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构建研究
2016-03-28陈鸣
陈 鸣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构建研究
陈 鸣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时代发展,高职院校逐渐成为开展“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师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基地。文中立足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的构建展开论述,呼唤高职教师以团队协作精神引领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站在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
创客;众创;工作室;团队精神
21世纪头十年,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越来越多,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远景规划。为响应国家号召,高职院校这一创新创业主体,借鉴国内外创客教育经验,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众创工作室发展模型。本文将对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模型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一)国外创客空间的兴起与开展
国外于2007年8月最先提出创客空间(Makerspace或Hackerspace)这个理念。创客空间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致力帮助人们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实现以至产品化”[1]。
历经多年发展,国外创客空间模式已经非常成熟。知名的创客空间有C-basee.V.、Metalab、TechShop、Fab Lab等。2015年Facebook美国旧金山总部成立,由扎克伯格与知名建筑师盖里共同设计。这个总部实际上就是Facebook平台的“众创空间”。总部的办公区域是一整间办公室,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人以方便他们互相合作。实现了让员工成为“创客”,让总部成为交互创新的孵化器。这也体现了“创客空间=自由的互联网+无定形的办公场所”这一新准则。
国外创客空间的发展让有共同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能够聚集在一个空间相互合作,共同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二)国内众创空间研究动态
2010年创客空间这个概念在国内兴起并传播。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到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前海微众银行等公司了解创意制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情况之后,官方才确定了“众创空间”这一全新的理念。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2]。
国内众创空间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一是宏观发展对策研究。如2016年3月柯利佳的知识产权视角下的众创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二是案例研究。如2016年1月刘向东的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研究——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三是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研究。如2016年5月孙昀的基于高校创联众创空间运营机制的思考——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为例;四是人才培养研究。如2015年12月余文博、阮锦强、刘广的“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综合国内对创客教育及众创空间的探索研究,可以发现:创客空间在我国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而大多数研究仅仅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想要依托众创大势发展创客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3]。2008年以来,众多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兴办了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项目工作室。教师作为主导人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企业项目的研究和运作。虽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了企业,同时学生的作品能够成为流通市场的商品,增加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收入,但在帮助学生今后创业成长上却是贡献甚少。学生的项目运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大化的调动,大多数学生认为项目工作室就是教师迫使学生产生有利于商业成果的地方。内驱力的不足导致了项目工作室逐渐成为教师的空想办公室,而不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平台。
高职院校作为教学实践主体,在研究创客空间实践的前提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师项目工作室进行教学人员的整合,伴着国家创客教育的春风,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让更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创业实践,在政府和学校的双重鼓励之下,形成一个良性互助的平台,将是今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模型构建
创客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工程。高职院校教师想要依托项目工作室转型众创工作室,必须要融合一定知识结构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践。在此,可能需要构建“众创教育教师团队”这一综合体进行创客教育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这就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和品牌规划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协作来打造一个高知识融合型众创工作室来达成。因为“创业教育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教育,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在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多学科支撑的、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4]。
(一)组建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属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或者是属于学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职责。殊不知,创客教育是每个专业老师都应该担负的职责,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有益的设想和规划。
2、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很多提倡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是高校行政人员、辅导员、思政教师、就业辅导教师,或者是具有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这群人几乎都缺乏成功创业的经历,无法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引导。
3、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在人员构成上欠合理。高职院校应该依托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势更多选聘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开发,另需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设计,同时在校内教师培养上更多将教师送往指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通过教师参与的一线项目来指导教学。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众创工作室建设思路
1、运用新媒体技术打破学科专业限制,组建跨专业、跨领域、跨部门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充分利用在线课堂、微课、社交媒体工具进行工作室教师之间的串联,在工作室内部形成一个学科知识共享的平台,并运用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
2、用新媒体创业思维武装众创工作室教师。鉴于高职院校设计艺术教师新媒体创业知识欠缺,可选派优秀前沿思维的设计教师参与到企业新媒体创业培训,把众创工作室当作创业教育的平台。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培训,并将创业的成果进行展示分享,让更多学生能够从教师前期创业经验中得到启示,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3、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的团队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的重要保证和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高职众创工作室教师可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团队规划机制,明确团队发展长期、中期及短期目标,并将子目标及具体实施细节安排到每个人。通过手机APP、日历提醒及微信作品展等形式进行团队目标达成警示,保证团队向同一个创业目标步步迈进。
三、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发展蓝图
构建众创工作室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者的经历、经验和学识都决定了这个组织能否继续向前发展。
为保证高职教师众创工作室团队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
(一)众创工作室与中小企业人员合作与流动。在工作室开发相关设计和推出新产品的前提下,寻求中小企业在项目可行性认证方面的支持,在人员交流中获得经验,推进工作室各项筹备走向正轨。
(二)提高众创工作室教师业务水平。每个众创工作室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自行设计研发能投入市场的产品,成为项目型创业学者。在项目生产、销售等方面给团队成员以指导,从而探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三)借鉴国外创客工作室模型进行组织构建。根据企业组织设定规程在工作室内部设置总经理、市场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统一协调进行人员组织规划。为可持续创业提供有益的设想。
注释:
[1] 信息来源:2015年创投时报,创业板块。
[2] 信息来源:2015年众创空间发展研究报告。
[3] 信息来源:2012年第9期继续教育研究。
[4] 江彩霞.基于创业实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9):144-145.
[1] (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 2015.7.
[1] 黎志联.试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 刘爱国.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
[3] 曾妍.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G715
A
1671-5136(2016)04-0104-02
2016-11-15
陈鸣(1981—),男,湖北武汉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策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