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BJ单身日记》谈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手法

2016-03-28杨,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

李 杨,梁 卿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从《BJ单身日记》谈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手法

李杨,梁卿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要: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BJ单身日记》塑造了鲜明的后现代女性形象,反映了众多普通女性的处境,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待女性主义的矛盾态度。后现代女性作家在构建文本时,在主题选择和写作方式亦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BJ单身日记;后现代女性作家:写作手法

《BJ单身日记》是英国当今最受欢迎的都市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它从出版后就被认为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BJ单身日记》塑造的后现代女性形象反映了众多普通女性的处境,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待女性主义的矛盾态度。本文主要就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体裁、风格、主题选择以及语言运用特点进行分析,突出其小说中有别于传统写作的特点。

一、后现代女性主义

从18世纪末开始,女性主义经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进而演变成不同于传统女性主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探讨的是当前文化背景下女性实际的生活境况,即将道德和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经验值上。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一味地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以及追求男女平等地位,而是在承认这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两性的和谐共存。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被冠以“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一个崭新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它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是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

首先,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于现代理论中所有宏大叙述和涵盖一切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同样反对这一观点的利奥塔(法国后现代思潮理论家)把科学或者文学艺术都称作是遵循一定“游戏规则”的话语运动。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此基础上,主张以分散的和局部的小型理论来探讨当前女性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地位。

在思维模式上,女性主义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时,认识到二元对立并不是指性别是对立的,而是以男性为标准,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反映着男性的有限洞见”的“男性中心主义”。

其次,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认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产出权利。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利”的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女性的话语权。

另外,后现代主义中关于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批判思想对后现代女性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本质主义侧重人的生理和遗传决定论;普遍主义则认为自然和人性的不变性可以解释一切。但是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和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变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差异。后现代女性主义以此为由,对于人们过分重视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其对女性特质形成的影响予以反对,同时也反对性别的两分和性别概念本身,强调种族、民族、阶级、性别和性别倾向诸因素之间的差别。

最后,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同时把承认个性的独特性作为前提,从而实现两性间的平等。其中焦点之一就是“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提出不应示以对立的态度,反之,更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积极态度提出来”。(李银河,2005)[1]

总之,后现代女性主义致力于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在平等中凸显个性。

二、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手法

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结构,从严谨到轻松、闲散并且具有时代性的文学模式,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她们的小说表现了后现代女性现代的写作态度: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主张与男性合作,进而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主题的“时代性”——“剩女”话题

在种植和养殖为主导经济形式的奴隶社会中,女性孕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使得她们无法在劳动中与男子竞争,地位逐渐衰落。由于在经济活动中无法占有主要地位,女性开始成为财富的一部分,男性对其享有支配权。女性被财产化使其无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等权利,她们在经济和情感上不得不依附于男人才能生存发展。由于被财产化,女性被剥夺了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她们日渐远离政治、经济,成为男性表现权力和财产的工具。一直以来社会对于理想女性形象的塑造就是“家庭的天使”,这是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盼。在《妇女的职业》中,伍尔夫就这个形象做出了详细描述:“她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她具有巨大的魅力。她是彻底的无私。在操持家庭生活的那种困难的艺术上她简直无与伦比……她生来就是这样的,绝对没有属于她自己的什么意见或者愿望,而总是宁愿赞同别人的意见和愿望。”(伊莱恩·肖瓦尔特,2012)[2]女性的活动范围也只是存在于家庭模式中。这种重压使得女性主义自19世纪发展起来后就一直致力于消除两性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质疑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标准。因此,这个时期的女性作家所选取的题材都偏向于爱情和婚姻,来表达鲜明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对“男女不平等”的抗争这一主题,体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成长。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妇女当时的境遇,揭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歧视现象,表现了女性处境的不公平,强调在父权社会下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倡导女性追求自由爱情与婚姻,以及建立自我意识。这些作品的相似之处都是描绘坚韧、机智、自信的女主角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理想的爱情。在《傲慢与偏见》中,二女儿伊丽莎白相貌并没有姐姐漂亮,性格也不如妹妹那般活泼开朗、喜欢交际,但是她却是班纳特先生认为“最聪明的”、“最钟爱的”女儿。她自信、富有主见,蔑视母亲班纳特太太“婚姻必需建立在经济条件和门当户对上”的观点,认为女人不应该为了婚姻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情感。她向高贵优雅的世袭贵族达西先生展示了她对其傲慢无礼态度的厌恶,拒绝了表哥为了财产向自己的求婚。虽然她也曾被伪君子韦翰欺骗而误解了达西先生,但是之后也勇敢承认自己的偏见,最终认识到达西先生的为人。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简·爱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家庭教师,她追求平等,对社会阶级观念和金钱婚姻嗤之以鼻,她坚信婚姻必需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平等的爱情上。她不屈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卓越的才识为她获得罗切斯特先生的青睐。

