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前白云鄂博矿的历史研究综述
2016-03-28聂馥玲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2
聂馥玲(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22)
关于建国前白云鄂博矿的历史研究综述
聂馥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对解放前白云鄂博矿勘探的历史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研究的两个空白点:一是这一时期日本人对白云鄂博的勘探的历史研究,二是国民政府的西部开发计划中对白云鄂博矿的历史研究。利用目前已经公开的一些地质调查报告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填补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白云鄂博;金属矿;勘探;历史
白云鄂博(原名白云博格都),蒙古语是富饶的圣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南距包头市150公里。史书上提到这一带有“铁山”的名字,但没有确切的位置,很可能指的就是白云鄂博[1]。白云鄂博铁矿是世界上一座罕见的含有铁、稀土、铌等多种元素的多金属共(伴)生持大型矿床,是我国三大多金属共生矿之一,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经过几十年的地质勘察和分析研究,现已发现71种元素,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元素26种,发现各类矿物170多种,其中铁矿物12种,稀土矿物16种,铌矿物20种[2],并且仍有新矿物陆续被发现和报道。由于分析技术的提高,一些原来认为是普通副矿物,被证明富含稀有元素,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矿区内共有5个矿体:主矿、东矿、西矿、东介勒格勒和东部接触带。白云鄂博的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对于发展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支撑作用,其特殊性足以显示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白云鄂博矿发现、勘探的过程还没有完整的历史研究,尤其是对于解放前日本人对白云鄂博铁矿的调查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对白云鄂博矿业史的深入探讨对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这一时期的地方史、矿业史、冶金史、技术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该地区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提供必不可少基础;对殖民地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历史维度及案例分析。
鉴于此,利用现已公开的白云鄂博矿发现、勘探的各种地质报告和当时的地质资料,有必要全面清理白云鄂博矿开发、勘探的历史,以填补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限于篇幅笔者将梳理建国前对白云鄂博矿的历史研究,以期廓清这段历史研究的缺失之处以及特点,为全面研究白云鄂博矿的发现、勘探的历史做准备。
关于矿业开发史的课题属于哪一门学科,目前似乎还没有确定的说法。《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一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这个课题是介于地质、历史和考古三门学科之间的边缘研究课题[3],而白云鄂博矿业开发的历史研究属于近代,甚至是现代矿业开发的历史研究,也同样是一个跨学科研究,涉及地质、冶金、科技史、社会史等学科。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笔者首先梳理地质、冶金等专业著作中涉及的白云鄂博的历史研究;其次是地质学家等科学家关于白云鄂博的历史研究;最后是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史等方面的关于白云鄂博的历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一、专业著作中的白云鄂博矿的历史
由于白云鄂博矿的特殊性,该矿成为了地质学、冶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从矿物学、地质学、冶金学等专业技术的角度论述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是关于该矿发现、勘探的历史方面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有些零星的内容散见于各种专业技术的论著中,或是作为某一章节的内容或是作为论著的引言、背景有所提及。
李毓英的《白云鄂博铁矿地质与勘探》是为数不多的专门论述白云鄂博矿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地质及其特征,矿床地质构造,矿石类型、性质及其特征,矿床生成的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矿产普查、勘探,矿石质量和矿石物理技术特性研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和储量计算等,共九章内容。该书对白云鄂博的地质与勘探工作做了全面的论述与总结。在序言中介绍了白云鄂博发现与勘探的简要历史:“白云鄂博铁矿床系在1927年由旧中国之中瑞科学考察团丁道衡所发现,认为系一个规模较大的铁矿床。何作霖首先发现了铁矿石中的稀土元素矿物(白云矿和鄂博矿),并对这些矿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时期,对于这一重大发现并未予以重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在我国到处进行矿产资源的掠夺,先后曾有不少日本地质人员来本区进行矿床资源的调查。在1939年有石井清彦及岩崎航介二人; 1940年有远藤六郎及薗部龙一等人;1944年华北开发公司黄春江曾在矿区范围内进行较多的调查工作。解放以前,本矿区虽经数度调查,但对矿床地质并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矿区外围地区的地质情况亦未进行了解。因而,关于矿床地质资料极为缺乏,广大草原亦尚为地质空白区。”[4]而且指出本书所根据的资料是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试验报告、化学分析报告等,都是解放后的资料。
