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及“蜕变”策略
2016-03-28胡巧云焦庆争
胡巧云 焦庆争
论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及“蜕变”策略
胡巧云 焦庆争
[摘 要]2014年和2015年国产商业电影频频创下破亿票房,虽连获喜讯但却出现越来越多叫座不叫好的影片,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首先简要阐述国产商业电影创作现状;其次分析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上具体面临的问题,如跟风、演员选择注重颜值、过度强调电影“包装”、题材单一等;最后根据实际问题,从电影创作本身与政府政策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国产商业电影创作早日摆脱“泥潭”,回归理性。
[关键词]国产商业电影;电影创作;市场活力
[作 者] 胡巧云、焦庆争,安徽师范大学。
一、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国产电影基本以主旋律电影为主。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影响,以主旋律为主的国产电影逐步开始迈向以喜剧、武打为主的商业电影。2001年加入WTO后,蓄谋已久的海外大片开始大肆抢占国内市场,这一现状警告国产商业电影必须要加快脚步,跟上时代潮流,于是国产电影开始进入滥觞期。这一时期的商业电影以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为代表。自影片《英雄》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后,国产商业影片纷纷仿效。到了2007年后,国产商业电影正式拉开“战争”的帷幕,高票房影片一部接着一部,如《泰囧》《中国合伙人》等。
从2014年《爸爸去哪儿》拍摄成电影并一举斩获近7亿票房开始,综艺电影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著名导演冯小刚公开炮轰综艺电影,认为其是“电影的自杀”;电影理论家黄式宪也称其为“文化洼地上开出的畸形之花”。①赵正阳:《本体视域下的综艺传播》,《现代传播》,2015年第7期。于是我们需要反思,到底是什么致使这种“畸形之花”能够开的如此“姹紫嫣红”?
二、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现象严重
商业电影创作跟风表现为:市场上无论什么题材电影,只要观众乐意埋单,众多电影创作人就会突破电影本体至上的理念,盲目地一哄而上,选择与市场“接轨”。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引导下,人逐渐异化为欲望、金钱的奴隶。例如,自从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获得观众好评、高票房后,市场上青春题材的电影雨后春笋般直接闯入观众视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一部接一部,只见潮涨,不见潮落。这一现象不止于青春题材电影,综艺电影亦是如此。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取得7亿票房之后,《爸爸去哪儿2》《奔跑吧,兄弟》接踵而至,电影创作刮起了综艺电影风,大有“霸屏”之势。
趋利是资本的天性,当市场上有一种套现模式,自然会引起资本的角逐,这也是市场的缺陷。当然,商业电影创作跟风的出现,除了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同时,它还受到电影观众的影响。当下国产商业电影正处于“观众中心制”时代,所以观众时下的欣赏水平和关注焦点对电影创作起着决定性影响。另一重要因素为电影市场的不成熟。虽然我国电影市场近十年发展势头迅猛,电影数量、荧屏数量、观影人次均直线上涨,但市场依旧不成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王凤麟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整合期,若想进入成熟期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②李彦:《中国电市场还在整合期进入成熟期尚需三五年》,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1104/c40606-27775681.html,2015年11月4日。
(二)演员选取标准化
演员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只是众多原材料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但随着所谓“看脸的时代”的到来,主流观众审美取向的转变,国产电影创作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景象,演员选择过分追求“颜值”,将“颜值”摆放在一个“空前的、无可取代的高度”,甚至出现先锁定自带海量粉丝的高颜值偶像,随后排导演、制片,最后围绕着选定的偶像量身定制一部专属剧本。③王彦:《“颜值消费”当道,暗含怎样的文化危机》,文汇网,http://www.whb.cn:9091/zhuzhan/jujiao/20150805/34822.html,2015年8月5日。面对此种现象,演员黄轩说:“有时候我觉得很沮丧,对当下的年轻中国演员来说,可能表演本身已然不重要了。只要颜值高、粉丝多,你就是主角。”当下国产商业电影中靠“刷脸”的作品不在少数,如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对于《小时代》看脸就足够了,剧情什么的都不重要;再如电影《海天盛宴·韦口》,影片播出后,观众反映,让像郭美美这样以恶俗炒作的人进入公众视野,无疑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电影是艺术,不是高颜值明星的秀场,徒有动人外表而无实质内涵的艺术作品是失败的。在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创作中,虽然颜值大行其道,但作为电影创作人应避免让其成为左右自己创作理念、创作信仰的唯一标杆。避免颜值把握话语权,凌驾于所有艺术姿态之上。这种靠过度消费颜值来获取票房的手段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演员只是电影创作中的原材料,而非“吸金”利器。这种靠过度消费颜值而博取观众眼球的行为最终会导致颜值减值,泡沫破灭。
