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的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6-03-28梁华群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教学

梁华群



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的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

梁华群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媒体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专业教育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高校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提出场景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希望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以此带动新闻的教学改革,获得教学的长足发展。

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场景式教学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两大支柱的产业正蓬勃发展。而媒体作为利用科学技术从事各种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传播的行为主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就曾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要求媒体发挥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此重要讲话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实现新闻教育模式的突破性改革,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下“高、精、尖”的新闻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场景式教学——新闻专业教学模式的维度突破

场景式教学模式是由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多田孝至教授提出的,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传统意义上的“场景”通常是指戏剧演出的舞台,是演说的讲台,是街道里的公园和广场,是旅游者的目的地。个体在面对场景时,所表现出的概括力、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是文化共生社会里生存的重要能力。场景式教学其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视野和思维品质,掌握实践所需的操作技术和业务能力。

在多田孝志的观念中,学习过程需要被设定为若干的流程或步骤。但在各个流程中,不是预设的结果和结论,而是通过授课者与学习者进行形形色色的交流形成见解和建议;然后从这个动态的学习活动中引出共识,成为进入下一个流程的要件。在场景式教学中大致的教学框架是可以设想的,但在各个流程中夹杂着混乱、碰撞和形成共识的意识。这种学习方式谓之“场景式教学”[2]。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这种教学中的“场景”式概念不仅仅在教学环节中被运用,甚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借鉴并实践,如阿里巴巴通过构建虚拟的消费场景,来完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滴滴打车通过构建虚拟的生活方式,来优化乘客的乘车体验;腾讯公司通过构建虚拟的社交场景,来黏合用户的社交行为等等,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场景”概念的行业化运用,这些网络巨头才能实现产品、服务及理念与目标群体的无缝对接。那么场景式教育理念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二、线上的场景式教学构建——虚拟空间、身份的代入

(一)运用游戏思维构建新闻的教学设计

应用型高校新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于专业性理论与实践性操作不均衡。但国内不少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育倾向和封闭式、内在式教学倾向。所有课程基本在教室里完成,新闻单位的参与度不高。尤其是一些纯理论课入门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教学内容无法熟练掌握,甚至有些学生学期结束了,还不清楚这门课的框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中,学生只是以临渊羡鱼的姿态去接触课程,而没有进入到新闻这个从业环境中。

情境的体验能够引起人情感、行为的变化,而模拟情境同样能在用户身体体现出自然环境或具体环境的变化。因此,开发虚拟的专业化媒体运作游戏平台呼之欲出。新闻专业场景式教学的线上模式就是立足于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情境,将媒体从业者的行为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寓教于乐的新闻知识的游戏学习平台。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去注册任何一个自己希望的媒体从业者身份,可以在游戏中写稿件获得评分,也可以去参加一个媒体活动。通过自己行为的线上体现,获得评价。新闻专业场景式游戏引人入胜之处在于自我挑战,能否一路过关斩将走到最后,成为一个合格的或优秀的媒体从业者。该情境的体验比之教学的单一,更胜于在音乐、颜色、感官和情感体验以及游戏和乐趣的参与下进行的,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媒体行业的实际社会环境和媒体人现实的工作环境中,这种虚拟的空间设定和人物身份的代入较好地解决了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和问题。

(二)增加新媒体的社交平台在新闻教学互动中的运用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以丰富生动的实践为依托,才能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因此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与学生互动、反馈教学的机会。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特别是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高校新闻学教学中缺乏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途径,或接受教学反馈的意愿不足。

“互联网+”时代使得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外的第三课堂[3]形式越发多样。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社区论坛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并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一些敢为天下先的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建设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的第三课堂。通过这些平台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以及学习效果都能得到及时地反馈,完善了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使得教学的各个环节能顺利地推进。

此外,通过搭建社交平台还可以如实地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完善课堂评价体系。目前高校的新闻学教学在课程评价上大多过分注重量化评价的方式,且常采用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多以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使得课程评价过于平面化、单一化。而新媒体的社交平台的搭建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构想。在评价教学效果上,实现多维目标的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评价更为完整、科学。

(三)重视线上课程的推广,减少学生的学习差距

我们都知道“知沟”理论存在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任何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距。面对此种状况不少学者都曾探讨过解决路径,其中“微课”就是被提出的较可行的一种方案。所谓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4]。它以教学时间灵活性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资源合理性高等特点成为了高校教学课堂的有力补充。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用于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化学习的需求。

滁州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线上的课程建立,并在2016年举办了“滁州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通过完善泛雅平台将一些精品课程推上学校的教务网络系统,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紧密融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推动学校课程教学的改革。学生通过登录教学系统就可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学习时间,有效安排学习进度。学生可以边上网络课边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这样既增加学生与教师课下的互动,又可以通过收集这些反馈的信息让老师及时调整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让滁州学院新闻学的专业教育趋于丰富化、灵活化和多样化。

三、线下的场景式实战演练——实现知识、技能的操作

(一)建立校园媒体系统网络,培养学生新闻人的职业思维

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是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人才。具体来讲,需要具备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沟通对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要思维敏捷,对社会参与度强,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出众,用新闻的视角去描述每天发生的事实。

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新闻意识和新闻人的思维,无法迅速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加强学生实践平台的多样化,而校内实践因其可控性强、规模灵活、沟通顺畅等特点,成为了许多新闻专业学生初次理论结合实践的理想平台。首先,利用校园内的多个媒体平台,为学生打造初级的实习场所。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打造多渠道、阶梯式的实习平台,创办蔚园视频网站,成立专业教师领头,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团队,实现了课上教学内容与课下媒体实践的完美嵌入,让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深刻、具体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其次,搭建以专业竞赛为基础的实践平台。通过参加专业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学生新闻人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许多新闻教育者的共识。新闻专业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以专业竞赛为载体的实践平台。校级平台包括迎新晚会的会场实践、毕业生汇报演出、学院每年一度的摄影大赛、DV影视协会大赛、广告创意大赛;校外平台包括大学生广告节、省共青团的微剧大赛、省图书阅读视频大赛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使得理论的产出更便捷,而且,扩大了教师的研究领域,使得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二)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夯实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守

当前很多新闻类院校没有把新闻传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的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却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如今,面对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多重压力,对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折射在新闻专业的教育上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加强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动员工作、指导工作。

首先,构建教师与业界互动的平台,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业界实习,培养“双能型”教师,参与业界的节目制作和科研项目。同时聘请业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了教师产、学、研链条的形成与发展,又提升了利用学校资源为地方服务的能力[5]。

其次,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外场景式实习,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践等环节与校外媒体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与广播、电视、报社、杂志社、地方网站、媒体公司建立广泛而友好的实习关系,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多种平台。学生在校外媒体接受媒体工作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和策划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新闻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熏陶。只有让学生“走出去”、“动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和实战操作结合起来。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把握传媒变革趋势 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EB/OL].http://www.scio.gov.cn/ztk/dtzt/34102/34242/34250/Document/1480261/1480261.htm

[2]钟启泉.场景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日本教育学者多田孝志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3]彭焱,杨六兰.浅谈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5]高增平.数字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责任编辑:李应青

G206,G642

A

1673-1794(2016)04-0134-03

梁华群,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影像传播(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jyxm374);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5B17)

2016-06-02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