王士民,胡维兴《白云鄂博铁矿勘探过程中的地质管理工作》[5]主要内容针对建国后白云鄂博的勘探管理工作,不涉及建国前的内容。张培善《白云鄂博矿物学》[6]涉及的历史内容很少,在彭志忠的序言中:“白云鄂博矿物研究在我国矿物学研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白云鄂博矿床的复杂矿物物质成分的逐步鉴定清楚和众多的新矿物的陆续发现,以及后来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反映了我国矿物学的发展过程。以矿物结构为例,白云鄂博发现的新矿物(包头矿、钡铁钛石、黄河矿、氟碳铈钡铈矿、中华铈矿、大青山矿)以及一些稀有矿物(硅钛铈钇矿、碳铈钠石、氟碳钡铈矿灯)的结构都是由我国学者测定的……张培善同志从五十年代开始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物,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黄河矿、钡铁钛石河中华铈矿等许多新矿物的发现者,白云鄂博的许多稀有元素矿物也是他首先鉴定出来的。”前言中也只是聊聊几十字:“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地质学家丁道衡教授发现了白云鄂博矿;三十年代初期,矿物岩石家何作霖教授发现了矿石中的稀土元素和稀土矿物。在多年来的开发和研究,特别是建国后的大规模勘探开采和科学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建国后的情况。
后期的一些专业性著作,如《中国稀土进展》[7],《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五十年》[8],《中国稀土发展纪实》[9]等有关白云鄂博矿的历史记载都没有超出上述范围。
二、地质学家研究中的白云鄂博矿的历史
关于白云鄂博的历史研究同样也散见于地质史、矿物学史著作中,同时也涉及一些地质学家的历史回顾。我国最早的关于地质史著作首推叶良辅(1894-1949)所著《地质学小史》和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地质学小史》[10]主要涉及西方地质学发展脉络,最后一章为“结言及中国地质学研究的经过”,其中关于中国部分极为简略,只是提及中国地质学教育的一些设想。叶良辅在《地质学小史》的“例言”中也提到:“本书因地质学在我国之研究,尚不足二十年,时间过于短促,故只在卷末略及之。”《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一书专门论述了“中国地质学界之教育事业”,也涉及地质调查的一些内容:“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一个编撰委员会由所长翁文灏兼任会长,并请委员会聘请专门人员编制壹佰万分之一地质图幅,民国十一年①各省地图也相继完成,包括绥远:大青山全区已印十万分之一地形地质图。”[11]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已经开始计划地质调查工作,内蒙古只完成了初步的地质测量,进一步工作还没有开始。该工作是在丁道衡之后完成。但是记载的地质调查所所做调查区没有涉及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调查。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5-1949)》中有这一时期的工矿企业的记载,但主要是针对已经在中国建立的厂矿的产权、投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对于发现、认知中白云鄂博矿的情况没有涉及。
崔云昊《中国近现代矿物学史:1640-1949》包括了民国时期的矿物学教育、矿物学出版物等章节,并涉及当时的矿物学家的相关内容,主要是针对当时出版的矿物学著作进行相关分析,没有涉及具体的地质勘探实践活动。
对白云鄂博发现与勘探的历史研究,《包头史料荟要》中一些地质学家的历史回顾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研究线索。
马棣,黄声先的《丁道衡与白云鄂博矿的发现》[12],该文包括四部分:“西北科学考察团”“白云鄂博铁矿发现经过”“关于丁道衡”“丁道衡之后白云鄂博矿山初期勘探”。对白云鄂博矿的勘探与研究进行了分期,其中将建国前的工作作为初期勘探阶段,该文指出“从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始,至一九五○年地质部二四一队正式对白云鄂博进行勘探止,这期间属于白云鄂博矿初期勘探阶段。”该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丁道衡、何作霖和黄春江的工作。“但是,在反动政府统治时期,科学发现和研究是根本得不到重视的。……科学工作者们哀告无门,白云鄂博无人问津。”“解放前,通过以上三人的工作,基本勾出了白云鄂博矿的大貌。除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外,一九三五年及一九四○年各有两小批日本人来过这里。除薗部龙一绘有地质图一幅外,其余者均未见其报告。可以说白云地区的初期勘察完全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完成的。”
马棣的《白云鄂博稀土矿物的发现者——何作霖》[13],该文对于何作霖关于白云鄂博矿的研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认为“关于岩矿的深入系统的鉴定工作,是由何作霖来完成的。”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何作霖完成了《绥远白云鄂博稀土类矿物的初步研究》一文,发现了两种稀土元素“这两种矿物建议分别以‘白云矿’和‘鄂博矿’暂时予以命名”。这篇科学论文用英文写成,于一九三五年六月刊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十四卷第二期。论文指出:“白云矿”的性质,“除特别射线指数较低外,很多方面都与氟碳铈矿相似”,此种矿物亦即氟碳铈矿,被他称为“鄂博矿”的稀土矿物即独居石,是白云鄂博矿中最主要的两种稀土类矿物。即该矿稀土是由何作霖首次发现。
吴克宇,祁国基《前程似锦的稀土工业(上)》概述了白云鄂博矿的历史,关键的进展,其中提到黄春江的工作,并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解放前对白云鄂博的地质工作程度是很低的。对稀土矿物虽有部分鉴定,但对于‘白云矿’和‘鄂博矿’的成分,始终未得到解决。”[14]
