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探析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28李赛娟
李赛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探析
——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赛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它山之石可攻玉,江苏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职院)尤具代表性。今年8月1日至14日,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湖南省部分职业院校骨干老师去无锡职院进行专业群建设培训,通过讲座、考察、撰写方案、汇报等方式,使参培教师树立了专业群建设理念,掌握了专业群建设操作路径等。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构建
1.专业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专业群概念
专业群一种概念是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1],即因群设院;另一种概念是“教学基本单位”,即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2]。专业群的两种组织方式都有实际意义,前者侧重于资源的组合,后者则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
湖南省建设专业群的原则是“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其侧重在“教学管理单位”的重组,将存在资源关联关系的专业通过空间分布上“集聚”,共享基础硬件设施、软件环境、专业团队和教学资源。但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不局限于资源集聚,更关注柔性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建设,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1.2 构建专业群要素
核心要素:一所高职院校所面向的产业及结构、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及原有的专业建设的基础,决定了专业群数量、专业组合、核心专业。
主要要素: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训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3]。
1.3 建设专业群意义
从更宏观层面来研究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更准确把握专业定位。过去的专业定位一般是根据对接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实施。专业群构建侧考虑其针对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一般指产业,如无锡职院针对装备制造产业、我院针对的是民政健康产业,产业对应专业群,产业内部细分多个岗位,岗位对应专业,在分析产业对人才需求基础上来分析岗位需求,能更准确把握需求和定位,把握产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为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以共享的思维来设计专业群的主要要素,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集约。专业群内专业基础相通,课程体系设计一般采用底层共享(包含通识人文模块和基础共享模块)、中层分立(含核心技术模块)和高层互选,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基于群的教学团队建设也利于各专业师资配备,共享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资源配备的最优化。
2.无锡职院专业群建设经验
2.1 依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群结构
无锡职院前身是江苏省无锡农业机械制造学校,学院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机电类专业设置。学院所服务的区域为江苏省、无锡市,机电是传统支柱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成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核心。依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和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物联网产业成为无锡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养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背景,无锡职院规划了五个专业群,围绕服务制造过程中游装备制造业加工、制造与组装需要建设机械技术专业群;围绕服务制造过程下游机电销售、品牌与物流需要建设制造业服务专业群;围绕服务智能制造需要建设控制技术专业群;围绕服务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设物联网技术类专业群。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感知中国”是中国发展物联网的一种形象称呼,物联网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是引领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物联网技术专业群确定了面向这一新兴产业,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装调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设计技术、智能设备生产制造技术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其产业市场潜力巨大,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旺盛。该专业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
2.2 紧抓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无锡职院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校企互聘、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高技术人才等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多方筹资、以赛促学、多措并举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4]。
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三阶段实习新模式即认识实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认识实习在新生入学时完成,主要采用去行业企业考察,聘请优秀校友回校讲座,培育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感性认识;生产性实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完成,组织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根据毕业实践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工作岗位具体问题,以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预就业。通过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教学共同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台阶,让学生大一年级时感受职业乐趣,大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5]。
通过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柔性订单培养”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中外合作办学”等特色人才培养,为各专业革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提供可借鉴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社会服务,引领产业技术发展
无锡职院专业群的技术服务并不是简单的承担技术攻关项目或者技术服务,而是组成社会服务专业团队引领产业技术发展,控制技术专业群抓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与世界500强施耐德合作,在智能制造与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技术中设计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先后实施了创维集团电冰箱南京工厂制造执行系统、宁波更大集团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互感器立体仓库等项目,引领智能制造工厂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团队自主开发了江苏物联网竞赛平台,承担了国家物联网专业资源建设工作。
无锡职院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近三年横向项目到账经费3464.85万元,生产性实习收入408万元,2016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目标是1600万元。
3.专业群建设反思
3.1 把握内涵,避免形式主义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群”的内涵,根据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院校办学历史沿革以及专业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模式。所以属于同一专业群的多个专业应该具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共同的技术课程,甚至存在共同的核心课程。但是在专业群划分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很牵强地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同一专业群里,或者局限于现有行政系部的内部专业,很少有跨系部的专业群合作,这样不但造成资源共享性不够,甚至影响专业的发展,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为企业提供服务来说,这都是有局限的。只有对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有着较为明晰的认识,才能始终秉持进行专业群建设的终极目标,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3.2 坚持原则,提高建设实效性
一是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共享性和集约性,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控制群规模的适当性。专业群内专业数少了不足以发挥规模效益;专业群专业数过多,管理成本的上升反而会抵消组建专业群带来的收益,因而专业群应当有一个合理规模。湖南省卓越院校建设中规定,每个专业群由5个左右专业组成。
三是把握群发展中的动态性。专业群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相一致。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梯度转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专业群的结构也要不断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是专业群内部改造旧专业、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也可以是学院整体专业集群结构的改造和拓展延伸。
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力。无锡职院专业群建设成功的经验为其它省市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1] 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A).
[2] 徐生.王怀奥.梁蓓.高职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2(,11):1-3.
[4] 孔令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2015(,8):12-13.
[5] 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7(11).
[6]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7]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40.
[8] 李照清,吴越.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分析及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7-29.
[9] 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26:26-30.
[10] 王泽华.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87-89.
[11] 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 30-32.
G710
A
1671-5136(2016)04-0093-03
2016-10-23
李赛娟(1975-),女,湖南益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ERP。