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怀特写作手法探究
2015-11-01钟毅朱勤芹
钟毅+朱勤芹
【摘 要】帕特里克·怀特对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取代了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频繁运用象征主义、原型主义、神秘主义和意识流等,有时语句中还溢出诗意,虽含蓄晦涩,却优雅深刻,充满意境。
【关键词】帕特里克·怀特 写作手法 澳大利亚文学
凭借1973年一举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对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怀特摒弃了当时典型澳洲作家的乡土文化创作思路,认为传统的澳洲文学只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而机械地描写,单调乏味,缺乏深度,所以他合理借鉴了沃尔夫和劳伦斯等英国著名作家的写作路径,将创作重心放在探索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上。怀特用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取代了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频繁运用象征主义、原型主义、神秘主义和意识流等,有时语句中还溢出诗意,虽含蓄晦涩,却优雅深刻,充满意境。
一、通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来突出主题
一般的小说是通过大量的情节来展现主题的,但怀特却削弱了情节在他小说创作中的分量,而是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突出主题。传统的小说以情节为基础,类似于线性展开,而怀特的文章结构出现了很大的革新,将文字中心放在不断变化着的心理描写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形成了多维立体波状的结构。
怀特的人物内心世界描写涵盖了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内心活动和精神生活,系统全面多维度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心生活,进而折射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复杂。怀特小说中人物虽然外貌特征不明显,但却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读者们通过仔细感悟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来认识作者意图,通过一个个不受限制的、零散零碎的画面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客观现实,极具感染力地突出了小说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运用象征手法“诗化”现实
在怀特成名之前,澳大利亚小说一般以写实为主,怀特认为这种拘于现实的文学形式就像沉闷乏味的新闻报道一样,不具备深刻性和诗意,所以决心打破这种创作瓶颈,开辟一条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新路。于是,在小说创作中,怀特在写实之外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小说变得充满“诗意”起来。
如在《人类之树》的创作中,首先小说的书名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树一样,从幼小到壮大,数十年后生命像归根的落叶一样逝去,但大树的枝桠仍不断延伸,人类的历史就如同森林一般绵延不绝,郁葱繁茂,无论经历多少幸福与苦难,还是一代接着一代繁衍下去。在小说人物形象上,最明显的当属男女主人公象征着《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另外,仔细研读小说,小说中的雷·帕克和塞尔玛象征着迷途的羔羊,阿姆斯特朗和玛德琳则象征着撒旦。小说主题同样具备深刻的象征意义,斯坦一家的一生象征了人类的堕落、救赎和重生。
大量象征手法赋予了怀特的小说更丰富多彩的内涵,使其兼具源于生活的写实意义和高于生活的象征寓意,从而具备了神秘主义气息和诗的韵味,实现了在平凡的生活描写中发现“诗意”。
三、语言使用上的“简约而不简单”
在创作的语言运用上,怀特力求简练简约,但并不随意,而是反复推敲后有意求简求精,甚至有时突破了语法和习俗上的壁垒,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怀特小说中有时一句话仅仅由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形容词单独构成,掷地有声且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有时怀特的文字甚至如电报一样简练,如《人类之树》中描写艾米·帕克对到家的两位女访客不高兴而不予理睬时的情景:“帕克缄默不语。她和着饼。气喘吁吁。”三句话才共十来个字,异常短小精悍,但却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气氛紧张、剑拔弩张的感觉,同时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女主角内心愤怒而又极力保持克制的内心状态。
四、运用略带幽默感的讽刺
怀特对现代社会存在的阴暗面和弊端看得较为透彻,以一种中立而又稍带冷漠的目光来看待生活,经常在创作中加入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一些不好社会现象的嘲讽。他的讽刺不像马克·吐温那样滑稽无厘头,也不像斯威夫特那样尖锐刻薄,而是在让读者感到冷峻深刻的同时还略带着一丝幽默感。例如,在小说《沃斯》中,怀特以一种讽刺的语气介绍了欢送沃斯会上的一些悉尼政客:“用一手套的骨头抓住了沃斯的手,没有肉的脸上毫无表情”,表现出了政客的刻板虚伪。随后又写道:“一匹马拉下了一堆芳香的大便”,把表面高尚实则充满虚情假意的政界圈子贬为粪土,在道德高尚的沃斯面前,这些政客显得格外渺小。怀特在这里的讽刺是意义深远的,同时,“芳香的大便”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丝幽默感,忍俊不禁。
当然,怀特的写作手法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他的文字有时过于晦涩,遣词造句有时显得矫揉造作,使得读者很难理解弦外之音,削弱了小说的可读性。然而,怀特对整个澳洲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也是一致公认的,他富有创造力和革命性的写作手法赋予了澳大利亚小说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杨玲.超越平凡——评象征手法在《人树》中的运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建华.《人树》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作品主题的反映[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3]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