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家训的现代思想教育借鉴研究

2016-03-28张晓普熊筱晶

关键词:家训传统思想

张晓普,熊筱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德育研究中心,上海 松江201620)

中国古代家训的现代思想教育借鉴研究

张晓普,熊筱晶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德育研究中心,上海 松江201620)

中国古代家训沉淀了我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精华,既包含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又涵盖了寓意深刻的教化哲理,在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稳定和塑造优良的个体人格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传扬社会美德的当前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有鉴别地看待教育理念、有扬弃地继承教育内容,对于探索家训文化发展规律、推动家训文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在看待中国古代家训问题上,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中认为在中国社会家庭的义务具有绝对的约束力,而且是被法律定入和规定了的。在封建社会,家庭和国家“一体”“同构”的形态使国家实质上成为一个扩大版家庭,而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小家庭中产生的家训正是维护国家这个大家庭稳定的依据和准绳。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家训的教化思想在维护封建社会国家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功地将普世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推送到个人的德行习惯之中,造就了无数的历史英雄人物。其中“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的修身处世原则、“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1]202的勉学励志态度和“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2]115的清廉为官规诫等优秀思想内容,至今仍生机盎然、香韵犹浓。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家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化哲理,能为当代思想教育提供积极借鉴和指导。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就提到:“对传统文化中适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3]2

一、中国古代家训蕴含的教育内容

(一)励志和勉学思想

明朝教育家王守仁在教诲其学生“励志”时提出了“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4],即无论做何事首先都要立志。《孟子·公孙丑上》提出“夫志,气之帅也”,意思是说“励志”是人的具体行动以及精、气、神的精神领袖,由此可见树立远大志向是做事成功、做人成才的重要前提。从当前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励志”就是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纵观中国古代家训中关于“励志”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封建王朝,受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励志”一词有多重含义。传统儒学中的“志”大多指“志于学”,诸葛亮告诫其外甥“夫志当存高远”[5]24时提出应慕贤、绝欲和弃滞 ,而《王安石传》中“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志”则是指国家发展中的弊端改革。

在封建社会,读书对人的仕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勉学”也就自然成为家训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古人治学之道尤重态度严谨,《吕氏春秋·傅志》记载宁越读书时别人将要放松的时候他却不敢放松,别人打算休息睡觉的时候他却不敢休息睡觉,担心误了自己读书治学,如此状态下坚持十五年如一日,最终成为周威公的治国重臣。在治学方法上,古代家训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叩其两端、一以贯之”的思想,《三国志·钟会传》中记载钟母教育钟会“学猥则倦,倦则意怠”;诸葛亮告诫儿子学习应“淫慢则不能研精,险燥则不能理性”[5]187,这些劝学艺术至今仍值得教育者借鉴和学习。

(二)修身与处世之道

“修身”在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主要体现在无论是管理一个家庭、还是去治理一个国家以致于“平天下”,其根本均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封建社会历代家训对于“修身”都比较重视,把“修身”作为实现个人人生抱负的基石。东汉文学家蔡邕深知其女蔡文姬爱美,在外做官时写书信告诫她“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感慨只知修饰外表而不知修养身心的人是何等的糊涂。以“道德修养”为主的“修身”之道一般有双层含义,一是指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觉性,二是指提升思想道德情操,这都是当代青年亟须接受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和其他社会成员不断交往并妥善处理问题的必然性,“处世”历来都是家庭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为人处事之道要兼顾到做人的修养和处事的艺术。春秋名臣晏婴临终遗书诫子“布帛不可穷饰、牛马不可穷服、士不可穷任”,应为自己留余地;《袁氏世范》提到“以礼待人不可分贫贱、凡事能忍则可无争心”,充分反映出伦理道德层面的仁义和为人处事应持的原则;郑氏家族的《旌义编》教诲子孙在处理邻里关系时应“深念里党之疴痒疾痛”[6]52。古代家训中的处世之道能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人际交往的准则和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可谓影响深远。

