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研究
2016-03-28戴静
戴静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研究
戴静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以下可行性路径值得探索:实践活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道德素养和提升自信心相结合,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促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信、独立、感恩的人格品质。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绝大多数贫困生都希冀通过上大学,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通道。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有时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生活压力大,在贫困中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自卑。事实上,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高校贫困生自身和家庭环境状况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贫困生的贫困状况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如果采用静态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教育者由于对高校贫困生的范畴和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会使我们工作的实效性大大降低。因此,总的来说,在实践中我们具体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操作,并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贫富水平以及国家出台的政策变化而调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高校规模扩招,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大学生数量大规模增加。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入学时学费不能及时缴纳的学生我们视为一般贫困生;对无力支付教育生活费的学生我们可以认定为特殊困难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意蕴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人、引导人同关心人、帮助人要并重[1]。加强和提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社会、校园、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是每位高校教育者的职责,也是促使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在贫困生问题上已经建立起了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特困补助、节假日慰问和勤工助学等一系列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在经济上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但是在思想上他们仍旧自卑、封闭、悲观、心理承受很大压力。加强和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美丽校园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需要,是教育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梳理
从总的情况来看,各大高校特别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心理辅导和奖助学金资助,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保证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受主观和客观社会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教育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关注。
(一)个别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落后
与时俱进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但是有些教育者观念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导致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顺利,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够。我国政府对贫困生一系列的帮扶体系,实实在在让贫困大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但是他们心理上感到自卑、敏感。我们大多数重视的是学业方面的教育,往往忽视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也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个体针对性的教育,致使他们思想政治观念陈旧,保守,与时代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二)部分贫困大学生知行不一奋斗精神匮乏
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各高校在经济上都给予了贫困大学生极大的帮助,但是思想上的引导却收获甚微,他们常常会指责社会不公、抱怨家庭经济困难,对自己的要求甚少。他们对国家的资助、学校的教育内化为感恩、知恩并付诸实践行动者更是甚少。大多数学生觉得获得资助理所当然,内心贪图安逸享乐,心口不一,知行脱节。部分贫困大学生想摆脱贫困却仍旧安于现状;想刻苦学习,却不肯吃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难有艰苦奋斗精神。总之,面对社会各种诱惑,不能把控,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失,图一时安逸,内心复杂而矛盾,不能改变思想,转换自身的观念,通过艰苦奋斗,改变自身的现状。
(三)少量高校教育对贫困大学生个体针对性不强
高校应该对贫困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个性化性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他们传授正确教育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进行学生道德教育,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但是,我们往往忽视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他们的生活条件、成长环境、心理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在教育内容上应有区分和偏重,除了进行正常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要有意识教育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原因,贫困不可耻,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四、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融入人文关怀的可行性路径
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自觉践行。“整个人类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2]。人文关怀为一种精神关注的理念,我们要及时、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只有走进贫困学生生活、学习、心灵深处,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践行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3]。
(一)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教育者要善于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不仅是在课堂上的讲授,更应该是在拓展实践中表现出来。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形塑起着持久的影响力[4]。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升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学习竞赛,还有书画、音乐、文体、演讲和辩论赛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让思想不再停留在自卑深处,让他们变得阳光快乐;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中,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论自己心路历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教育者对他们的表现进行鼓励表扬,让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文关怀。
(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贫困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面对全新的校园环境,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他们尚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久而久之心理自卑;家中欠债多,学习生活费用不足,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成绩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但是发现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虑,久而久之压力过大。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便于及时调整贫困生的心理动态。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如每个学院建立心理咨询室,在班级建立虚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班级专职的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适时进行监控和把握,纾解贫困生心理困惑,消除其消极心态、负面情绪。
(三)建立班级档案机制
教育工作者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要及时地把控,在新生入学时,就要深入细致地采集贫困生的信息资料,建立班级贫困生档案,以便给予及时关怀、关注。对学习生活有困难和家庭贫困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要主动进行交流,了解需求,调控内心矛盾冲突,同时与室友交谈,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把控心理的新问题、新变化。我们要以发展原则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内心的矛盾冲突。贫困生大多心理素质差,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身心负担重,在精神方面需要极大的抚慰和疏导,建立班级档案机制在于有问题及时发现,引导他们调节心理平衡,增强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使人生能面临挑战与竞争。
(四)提升贫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知道,贫困生在贫寒的家庭中生长,由于生活条件较差,他们很早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也培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高校教育中,在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他们的吃苦耐劳和自立自强精神给予肯定,对他们学习态度、生活简朴的作风进行赞扬,并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懂得报恩,以实际行动感恩,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有效结合,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努力学习,心态乐观,增强信心,迎接挑战。
(五)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
贫困是一种极佳的人生历练。年轻时候的贫困应当看作为一种福气,年轻时候多些压力,我们才会有动力,并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增强自信心,能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定期促进贫困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了解身边还有很多相同困境的同学,而且比我们贫困的人还较多,贫困不是洪水猛兽,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我们还要时常通过传播励志故事,在榜样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共同引领下,营造自立自强光荣的精神态度,激励他们走出困境。
(六)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至关重要。作为教育者,自身应该提高人文关怀素养,多向先进的同行学习,多与贫困生沟通与交流,多参加实践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培育自己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感,引导贫困生主导倾诉内心真实感受,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真真实实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引领贫困大学生实现精神脱贫,进而实现经济脱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五、结语
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注重人文关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经常强调:“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经济脱困和思想引导应有序对接,同步进行,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让他们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懂得回报。如果忽视正确引导,对自己的经济资助并不会感恩,反而会觉得社会的不公,自卑、缺乏自信、敏感多疑,经不起生活的挫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学校、社会产生不安定因素,同时更加严重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EB/OL].[2014-05-12].http://www.moe.gov.cn/.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3]殷海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G641
A
1671-5993(2016)02-0028-03
2016-02-20
戴静(1978-),女,重庆南岸区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