《前程似锦的稀土工业(下)》一文主要记载了国家领导人对白云鄂博的重视。其中提及1927年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并指出“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科学的发现和研究,根本得不到重视。专家们写出的一份份报告,在历史的长卷中,仅留下一点痕迹,科学工作者只能是做科学发现和实验室的研究而已。”[15]
马棣《白云鄂博1950年勘探记事》,提到“1939年,日本商工省地质调查所技师石井清彦、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岩崎肮介,以及1940年日本兴亚院技师远膝六郎等人,都曾前往白云鄂博,但均未见报导。1940年6月,日本商工省地质调查所技师薗部龙一,再次前往白云鄂博调查”,1941年编写了《乌兰察布盟白云鄂博铁矿调查报告》,未见刊出[16]。
严坤元《白云鄂博矿区1950-1959年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回顾》[17],“笔者(严坤元)从1950年初起,即负责该队的筹备与技术领导工作,到1955年春调离。时隔30多年,已有许多情况记忆不清,手头亦无有关资料。经商请建队初期的同志们回忆提供一些情况。所以这篇资料,实际上是集体回忆凑起来的……”,主要论述了241勘探队从1950年5月开始的工作。
该文还提到:“关于日本人在白云鄂博工作的资料,据赵志新等编《中国地质文献目录1940-1955年第一编国内及日本书刊部分》(389-390页),列有四份日人写的报告。其中最早的是北支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薗部龙一著的《蒙疆乌兰察布盟白云博格都铁矿床调查报告》(1941年,极秘件)。其次是安藤重治,安藤觉、金田政一合著,由颜軫节译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纪要》一文,载于1948年《矿测近讯》第83期,计算总矿量为11 700万吨,可采矿量为4 200万吨。以上两份报告原文未查阅,其实地调查年月及工作情况不详。其他两份报告,题目为《蒙疆乌兰察布盟白云博格都铁矿床报告》和《蒙疆乌兰察布盟白云博格都铁矿调查概要》,均系北支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的资料,无作者姓名,载绥远省人民政府商业厅《经济参考资料》1949年第4期。未查阅,内容不详。”解放前期国人最后一次调查是1947年夏,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高平与王嘉萌、杨杰、宋鸿年等四位地质学家前去踏勘,初步认为矿床规模大,储量可观,矿质很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钢铁资源基地。
以上严坤元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几份日本人的调查报告,均未查阅。
姚培慧主编的《中国铁矿志》中提到:“1939年到1945年,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人到白云鄂博矿区进行6次调查。”[18]
石准立的《中书国矿产勘察学五十年进展》[19],李健初的《丁道衡——中国地质找矿的先行者》[20]涉及了解放前白云鄂博的地址勘探工作,基本内容没有超出上述范围。
还有一些研究文章为白云鄂博发现与勘探的历史研究提供文献线索和社会背景,如张洪川的《解放前包头公路交通概述》,石兆銮的《回忆包头公路运输片段》,巴彦都荣的《回忆在白云鄂博建立地方政府的经过》,中共石拐区委志史办公室编的《漠南矿业有限公司始末》,还有《草原晨号:地质部二四一队白云鄂博矿床勘探纪实》等都为研究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史提供重要的文献线索和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关于白云鄂博矿的发现、勘探的历史研究非常有限,特别是涉及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历史的研究更少。不过,这些极为有限的文献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以上研究基本是专业著作的历史导言,或是地质学家的历史回顾。专业著作中的历史导言主要是为帮助读者理解理解专业著作中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服务的,其中常常包括重要的观点。它不仅包含很多信息而且反映出作为研究者的科学家们的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段历史提供启发。
三、其他历史及科学社会史等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出现了一批殖民地科学和一些科学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东北地区,有的部分提及内蒙古的铁矿。
关于殖民地科学的研究成果,集中研究了日本占领时期的科研机构,对中国大陆的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等,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地质学调查的进展,地质学的发展等内容。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涉及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
韩建平,曹幸穗等的《日伪时期的殖民地科研机构:历史与文献》一文对日本占领时期的科研机构进行了研究,并整理了当时大量的历史文献,其中提到,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目前收藏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地质资料1 500余份,大部分是日文地质资料,来自原大陆科学院地质调查所、满铁产业部等,包括煤矿地质调查报告、铁矿地质调查报告等[21]。主要涉及东北地区的内容,也有少量内容涉及华北和内蒙古地区,如提及“大青山铁矿产地调查报告”(大正六年,松本治)、“东部蒙古铁产地”“东土默特附近的地质”(大正2年7月,吉田弟彦)、“东部内蒙古铁业调查报告”(大正3年8月)、“内蒙古にて发现さ铁块”(大正13年3月,青地乙治, P250)、“绥远特别调查地质报告”(昭和10年9 月,山岛贞雄)等。
梁波的《技术与帝国主义研究——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科研机构》,对满铁中央实验所、满铁地质调查所、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等在中国的科研机构的设立、沿革、主要活动等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涉及东北地区,对其它地区的科研机构及其活动少有涉及。这也许是像作者所言:对“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研究最多,除了该院本身的影响和重要性之外,与“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的资料保存最为完整且容易得到也有关系[22]。
