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实践教学探索
2016-03-28衡桂珍
衡桂珍
普通话实践教学探索
衡桂珍
摘要:普通话教学重在实践,语音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教学的。普通话实践教学有两个层次:一是纠正语音问题;二是提高读、说的语音水平,使语音优美。本文旨在探讨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实践;语音理论
我国地域广、方言多,不同地方的人持不同的方言,这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了人际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已成为现代人的发展前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新的形势对语言 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话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1]普通话教学重在实践,语音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教学的。普通话实践教学有两个层次:一是纠正语音问题;二是提高读、说的语音水平,使语音优美。本文旨在探讨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教学目标。
一、纠正语音问题
普通话实践教学首先就是纠正语音问题。纠正语音问题,要分几个步骤:
首先是记音
所谓的记音就是为每个学生建立语音档案。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方言归属以及主要的语音问题和表现。语音档案的主要内容是记录学生的声韵调缺陷及表现、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和期待以及语音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在建立语音档案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语音面貌,而且可以了解整个班级的方言来源和普通话水平,为后面的语音训练实践教学做准备。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语音档案还可以不断充实完善。建立语音档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并且在随后的实践教学中确立阶段性的目标,老师和同学可以随时对照检查训练的效果。[2]
其次是发音纠正
语音档案建立了,如何纠正语音问题?
1.讲解发音器官的构造和发音原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方言都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多数是比较感性的。比如,对于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人们总是说某一个字的读音“最后带不带g”,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解发音器官的构造可以让学生建立对语音的理性认知,这对于纠正语音缺陷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口腔发音器官基本构造的讲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生活体验,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比如、在讲解口腔和鼻腔相通这一问题时,图片的讲解比较直观,但学生并不能马上理解,而在举例“吃饭时打喷嚏饭就会从鼻子里面喷出来”这一生活经验后,学生就能比较好地理解。
了解了发音器官的构造,再学习元音和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以区分平翘舌为例,发平舌音比较容易,一般方言区的人都能发好,只要抓住平舌音是舌尖前音,也就是发音时舌尖与上齿背构成阻碍、舌头平伸、上下齿咬紧的特点就可以发好。由于方言的干扰,通常的平翘舌问题都表现为发翘舌音相对比较困难。要发准翘舌音,关键是找准发音部位,先将舌尖抵住硬腭前部,体会硬腭前部的位置感,有了良好的位置感后,发翘舌音就比较容易了。如果不了解发音器官的构造,一味地死记硬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仅浪费时间,对于纠正语音问题作用也有限。
语音理论课如果一味死记硬背,不但枯燥无味也起不到指导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灵活生动地讲解语音理论基础知识,对普通话实践教学意义重大。
2.针对学生的语音缺陷逐个进行纠正。如何纠正语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语音纠正是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针对每个学生的语音缺陷进行纠正和训练。这在小班教学中比较容易操作。在课外小班辅导中,十个人的小班,经过四次课程的发音纠正和训练,即便是语音问题比较突出的成年人发音情况都会有明显的改变。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笔者曾尝试用分组教学的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谓的分组教学是视具体情况,即根据学生的语音缺陷进行分组训练,人数随机,主要是看学生人数和语音问题。为更加有效地进行指导,同一个小组中语音问题相对集中,同时,语音面貌差异较大,目的是通过小组训练让大家能够相互指导、纠正,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关键,因为即便是同一方言区的同一个语音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发卷舌元音er对于南方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以滁州为例,滁州大部分的地区是发成[a],来安人则发成[e],而且来自农村的同学要比来自城区的同学方言特征明显,年龄越大表现越是明显。语音的个体差异与个人的生理特点、教育经历、生活环境等都密切相关,而且,每个人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指导老师具有听辨音的能力,运用语音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让学生认真体会自己的发音和标准语音的区别,通过反复对比,找准正确的发音位置和方法。
纠正语音问题是语音教学的关键。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语音问题,树立起纠正语音缺陷的信心,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在纠正语音问题过程中,训练材料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语音纠正的成果要通过反复的训练进行巩固强化,如何针对学生的语音问题选择合适的练习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以《普通话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例,教材中对一般性的语音问题及纠正方法都有比较详尽的说明,训练材料也比较丰富而且有针对性,是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因为语音纠正的个性化特点,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列举所有人的所有语音问题,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实际运用好教材就很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针对学生的语音缺陷为学生划定训练的具体内容,告诉学生训练的方法,老师要做的就是检查训练的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例如,前后鼻音不分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各地的语音表现不尽相同,比如阜宿方言区一些同学把后鼻音读作鼻化元音、前鼻音则过于靠前;而滁州大部分地区则是把后鼻音的eng和ing读为前鼻音的en和in,后鼻音韵母ang、ong则没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提高效率,笔者针对不同地区的语音问题集中进行纠正。在《韵母辩证》一节,教材用一页的内容阐述了前后鼻音的表现以及纠正的办法。应该说,教材的理论内容通俗易懂,比较适合普通话课堂教学。但是,教材中训练材料是把前后鼻音的常用字以韵母的顺序集中排列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诵读训练,弊端是不利于对比辨音训练。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是把《现代汉语》辨音字表和《普通话教程》中的辨音字表结合起来用,不但可以直观地对比分辨前后鼻音的字,同时可以利用汉字形声字多的特点用声旁类推的方法对比分辨记忆,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在普通话测试辅导中用这一办法分辨训练前后鼻音,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很快记住常用的前后鼻音的字。
在语音训练中,学生是练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如何利用教材、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和恰当的练习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
二、语音水平的提高