随着女性主义在经历两次妇女运动高潮而发展壮大后,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女性的教育问题得到改善。女性开始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话语权。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为其家庭地位的改善提供了保障。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男性应征入伍,社会劳动力缺乏。这时,女性开始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她们走出家庭,创造经济,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一部分,家庭对于女性的束缚越来越弱,女性对于男性的依赖性也日益减弱。妇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办公室、工厂等地。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支配个人事务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女性投入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她们辛勤的劳动让男性见识到她们除了“妻子”、“母亲”的另外一面。男性逐渐意识到女性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的重要性。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英国出现了一批独特的“新女性”:她们漂亮、活泼、时尚,穿着时髦的衣服,烫着流行的卷发,穿梭于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所;她们吸烟、喝酒,热衷于在各种娱乐场所与男性周旋,善于在男性面前展现独有的女性美;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她们大多是大龄单身女性。这些现象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这一时期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后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大都展示了当下现实语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海伦·菲尔丁的《BJ单身日记》被称为单身文学的代表,反映了20世纪末大龄单身女性的生活境况。主人公布莉琪是伦敦出版社的一位调查员,30岁左右,仍旧单身的她一直处于感情的迷茫期。在新年聚会中,父母与亲戚不断询问布莉琪的恋爱情况,在得知她还是单身时,尤娜婶婶劝说道:“我们该拿你怎么办了,你这个事业心重的女孩,不能再拖了。”[3]甚至连布莉琪的弟弟杰瑞米也告诫她:“男人越老越有魅力,女人越老越没吸引力。”[3]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永久的“单身老处女”,她在新的一年制订了一个提高自身魅力和解决自己单身问题的革新计划,并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改革”的过程。从此布莉琪深陷减肥和找寻真爱之中,不断在体重、烟、酒、性爱中徘徊挣扎。布莉琪跟现代的普通女性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稳定的事业,没有经济上的困扰。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大,她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心理负担与日俱增。虽然她们仍旧像传统女性一样渴望寻找到爱情,组建自己的家庭,但这与前面女性主义作家笔下的女性不一样,“她们没有那些女主人公那样具有追求地位和身份的高度”[4]。她们不再去追求所谓的理想的“男女平等”,而是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并且利用女性这一角色为其在社会中找寻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她们更倾向于在这种差异中寻找两性共存的一个局面:联系与合作。作者菲尔丁在牛津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小说就是对于现代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挣扎于职业与家庭的矛盾中,但对于我们的母亲那辈人却少有这样的烦恼,因为她们能够清晰地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就意味着现代职业女性同时面对事业和爱情的压力,力求在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二)体裁的“灵活性”——日记模式

海伦·菲尔丁在创作《BJ单身日记》时,并没有运用传统的自传体小说结构,而是采用了日记体小说这样一种新颖独特的小说体裁。该体裁的小说是以日记形式作为其基本结构,并且多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变化。这类小说以“我”作为叙述人,忠实于真实的人生形态和人生感受,象征着私人物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通过作者的创作,向大众展示了主人公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甚至在文本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就像《女生日记》作者杨红樱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日记体小说更为真诚,也许是赶潮流之作,但源于生活,绝不浮躁。《BJ单身日记》所展示的,是主人公布莉琪整整一年的日记,这些日记记叙了其在追求真爱时行动和心态的不断变化。为了摆脱尴尬的“大龄单身女性”处境,她在新年之初制订了“新年革新计划”,并且在每篇日记的前面记录了自己“计划”执行的情况,然后以时间点为单位叙述了一天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包括自己心态的变化。这种日记的形式赋予了作者更大的空间来描绘“大龄剩女”的日常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现代职业女性,布莉琪不仅要面对来自同事的冷嘲热讽,还得应付来自父母、亲戚对恋爱情况的过问。除此之外,她还深受体重、酗酒、抽烟的困扰。这些都反映出现代女性在事业与爱情中找不到平衡点,陷入两者复杂的纠结中。当她与上司丹尼尔·克里弗产生感情时,却发现自己的男朋友早已订婚,布莉琪在日记中写到:“思绪又开始乱了。不能忍受丹尼尔跟别人在一起的事实……认真致力于减肥和人格改造的计划,结果才施行了两天,就悲惨地宣告失败……不幸的是,我现在才明白:刻意地回避丹尼尔、过度地伪装冰美人……都是为了要丹尼尔后悔他的选择是多么大错特错。”[3]为了证实自己仍然具有魅力,丹尼尔只是一时迷了心智而与其他女人在一起,布莉琪故作冷静高贵状,对丹尼尔的“我们该谈谈”的邮件视而不见,但内心却是挣扎不安的。一方面,她不想放任自己毫无原则,像一个迫切的待嫁的没男人缘的“剩女”;另一方面却又期待通过自己的转变使丹尼尔认识到自己才是他的最爱。但结果证明布莉琪的改变没有给她和丹尼尔的感情带来任何转机,他宣布了与女巨人订婚的消息。通过直白的倾诉、深刻的反省,彻底勾勒出大龄单身女性在爱情中徘徊不定的形象。同时,布莉琪在日记中的各种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其心理变化,展示了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增强了日记内容的真实感和读者的亲历感,使得读者更易于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语言的“随意性”——更为开放的女性话语

