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2016-03-28李玉娟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李玉娟(韩山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高校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李玉娟
(韩山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高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指除学生会、团委会、班级、团支部以外的以共同的学术追求、兴趣爱好为基础,以网络虚拟交流和现实聚会讨论等为纽带的无形“朋友圈”。文章从非正式组织的概述入手,介绍其含义、产生原因、特征、分类,分析其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最后对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非正式组织;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在行政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形成的、自愿结合的一种无形组织形式,不是由官方规定的,没有正式的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高校中除班级、学生会、社团、团委会等正式组织外,还存在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学术探讨、社会实践、感情关系等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比如,一群乐器爱好者或体育爱好者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聚集一起练习乐器,参加锻炼,以及各种“兴趣小组”、“发烧友”,还有针对某一学术问题进行定期讨论,或来自同一地区的“同乡会”等构成的组织均属于高校中的非正式组织。他们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它们的存在影响着正式组织的决策及影响力,所以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因而在管理中要根据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策略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概述

1.1产生原因分析

高校由于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要、年龄相仿、价值观接近、共同的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产生了非正式组织。首先,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心理需求更加丰富、多层次,而正式组织是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意,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和规模,以解决某项或某一系列学生集体活动而建立的组织。因“众口难调”,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各方面需要,因此相同年龄段的具有同等层次的学生便参加非正式组织,以期获得其他需要的满足。其次,有些正式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班级中的领导人物失去了在组织成员中的威信,具有相同境遇的成员会寻求其他形式获取归属感,于是产生了非正式组织。最后,大学生的活动轨迹也主要是在校园内,共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他们形成相似的价值观,他们在“利益、价值观、兴趣、爱好、观点、习惯、态度、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一致性[1],这种一致性导致心理的认同,进而产生群体内聚力,内聚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以一种组织的形式呈现,即非正式组织。

1.2特征概述

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办法虽不成文,但群体成员内心都默认。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主要依靠个人领导魅力,组织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这构成了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高校非正式组织还根据学习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学生价值观的相似性等形成了如下的特点。

对内高度一致性和对外严重抵触性。非正式组织主要以共同或邻近的地缘、业缘、爱好等关系自发形成,内部关系和谐,表现出较强的内聚力,对内一致性。但这种强大的内聚力容易形成一种“抱团”现象,面对外部的刺激或组织成员受到利益伤害时,容易冲动,群起而攻之。

信息传递渠道广且快。高校非正式组织成员都是年龄相仿的大学生,他们能够跟得上时代步伐,成员间沟通渠道不仅以近距离的聚会活动为主,随着网络及各种沟通渠道普及,纷纷建立微博群、QQ群,微信群,BBS论坛等网上信息沟通平台,网络沟通更为频繁。有的非正式组织成员甚至没有实际见过面就能频繁地活动在某一网络区域,彼此有共同的兴趣或关注点,形成网络虚拟非正式组织。线上线下的沟通传递渠道使非正式组织获得信息速度更快,来源更广。这些信息不仅限于组织内部的信息,也有可能是组织以外的消息、甚至是小道消息。

对领导依赖程度高和对组织归属感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领导者大都是成员对原正式组织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自发选举出来的管理能力强、人格魅力高的人,所以成员对领导者的依赖性较高。另外,非正式组织因自发形成,依靠感情为纽带,对组织的归属感比较强。

1.3分类

因标准不同,非正式组织也有多种多样,文章根据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及非正式组织对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分为四种类型。

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趋于一致,成员之间关系和谐,服从领导者的管理,保持很强的进取精神,如各种乐器练习、体育训练、学术学习等小组。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应该正面倡导,并安排专门老师作为指导,以期更好地为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中间型的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与群体组织目标时而一致、时而不一致,一切以自身利益摇摆,态度具有不稳定性。这类组织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比如“同乡会”。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这类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在总体上不一致,往往起消极作用,但其所举办的活动并未超出法律和校纪校规的范围,因而是正式组织加以引导和争取的对象。比如对学校管理不满意、与班集体同学相处不和谐、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如沉溺网络游戏的群体、个别哲学、政治学派的左翼群体。

破坏型非正式组织。这类群体目标具有破坏性,是由具有破坏动机或企图非法盈利的人自发形成的组织,此类组织是害群之马,必须取缔。如利用先进作弊工具经营考试包过的生意团伙、论文代写合伙人以及学校中的吸毒、抢劫等犯罪团伙等。

2 高校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从上述不同分类可以看出,高校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具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作用。

2.1积极作用

首先,有助于维持并不断完善大学生人格、自尊心。非正式组织通过感情联系、爱好志趣、学术交流等活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自需求,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正式组织,使学生接受非正式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在非正式组织的交流中和内部成员的影响下不断完善人格与自尊心。

其次,作为正式组织的补充,满足正式组织以外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在学生会的成员当中,由于感情基础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可以提高部门团队配合默契程度;基于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可缓解正式组织带来的压力,满足群体需求,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再次,内部成员的广泛性使非正式组织拓宽了高校正式组织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高校中非正式组织不仅限于一个正式组织当中,有可能跨班级、学生会、社团、团委会等组织;非正式组织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来源更广,为正式组织提供各方面参考以供决策,提供多方面的沟通渠道。

