器的设计制造、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在其他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等工作的创新人才。充分证明了学科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从国内外已有的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协同教育来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为有效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大学与企业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协同合作模式,但双方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较为松散,对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也存在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整合各方的培养机制,不能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推进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数字仪器人才协同机制的有效展开,提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需要以协同创新的数字仪器人才培养建设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仪器为特色的三个层次合理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因此,通过完善的数字仪器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在资源方面的各自优势,突破“封闭式”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2):43-5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9(5):1-10.
[4]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重庆日报,2011-01-24(001).
[5]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N].重庆日报,2006-04-29(001).
[6]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N].重庆科技政策法规,2015-04-30(001).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medical treatment synergy mechanism of talent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G Xiu-xin,et al.
(BioinformaticsInstitute,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main high-end talent mode to cultiv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abil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and the method of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complementary,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s built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llaborative digit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bio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new model of training talents,to support digital instrument features;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guide,planning science research direction,a new mode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industry base,to 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search the basic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rection to practice ability orient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digital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digital instrument;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11
2016-08-1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02014)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2001)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20163017)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1600441) 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201101) 重庆邮电大学青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2015-58) 重庆邮电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2015-26)
王岫鑫(1984—),男(满族),辽宁岫岩,讲师,博士 主要研究微纳光纤医学传感器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理论。
C96
A
1009-8976(2016)04-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