经过第一个阶段的辨音练习,学生基本上了解了自己的语音问题、出现语音问题的原因以及纠正语音的方法,单独发音时语音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一部分语音面貌较好又比较努力的同学会表现的更好。但是,语言习得的特点使得语音问题的解决必然是一个过程。单独发音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一旦进入朗读和说话训练,原来的语音问题就又出现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说到底就是读说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普通话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和说的语音水平是普通话实践教学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语音水平的提高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声母和韵母发音水平的提高
这是第一个阶段语音教学的重点,也是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第一阶段纠正语音的目标是让同学能够准确地发出声韵母。这一阶段的语音纠正是对同学逐个进行纠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即便是同一方言区的同一个语音问题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语音纠正必须个别指导。比如,声母n、l不分的情况是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笔者在一次辅导课中一个班有10位同学来自滁州来安,全是女生,年龄学历工作环境大致相当,同样的方法,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发音要领,而接受能力差的就得反复指导,有时还得根据具体情况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做练习方法。在声韵母发音训练阶段,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理论指导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找语音在口腔中的准确位置,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出现语音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纠正过程中,发音示范也很重要,帮助学生找准位置并且体会标准音和自己发音的区别,通过不断地对比体会,让学生找到语感,再经过大量的发音练习使得正确的发音得以固化。
经过声、韵母发音的辨音训练,大部分的同学能正确地发出声母、韵母。
其次是朗读的语音水平的提高
朗读水平的提高是普通话实践教学的重点。字、词、句、文章的朗读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首先是语音的准确性,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其次是语调、停顿以及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
单音节字词的朗读主要是声韵调的准确性,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的朗读不仅要求声韵调的准确,还有轻声、儿化、变调等的要求。对于轻声词,不仅要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还要要求学生记住常用的必读轻声词;儿化的教学重在发音,发准卷舌音er是前提,掌握儿化词的语音变化规律,掌握了语音变化规律才能准确地朗读儿化词语,这时候,理论的指导就很关键。变调则要掌握变调的规律,尤其是常用的变调,比如上声连读的变化规律。作品的朗读除了语音标准外,还有语调、情感、篇章的把握。听作品朗读示范是很好的途径,可以很快地找到语感。
第二阶段的朗读训练,词语训练中可以同时加入声调训练,文章朗读中则可以加入语调训练。但这一阶段练习的重点仍然是语音的准确性,随着练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适当提高要求,也就是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对于语音面貌一般的同学,准确性仍是第一位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笔者采取的仍然是以课堂作为主导,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纠正语音问题,为每位同学指定练习的材料,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练习,在下一次课上检查练习的结果。每次练习的内容和检查结果都记录在语音档案上,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了解所学的内容,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都了然于心。
最后是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就是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普通话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读写水平要高于听说水平。在朗读和写作时,一般的学生都能够用相对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到了说话的时候,方言问题就会表现的比较明显,而且,说话带有明显的背稿迹象,这在普通话测试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读书和写作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自然的语言习惯,而听和说则主要是使用方言,这在来自农村的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的长期的训练是不二法门。
说话训练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难的部分。通常老师会发现,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努力,很多同学的语音面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一说话,以前的语音问题又都出现了。为了提高训练的效率,笔者是让同学提出一些话题,然后从中选择一个作为下一节课说话训练的主题,可以写稿但不能背稿,语音标准仍是第一要素。在大班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小组训练是主要的练习方式。每次班级发言,各个小组推荐一人作为代表发言,代表的成绩就是小组的成绩,而且,每次班级发言,每个小组都必须推举不同的人作为代表发言。分组训练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练习。
语言习得的特点决定了改变语音面貌的长期性。然而,普通话课程课时一般在28-36节,对于方言比较明显的同学,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语音面貌有比较大的改变,没有科学的口语教学理论指导和高效训练的结合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普通话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纠正、指导的时间,重在方法;学生是课下练习的主体,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组织课外的练习?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也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三、结语
普通话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纠正语音缺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音问题的反复出现和反复纠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老师要对语音问题反复的情况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方言问题,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但这个改变必然有一个过程。
普通话课程重在实践,但也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普通话实践教学过程中,练习是改变语音面貌的手段,理论教学则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明白自己的语音缺陷在哪、原因、改变的方法,其实就是教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练习的主体。普通话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做到这点,大量的练习是必然的选择。语音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语音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会丽.普通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河南教育(高教),2014(2):46.
[2]陆山青.高校普通话层次教学浅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
责任编辑:李应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3-0116-03
作者简介:衡桂珍,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学(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2014jyy001)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