(三)重“包装”,轻“内涵”
商业电影具有商业性、艺术性、意识形态性等多种属性。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电影,都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当商业电影的商业性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时,电影市场就会随之乱象丛生。当下国产商业电影重“包装”、轻“内涵”即为乱象之一。电影为了凸显自身的商业价值,追求奢华,“为艺术而艺术”。众多影片在上映之前为制造轰动效应,更广泛地传播,不惜重金“收买”相关领域微博“大V”“意见领袖”,利用各种渠道“强盗式”地发布影片信息。甚至连票房这一权威统计数据也不幸沦为其包装工具。正当《捉妖记》一天创造一个亿的票房纪录诞生时,网曝其为了刷票房自掏腰包“请客”看片,10分钟一场,场场都是100%的上座率。这种重“包装”、轻“内涵”的观念造就了很多“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前述的综艺电影便是典型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构成内容各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在表现方式。①李佳:《国产大片发展对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对于电影来说,构成其内容的是故事情节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演员、道具、场景、宣传等都只是用来表现内容的外在形式,外在形式形成的视觉景观必须要与内容保持一致。而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却过度注重形式,淡化内容,甚至出现一种本末倒置的怪象。中国电影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盛宴”,在精神上只是“快餐”,缺乏足够的营养。②郭毅:《在浮华中迷失真善——国产电影大片的古装情节》,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四)同题材“窝里斗”
题材单一化是当下国产电影创作的一大桎梏,也是制约电影市场繁荣的重要瓶颈。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题材本应丰富多样。但是我们回顾近几年的电影,不难发现对同一题材进行多次利用的作品让人触目惊心,电影市场“撞车”现象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大“特色”。继青春题材影片之风狂吹后,2015年国产电影盛行“盗墓风”,随之两部根据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电影相继在影院上映。
在这个掘金时代,电影创作者习惯于将“创意”聚焦于观众熟知且感兴趣、自己熟悉且擅长的题材之上。国产卖座影片类型过于集中,2014年国产电影卖座的大多是喜剧片、青春片、爱情片,如位居榜首的《心花怒放》《分手大师》《小时代3》等,观众很难在银幕上看到卖座的主题片、科幻片、体育片、音乐片等。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本应令所有国人欣喜,但当我们静下心时会发现,国产影片光鲜亮丽的“芝麻”屈指可数。
三、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应对策略
就当下国产商业电影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电影艺术本体、演员选择、电影内涵、电影市场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本体至上
电影具有商业和艺术双重属性,但归根到底一部电影就是一个相对自足的艺术品。③李栋宁:《论电影本体的核心四要素》,《电影文学》,2010年第9期。作为艺术的创作者,电影创作人须自始至终地坚持电影作为艺术的本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人都受到利益的驱使。受市场左右的创作者,很难抵制其诱惑,从而变得趋炎附势。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1015/c87423-27699235.html,2015年10月15日。
急功近利、受市场左右的创作最终产出的是千篇一律、有数量无营养的“垃圾”。艺术家叶少兰强调:要出“高峰作品”,文艺工作者就要踏踏实实,拒绝浮躁。作为“灵魂工程师”,电影创作者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努力创作出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为一身的精品。
(二)注重演员选择
仲呈祥认为:“外貌颜值横行霸道,精神颜值却被忽略很久,以至于视听感官上的刺激已冲淡乃至取代了艺术本应给人的精神美感与思想启迪。”⑤王彦:《“颜值消费”当道,暗含怎样的文化危机》,文汇网,http://www.whb.cn:9091/zhuzhan/jujiao/20150805/34822.html,2015年8月5日。在演员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所选演员的形象是否与其在作品中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相吻合。演员的本职工作是表演,称职的演员应德艺双馨,并能在戏中创作出鲜活的人物性格,进而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回顾20世纪末香港电影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当下国产电影面临的问题正是他们已经经历过的问题。著名香港导演吴思远说:“香港电影何以没落,很重要原因就是题材的狭窄,演员的重复。”