在父权话语为主导的社会里,如何摆脱父权中心的书写方式和规则一直是女性主义所思考的问题。正如芭芭拉·约翰逊所说的“性别问题是语言的问题”,作为文学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立志于创造一种可替代父权话语的话语来解决传统男性话语的性别限制。莫妮卡·威蒂格(Monique Witting)提倡语言结构的变化,认为这可以彻底摧毁属性和性别的类别。而西苏认为应该“开创双性视角的所谓‘女性书写’,这种形式蕴含隐喻,不受限于书面词语,可采取‘用声音书写’的方式,是一种和谐的女性书写,隐喻在母亲的乳汁和子宫中”。[4]不管怎样,语言在后现代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作为独特的存在,反映了后现代女性作家书写的文化现象。

正因为日记是与自己最纯粹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所以它的语言是随意的。海伦·菲尔丁才能通过日记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当然,《BJ单身日记》的畅销也离不开文中语言词汇的运用。有别于传统小说创作严谨措辞的态度,口语、俚语等大量随意性的语言出现在《BJ单身日记》中,像“hiss”“ruddy”“blimey”“silly”“billy”等。为了突显女性在语言使用上和男性有着一样的平等权利,日记中布莉琪和朋友们经常使用比较粗鲁的词,如在形容某个人让人感到恶心或者某件事让人愤怒时,会在前面加上“bloody”等词。甚至为了体现日记的随意性和主人公懒散的性格,许多程度副词被写成缩略形式,如“v.g.”等于“very good”。除此之外,《BJ单身日记》在书写现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大批流行词汇,例如:“Singleton”(单身族),“Stupid old fartarse bag”(愚蠢的老女人),“Smug Marrieds”(自鸣得意的已婚者)等等。随着该小说的畅销以及改编电影的上映,“BJ”一词也开始成为单身女性的代名词。这些随性易懂的词汇体现了文本的轻松幽默的风格,大多数在生活中常出现的用语更容易让读者产生熟悉感,代表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现象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正如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所说的,写作是一种飞翔的姿态,女性的语言是零碎的、无意识的、散漫的。

三、结语

后现代女性主义吸收和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逐渐成为一个新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承认男女差别,寻找女性优势,争取两性的共同发展,其中如何认识自我身份,肯定自我价值成为后现代女性的重要任务。海伦·菲尔丁独具特色的体裁风格和主题选择以及语言运用来源于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主流文学的借鉴和创新。《BJ单身日记》中所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手法跨越了传统文学,在文化领域中得到认同并逐渐流行。这样的写作手法更为真实地描绘了现代女性的生活境况,易于得到读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M].韩敏中,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海伦·菲尔丁.BJ单身日记[M].庄静君,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刘岩,马建军,张欣.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5]Helen Fielding. Bridget Jones’s Diary[M]. New York: Penguin Group,2001.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1-0089-04

作者简介:李杨(1990-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梁卿(1974-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2015-10-08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
独在异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威廉·布莱克《秋颂》和济慈《秋颂》比较研究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
论《水浒传》之细节描写
例谈活用教材教作文
帕特里克?怀特写作手法探究
让文言文为写作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