2.2消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没有成文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没有学校团委老师的指导,开展活动频次随意性较大,很少有常规固定的例行活动,并且容易引起潜在的事故。消极作用如下:

第一,对学校统一规范的推行起阻碍作用。如果非正式组织的不成文规定或规范与学校的规范有偏差,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对内一致性和对外排斥性就会导致非正式组织成员不服从学校规范,不利于学校统一规范的推行。

第二,有可能减缓正式组织的主流思想意识的产生及传播速度。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或源于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失去个人魅力,或正式组织结构令成员失望,此时的非正式组织产生的主流意识有很大部分是对正式组织的反对,对主流意识不服从,对整体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学生会开展集体活动时因各方面因素限制有时并不能使活动目的、精神、意义等宣传到位,主流思想并不能得到有效宣传。而学生内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灵活性更高,更能吸引成员服从非正式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拒绝吸纳外来思想。如果非正式组织的主流价值观与正式组织所推崇的价值观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正式组织的主流思想难以宣传到位。

第三,非正式组织有可能误导舆论,哗众取宠。非正式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与正式组织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有可能成为“小道消息”的传播者,扭曲事实,误导公众舆论,对班级、学生会等正式组织中产生不良形象。

3 高校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应用

高校学生管理中,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有利补充,应借助其积极影响不断完善正式组织,也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心理需要上的满足。根据上述非正式组织的分类和辩证作用来看,应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持不同的态度。对积极型非正式组织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提供场地、资金、活动指导、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要做好转化工作,发现成员的闪光点,以同理心的方法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进行积极引导;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实行明确的奖罚制度,对内部成员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促使其向积极型转变;取缔破坏型非正式组织,严厉打击各种校园内部结伙违法犯罪行为,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严惩破坏型行为。[2]

3.1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

因正式组织不能够满足成员需要或其核心人物失去领导魅力时才出现非正式组织,所以首先要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一方面,在学生管理中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在执行或完成相关项目任务之际可开展相关文娱体育活动,挖掘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使有相关兴趣爱好的成员的某方面能力在正式组织中得以彰显,凸显成就感。另一方面,可选择有个人魅力的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根据整个组织的类型,选择好“领头羊”,使其带领整个组织富有朝气,成员愿意服从其领导。另外,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成员对于组织的信赖,从而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3]

3.2巧妙利用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大都是是内部成员公认综合能力较强和个人威信较高的领导者。可首先将其吸收为正式组织的成员,在正式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对非正式组织成员也有宣传带头作用。通过加大对学生会、班级、团委会等正式组织的宣传,力争促使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是正式组织活动中的正面形象倡导者,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树立带头作用;通过举办文娱体育活动,发挥各成员特长,成为正式组织的有效参与者,带动非正式组织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通过组织各种大型比赛、会议、党团日活动等,努力成为各种集体活动的积极组织者,促使高校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3.3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双方联系

正式组织虽有完整成文的行为规范和组织要求,但却难以满足某些成员的需求;非正式组织则相反,虽满足了某些成员的需求,但没有完整的行为规范约束组织成员,导致组织成员行为涣散,两者可以很好结合。通过与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加强联系和进行合作,可促进双方的融合。如团支部在开展工作时如果能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可弥补领导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不足,更容易调动团支部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会、社团、班集体中的学术部可以和学术型的非正式组织一起,培育优秀的团队,定期举办沙龙,搭建线上线下的论坛,讨论相关专业知识,达到专业知识领域的碰撞;至于新生迎新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时,可发挥“同乡会”等的作用,结合本地的实际,鼓励学生和“同乡会”成员一起在家乡做相关的实践,锻炼自身能力,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班级、学生会、社团等举办的各项活动可给予兴趣爱好类非正式组织更多的表现机会,这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学业带来的压力。

3.4通过优秀党团干部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非正式组织如果没有加以正面引导,有些消极影响不能很好地避免,就会直接干扰学生工作秩序。彻底消灭非正式组织不可能也不可取,“水宜疏不宜堵”,用优秀学生干部来带动影响非正式组织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党员参加非正式组织,他们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动态,可对内部成员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用先进的典型来影响整个非正式组织的价值观,促使其不断向正确的方向转变。

总之,高校非正式组织中具有对内一致性和对外排斥性,信息传递渠道广且快,对其领导依赖性高且归属感强等特点,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高校学生工作既有消极又有积极作用,在引导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以便协调配合正式组织;同样也要强化正式组织的主导作用,抑制或改变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贺男.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3(9):332.

[2]布茂勇,唐玉琴.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63-64.

[3]高伟.“非正式组织”及其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5(10):41-42.

责任编辑周丁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87(2016)01-0099-04

DOI:10.13887/j.cnki.jccee.2016(1).28

收稿日期:2015-10-10

作者简介:李玉娟(1988—),女,安徽阜阳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Strategy Research on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LI Yujuan
(Schoo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are the invisible circle of friends in pursuit of common academic and same hobbies,ba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twork virtu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actual meeting,except the organizations such as students’union,class,and youth league committee.From summarizingtheinformalorganization,theauthorintroducesitsdefinition,causes,features,and classification,then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and finally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informal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student management;strategy research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