张九辰的《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主要研究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历史沿革与机构的变化,涉及了中国地质调查和地质学的发展。提到西北开发的一些信息,如西北开发首先重视的是交通,“在开展交通建设之前,要对沿线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及经济环境进行调查。尽管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许多增设新线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地质学家为交通建设做了许多考察工作、撰写了大量考察报告。他们撰写的考察报告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3]另外还提到19世纪末一些西方学者来华从事的地质考察,但是做了哪些考察工作,撰写了哪些考察报告没有论述。
19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民政府政策导向、西北战略地位和西北边防形势日益严唆等原因,对西北的考察活动日益增多,前后持续十几年,其中既有国民政府组织的以政府行为为主的考察活动,也有各种社会团体、个人自发组织的考察活动。近几年对这些考察活动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历史、地理、经济、科学社会史等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也涉及开发西北的机构、学术团体、期刊杂志以及西北不同地区对不同资源的考察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发现:
首先,西北开发计划的研究文章总体上对西北的煤、盐、石油、畜牧产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金属矿产资源的论述非常少。如左宪亮的《国民政府对西北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24]论及石油,郭平若的《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认为绥远“以传统矿种煤炭和盐碱采取利用最多,而石棉、石墨、铁、银矿、铅矿、云母、水晶、宝石、玉根等稀有矿产则少有开采或禁止开采,利用状况不佳。”因此该文重点对煤炭和盐进行了研究,而对金属矿产资源未深入[25]。
其次,在地区上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地区的研究较多,对于内蒙古地区涉及少。杨红涛,张雨新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活动述论》[26]论及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区的的煤、石油、铁、盐等矿产资源,王荣华的《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27]研究了国民政府的系列西北考察活动,主要涉及上述西北五省,没有涉及内蒙古地区。
但在《开发西北实业计划》中包括对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中也提到绥远的煤、铁,还特别提及了白云鄂博矿[28]。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和社会团体对西部开发中对内蒙古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白云鄂博的考察进行研究,一方面对填补研究空白,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白云鄂博发现之后国内外对该矿的认识、重视程度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对这一时期对白云鄂博矿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认识。
四、目前对白云鄂博矿历史研究的特点
第一,不论是研究白云鄂博历史的文献还是其他专著,关于白云鄂博矿解放前的历史探讨非常有限,一般作为某些专业著作的历史背景提及,少有专门论述。
第二,关于解放前日本人对白云鄂博矿的考察与勘探研究非常不够。有些研究虽提及,但就目前所见文献,都只是提及当时的几分报告,针对报告具体内容少有论及。日本人对白云鄂博矿的调查有什么新的发现,对认识白云鄂博矿有何进展等内容还有待深入探讨。
第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开展的“开发西北计划”中包括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而当时对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也有一些报道,此计划后对白云鄂博是否有相应的考察,目前还未见这方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目前关于解放前白云鄂博矿的历史研究有两个空白点,一是日本人的考察与勘探,二是“开发西北计划”中对白云鄂博的考察。目前我们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了日本占领时期的已经解密的一些对内蒙古白云鄂博的地质调查报告和一些其他相关调查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填补上述历史研究的空白。
[注释]
①18年开始,计划3年,应是21年,即1933年,这里的“民国十一年”应是笔误。
[参考文献]
[1]严坤元.白云鄂博矿床地质普查勘探的回顾[A]//草原晨号:地质部二四一队白云鄂博矿床勘探纪实[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1.
[2]燕洪全.白云鄂博矿选矿技术攻关回顾[J].矿业工程, 2003(1):36.
[3]夏湘蓉,李仲均,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4]李毓英.白云鄂博铁矿地质与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9:9-11.
[5]王士民,胡维兴.白云鄂博铁矿勘探过程中的地质管理工作[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8.