此外,在演员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演员自身的性格特征是否与剧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相一致,还需考虑其个人行为作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习近平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电影工作者在选择演员的时候要坚决抵制一切权力和金钱的诱惑,禁止那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演员进入公众视野,混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误导观众。
(三)“内外”兼修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应将形式和内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以内容为中心,实现视觉景观与内容的统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首先,在内容上,避免脱离实际。电影需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之声,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电影创作人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电影题材应着重展现新世纪人民生活现状,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其次在形式上,拒绝花拳绣腿、投机取巧、自我炒作。形式应围绕电影内容展开,除了选择合适的演员,还需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技巧,制作精良的视觉效果,杜绝五毛钱特效。让观众在观影时自觉地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感,从而增强电影整体效果。还需注意的是,形式不可脱离内容与实际,脱离内容的“美”无法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并触及其灵魂,引起思想共鸣。
“十年磨一剑”。一部精品影片若想成为精品,就应集“高颜值”的形式与“高颜值”的内容于一身,不仅具备观赏性,更能温润观众心灵、启迪观众心智。
(四)激活市场
电影市场的繁荣须得到政策制度的全面支持。光明网《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一文中称,电影事业要爬坡过坎,国家就要制定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的战略。如何激活市场,繁荣影业,需从深化现有电影监管体制改革入手。
1.引入“招标”机制。我国电影市场尚不成熟,暂且不具备与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适时引导国产电影在创作方面进行自我突破。
鉴于当下国产商业电影过多集中于某几个热门且保险的题材这种现象,政府可以将经济领域的“招标”机制引进国家资助的主题电影创作领域。“招标”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主体的创作活力,使其在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有利于引导电影作品走向多元化,并营造出百花齐放、质量齐升的景象。
2.实行“负面清单”制。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激发市场活力是经济的希望所在,政府于2015年10月20日公布《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笔者认为,电影创作领域亦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电影创作“负面清单”是指电影创作的题材、内容、演员等诸要素除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外,电影创作人可以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开展创作。通过这一制度一方面告诉市场主体电影创作底线,明确禁止的事项绝不可触碰,这相当于给电影创作添加了一个“过滤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范电影监管职能,改变电影创作中诸多“潜规则”,让电影市场上的各类主体能够公平、公开、公正地参与竞争。相对于“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将会赋予电影创作人更为充分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同时也将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除不必要的障碍。
3.引入第三方审查。激活电影市场主体活力不仅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的审核标准,如采取分级制度;同时也需要引入第三方审查。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杜绝一锤子买卖。不仅政府有资格对影片进行审查,学界、业界、观众均应有审查权利。政府的审查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无法代表整个社会。专家学者作为理论上的专业人士,完全有能力对影片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并给出意见;业界作为实践中的专业人士,毫无疑问有权对影片发表自我看法;观众作为影片的最终欣赏者,也应被赋予审查的权利。让社会各界都能在自由的辩论场上发声,让观点能够在自由讨论之中进行自我淘汰。
四、结语
一果多因。电影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存在问题必然离不开市场本身的特性,这时政府就应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为其拨开层层迷雾,使其尽早摆脱困境。当然,电影工作者也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切勿陷入“漩涡”。与此同时,观众需学会理性观影。希望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国产电影创作之路能越走越宽,而非越走越窄,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