(三)治家和为官理念

我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数代同堂尤以为荣。如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国古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寻常百姓都重治家之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家训》中说道:“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充分表明了治家的重要性。古人的家训中对家庭成员的人际相处礼仪、道德品行修养、处事言行举止有着明确的规定,正如《宋氏家要部》所载:“勤以治生,世间事未有不由怠惰而废也。”“勤俭”被认为是历代家训默认的治家根本。“治家贵和”思想普遍被用来指导家庭成员间的人际相处;在亲邻相处方面,前人不仅重视“择邻而居”,而且强调对于高门第应持“可畏不可恃”的态度。治家家训中还含有“教化宜早、以身示范、爱幼有度、量入为出”等教化理念,这些都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着宝贵的借鉴作用。

为官思想主要见于封建地主阶级家族的家训中,封建王朝的政治官员不断总结并归纳自己从政生涯中的经验和教训,把现实中的案例思想以家训的方式记录下来告诫子孙后代,教育后人要勤政廉明、要明官德晓策略、要知用才懂革新,为国家做贡献。古代家训为官思想主要体现在廉政、勤政、选才、治军及革新等方面,“官不勤则事废”反映了李心田为官的责任心;杨震用“四知”向行贿者展现了自己“廉政”的态度;周公在给成王选才用人方面的建议时提到“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5]1159;东汉谏官乐恢面对妻子明哲保身的相劝却叹息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5]1184,这些为官思想在当前社会仍然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

(四)慈孝与婚恋思想

“慈孝”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它阐述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伦理规范关系。与西方文化相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是天性使然,无需过多的理由来解释。古代家训对于慈孝的描述内容丰富,在教子方面,《温公家范》提出“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板桥先生在家书中则写到“要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恶之性,不得为犹子而始纵惜也”[7]103。在孝道方面,当今社会往往狭义的理解成尽“赡养”义务,更有甚者仅仅落脚于三餐之“养”,较为全面的解释应当数“君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严”[8]287。《石林家训》中“推次非特为天下孝子,亦当为天下忠臣也”更是把孝由事亲升华到治国的高度。

封建社会反对自由恋爱、主张父母包办婚姻自然不可取,但传统家训中的婚恋观仍然不缺少具有跨越时代局限性的精辟观点,“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苟人物不当,则子女终身抱恨”[5]1528是对传统社会“门当户对”婚恋观的正面否定;“惟恭俭孝友家风醇谨者,其子女目濡耳染,无妖薄之气,可以为婿,可以为妇”[5]1557充分突出了婚恋中个人品性和德行教养的重要性。家训中在夫妻相处、家庭和睦建构方面的合理教化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夫妻关系是家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之间和谐相处是整个家庭能够和睦的基石,古代家训对夫妻相处之道多有论及。司马光在家训中要求“为夫当相敬不悖礼,为妻当谦顺且守节”,倡导“夫妇之际,以敬为美”,即夫妻应相互尊重。

二、中国古代家训蕴含的主要教育方法

(一)正本甚始养正于蒙

如同谚语 “铲除杂草须趁小,教育子孙要趁早”,很多古代家训在教育子孙勉学方面也提出了“学习趁早”的教育方法。“正本”在传统文化中即通过胎教来教化孕妇腹中胎儿,早在周朝康王时期就有“太子正、天下定”之说,提前教育腹中的太子使其“正”,以后国家就会依仗他的品行而安定;《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记载“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1]8;《颜氏家训·勉学》篇也提出了颜氏家族“甚始”教育的原因和理念:“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1]129这种早教理念正适用当前学校思想教育中的安全教育,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重大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却是无法弥补和不可逆转的。