[6]张培善,陶克捷.白云鄂博矿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进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8]倪嘉缵,主编.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五十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中国稀土发展纪实编委会.中国稀土发展纪实(内部资料).
[10]叶良辅.地质学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1]章鸿钊.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25.
[12]马棣,黄声先.丁道衡与白云鄂博矿的发现[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二辑)[C].内蒙古:内蒙古出版局,1980:30-43.
[13]马棣.白云鄂博稀土矿物的发现者--何作霖[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五辑)[C].内蒙古:内蒙古出版局,1981: 50-59.
[14]吴克宇,祁国基.前程似锦的稀土工业(上)[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五辑),内蒙古出版局,1981:39-49.
[15]吴克宇,祁国基.前程似锦的稀土工业(下)[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六辑)[C].内蒙古:内蒙古出版局,1982:39-64.
[16]马棣.白云鄂博1950年勘探记事[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八辑)[C].内蒙古:内蒙古出版局,1983:48-57.
[17]严坤元.白云鄂博矿区1950-1959年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回顾[A]//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包头市挡案馆,编.包头史料荟要(第九辑)[C].内蒙古:内蒙古出版局,1983:43-61.
[18]姚培慧,主编.中国铁矿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44.
[19]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50年[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270-280.
[20]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地质学史论丛(4)[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1-126.
[21]韩建平,曹幸穗,等.日伪时期的殖民地科研机构:历史与文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249-252.
[22]梁波.技术与帝国主义研究: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科研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40.
[23]张九辰.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52.
[24]左宪亮.国民政府对西北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25]郭平若.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26]杨红涛,张雨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活动述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35-39.
[27]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1-16.
[28]张人鉴.开发西北实业计划[M].北平:北平著者书店, 1934:14-17.
Review of Historical Study on Baiyunebo Iron Mine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NIE Fu-ling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2,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xploration of Bayunebo Iron Mine,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wo aspects have not been discussed sufficiently with regard t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Bayunebo iron mine-Japanese detection on it,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carried out by National Government involved it.Taking the advantage of currently disclosed geological survey reports and associated documents may help to fill up the margin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hat segment of history.
Key words:Bayunebo;metal mine;exploration;history
作者简介:聂馥玲(1964-),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近代科学史、物理学史与科学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1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1.005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1-00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