(二)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曾子杀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为子女做榜样教育的经典故事,古代家训中十分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做榜样来教育子女的方法。《庭训格言》记载康熙教子曾训曰“凡人有训人治人职责,必身先知可也”,要求教育和感化他人首先自己要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孟母三迁择邻居”就是寻找一个能够对孟子言行举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环境,睿智的孟母仉氏对儿子的示范教育做得非常成功;曾国藩也比较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儿子的影响,以至于曾纪泽写出“耳濡目染,靡丽纷华,勿忘先父俭以养廉之训”的感慨。这种成功的隐性榜样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慈而不纵严而有节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庭,注定了家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差异,家训中的主客双方除了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外,还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家庭中长辈在教诫晚辈的时候总会掺杂慈爱的元素,分寸把握不好就会影响“教”的效果,古代家训思想中提倡慈爱有节、慈而不纵。这不仅体现在爱憎分明、让子孙明辨是非方面,还体现在公平、适度方面,即不应该偏爱,也不应该溺爱。“严而有节”指的是教育过程中虽然要严明,但更要有节度,无节度的粗暴、专横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此为鉴,既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也不应轻视成绩后进的同学,对待犯错误的同学决不可片面强调处罚,以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顺情应势因人而异

三国名臣钟会足智多谋、满腹经纶,这和钟母早期的教育有关,钟母根据钟会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不同的知识,她在钟会五岁时给他讲《孝经》,六岁时授其《论语》,让他八岁读《诗经》、十岁诵《尚书》、十二通《国语》、十四释《易记》,这种顺情应势、循序渐进的教子方法为钟会成年后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同哲学大家莱布尼茨曾提出的“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完全一致的树叶”观点,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被教育者,传统的德育注重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结合,根据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提出因人而异的教化观。《袁氏世范》提出“轻浮者矫之以严重,偏急者矫之以宽宏”的教育思路,最终“约之使归于正”。

三、中国古代优秀家训教化思想的现代德育功能

(一)提升道德素质水平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个人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其他内容的基础,古代家训以“德教”为首,体现了对个体道德提升的重视。家训中“冬温夏清、昏定晨醒”的孝亲思想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和行孝意识,提高孝德素质,改进家庭代际关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倡导我们通过“静”的方式来思考和养性,达到修善其身的目标;用“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提高道德水平,提升精神境界。“抱诚守真、讲信修睦”的诚信思想既是个体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的发展之本,诚信精神指引人们加强自律、提升涵养。

(二)建构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是个人事业有成、生活美满的重要基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利于个体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人际利益摩擦,人际关系障碍成为当前青年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家训中蕴含着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康熙进士蔡世远在《蔡渠村示子弟贴》中提到“待人最要从厚,人待我不循礼,我以薄施之,是我无以异于彼也。只循我分,尽我心”,借以告诫子弟待人要胸怀坦荡、宽厚仁义。《王士晋宗规》中论及姻里关系时也提出“彼待我薄,我不可以薄待,久之感而化矣”的待人方式。陈龙正《家矩》言“听人语言务令鬯遂,勿遏以己见,勿挠以他端”,要求后世子孙与人交谈时要耐心听对方表达完毕,禁止随便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表述。

(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很多家长对“吃苦精神”不以为然,认为当前社会环境下无需再对子女进行“吃苦”教育,导致当前青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在大学校园表现尤为明显,如认为食堂饭菜不可口到校外解决一日三餐、认为宿舍住宿条件差而私自到校外住宿,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古代家训中多有体现。《鸣沙石室佚书》记载“勤耕之人、必丰谷食”,意思就是若想生活中衣食无忧,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庞氏家训》中庞少男训诫子孙“先哲观人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如果子孙不能吃苦耐劳,放纵安逸,便会“终受饥寒”。

(四)强化爱国主义意识

我国传统儒学伦理思想中素有“家国一体”的传统,古代家训作者多把治家升华到治国的高度,遵循“事亲者必能精忠”的教化理念,在他们的教育观看来,“父父子子”与“君君臣臣”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司马光强调“治家”是“治国”之基础,子弟在家若能尽孝,入朝便能尽忠,认为“家安方能天下定”,子孙应当为国效命;《黄峭与子书》中黄峭用自己半生戎马生涯、走遍天下的人生经历训告其二十一子,除长子留乡侍奉父母,其余不得株守家乡、依恋故土,应“出异方、立纲常”;朱伯庐则用“为官当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教育后人要以国家为上,不能只顾小家私利。这些爱国的教化内容在当前社会仍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气节。

四、优秀家训教化思想古为今用的转换路径

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非篇篇药石,而且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还有需要调节适应的地方,这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传统家训,坚持古为今用,坚持扬弃的继承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改造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家训的现代教育生命力。

(一)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

家庭是家训得以产生的载体,也是个体最早接受德育的场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并具备高尚品德。华生认为个体成年后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都与幼时的家庭经历密切相关,做好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家长严于律己、立身示范,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改变只重“智育”的错误理念,加强“德育”教育。传统家训本质上是对日常道德行为的规范,父母可以把传统家训中“诚信、仁爱、谦敬、礼让和宽恕”等思想融入到家庭日常教育中去,让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努力成为一个懂礼仪、知荣辱的时代青年。

(二)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现代社会发展尚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传统家训可以在教育原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借鉴和启示。以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为契机,大力宣传家训中的孝道案例,既可以强化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又能发扬和传承优秀孝文化。在勤俭节约方面,《庞氏家训》中要求子孙把“勤俭节约”作为第一重任并“以俭为贵”的教化内容,定能为当前缺乏“节俭”意识的同学树立一面印象深刻的镜子。《何氏家训》中“读书百遍为度,务须反复熟嚼,方始味出”虽在现实学习中未必普遍可取,但“熟嚼”的读书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对于持“读书只为应付考试”态度的学生来讲更值得去深入思考。

(三)渗入社区的科普教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提高成员综合素质方面,社区教育正在逐渐发挥特有的作用。不同于以家族聚集为特点的村庄,缺少人际沟通是社区邻里关系的突出特点,构建和谐社区人际关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为中国传统家训中“协和万邦、合作互助、亲仁善邻”等和平思想实现其德育功能开辟了新路径。以墙报、展板、展厅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营造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已成为“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成功做法。如在社区开展以“礼让”“仁义”“孝德”为主题的家训图片故事展,定期邀请相关学者开展传统家训文化讲座,开办学习传统家训文化课堂,发放优秀传统家训学习手册等,在增强社区聚合力的同时弘扬传统家训文化。

(四)借助网媒的大众教育

网络传媒速度快捷、范围广阔的特点和宣传动员、文化积累的功能为传统家训文化现代德育功能的转变提供了有效渠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所蕴含的信息量更丰富、内容更新速度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便捷,借助网络媒体宣传优秀传统家训中典型的道德教化内容,和我国当前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导向一致,会使传统家训文化的宣传效果事半功倍。公益广告形式宣传传统家训文化也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可以充分利用公共电梯、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上的视频播放终端设备,穿插播放由经典优秀家训改编的短片,既能缓解循环播放的广告给人造成的疲劳,又能增强家训德育功能的公共传播实效。

[1]郑永安.颜氏家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景文.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0):114-117.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852.

[5]郭齐家,李茂旭.中华传世家训经典[G].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6]毛策.孝义传家——浦江郑氏家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2.

[7]李金旺.郑板桥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03.

[8]贾德永.礼记·孝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87.

责任编辑:吴强

References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Chinese Ancient Fam ily Instructions

ZHANG Xiaopu,XIONG Xiaojing
(Center ofMoral Education,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ongjiang Shanghai201620,China)

As the es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feudal society,Chinese ancient family instruc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feudal society and molding personality traits.They are notonly including effective education methods but also covering profound enlightening philosophy.Nowadays,whe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dvocated and social virtuesare proclaimedweadhering to theMarixism,treatingourancient family instructionsdialecticallyand diggingdeep the resource hav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exploring the rules of its development,promoting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its creative conversion.

family instruct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ferences

G641

A

1673-8004(2016)04-0116-05

2016-01-13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古代家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项目号:15JDSZ2074)的研究成果。

张晓普(1985— ),男,河南商丘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熊筱晶(1979— ),女,江西景德镇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家训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